付宜玲,唐健清
(廣西大學 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宗教祭祀儀式,因為戲劇性的表現(xiàn)形式,加上“人物”(即神)的傳說故事作為表演的內(nèi)容,常被學術界定義為戲劇乃至一切藝術形式的起源。學者田仲一成曾說:“戲劇這種藝術形式是農(nóng)村的祭祀禮儀走向世俗化的產(chǎn)物,具有可以稱為禮儀變形的性質,是發(fā)生于祭祀禮儀的藝術形式?!?/p>
在早期部落生活中,原始人類的舞蹈和形體動作展現(xiàn)的是他們試圖征服自然并為此而嘗試的各種努力。這些狂亂的肢體動作既具有宗教性,又富有藝術感,它們既是宗教禮儀的原有形式,也是戲劇的原始形態(tài)。不言而喻,從人類歷史上來看,宗教可以說自始至終是一切藝術的源泉。
此外,宗教與藝術都是以象征的活動展示人類對生命和世界的看法,宗教的本質是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人類在有限的認識能力范圍內(nèi),對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諸多方面難以解釋,于是相信有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存在,維持著世間的秩序。宗教儀式企圖通過象征活動確立、強化這一觀念的真實性、實在性。而藝術活動也是通過一系列的象征符號形式引發(fā)人們對生命和生存環(huán)境的感悟、思考。
不難發(fā)現(xiàn),戲劇藝術給人最重要的便是一種生命的啟示,表現(xiàn)的內(nèi)容與人的生命活動息息相關。從某種層面而言,戲劇是一種生命的儀式。這種儀式表明人類可以通過儀式得到某種成長??梢赃@樣說,戲劇作為一種表現(xiàn)人類自身生命存在的藝術,它的每一次發(fā)展,都是一種生命意識的宣揚。
仫佬族是廣西12 個世居民族之一,其人口主要分布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據(jù)2010 年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仫佬族人口僅有17 萬余人。由于人口相對其他民族而言較為稀少,仫佬族人對人口的繁衍、生命的興旺看得格外重要。族人時常要在立冬之后選上一個良辰吉日,通過布置“依飯道場”、吟誦“依飯唱本”、扮演“依飯神靈”等形式,集體舉行宗教祭祀儀式——依飯儀式,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儀式戲劇——“儺愿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儀式的規(guī)模日益龐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仫佬族最著名的依飯文化節(jié)。依飯節(jié)也常被稱為“喜樂愿”或者“賀香火”,“賀香火”就足以洞察出仫佬族人看重生命的延續(xù),他們希望通過舉行祭祀儀式使本民族生生不息。
戲劇的繁榮與危機,取決于觀眾,這一方面就表現(xiàn)在劇場的氛圍上。戲劇的審美體驗也可以說是一種儀式模擬化的集體體驗。而這種體驗是在一定的空間——劇場中進行的。在英文中,戲劇還有一個單詞Theatre,有劇場之意。不僅如此,Theatre 還指劇場建筑。
劇場建筑和寺廟建筑一樣,是一種禮儀性、公共性的建筑。西方的劇場建筑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酒神祭祀,酒神祭祀的場地既沒有舞臺、看臺,也沒有觀眾席,都是在荒野、平地上進行。
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并沒有劇場。所謂劇場,一般都是在祠堂附近或者祠堂之中的空地或廣場上,極具祭祀性和宗教性。直至后來,戲曲的劇場就是在城市的寺廟和瓦舍勾欄所提供的場所。
不難察覺,戲劇是生命在一個虛構時空中呈現(xiàn)的集體體驗藝術,這是其獨一無二的藝術特性??磻蛞呀?jīng)成為人們的文化活動,他們觀察、感受、思考,他們身臨其境,超然地旁觀。
在白標屯依飯儀式上,族人都會集體聚在一起,來到承辦本次儀式的戶主家客廳進行“安壇”,也就是布置“依飯道場”?!耙里埖缊觥笔且里垘煿M行儀式表演的場所。師公在“道場”里進行表演,族人就圍坐在一旁進行觀賞,并從師公戲劇表演的內(nèi)容中學到一些生產(chǎn)、生活的知識。
筆者在戶主家客廳見到,師公書寫的對聯(lián),諸如“人丁興旺”、“四季平安”等??蛷d的兩旁張掛著神靈的畫像,顯得十分神圣。在客廳的供桌上,擺放著大米、棉鞋、蘋果、蛋糕等食物,寓意著能夠保佑本族人全年衣食無憂。唯有衣食無憂,族人才可以生存和發(fā)展,生活才會過得美好。由此可見,族人對生命十分敬畏。
依飯師公銀聯(lián)相還說道:“依飯道場就是舉辦地臺依飯?!币驗榈貙訇帲_為陽;女屬陰,男屬陽,地臺就是傳授男女陰陽相融的場所。依飯祭祀儀式不僅僅是作為祈福還愿的儀式道場,還是在祭祀神靈過程中講授男女生育知識的重要平臺,族人看重族內(nèi)人口的繁衍,這個說法主要是強調(diào)依飯祭祀儀式祈佑人丁興旺的作用。
不可否認,在戲劇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戲劇史的主要構成,或者說人們能夠認識戲劇、了解戲劇,大多借助的是戲劇文學。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是構成文學作品的基本素材。對戲劇而言,語言有著特殊意義。在戲劇文本中,語言不僅是戲劇文本創(chuàng)作的材料和形式,也是表現(xiàn)劇情、主題和內(nèi)涵的重要媒介。戲劇語言通常指角色語言,即臺詞。
臺詞是決定戲劇作品藝術性的重要因素。它不僅是戲劇舞臺上唯一可以運用的語言手段,也是創(chuàng)作者用以展示劇情、塑造人物、表達主題的重要手段,它是劇本構成的基本成分。
“依飯唱本”是儀式表演中師公傳授生產(chǎn)、生活以及相關道德理念的文本,其一共包含六個篇章,即《焚香通用》、《地臺清筵科》、《勸圣科目》、《朝上熟科》、《地臺招兵牛哥科》、《收兵科》。唱本中的很多唱詞深刻表達出仫佬族人對生命的敬畏。
在《焚香通用》中,“……祈求祈保,保得眾等夫妻二姓,夫不克妻,妻不克夫,越老越壽,越富越長,壽比南山之疊疊,福如東海之洋洋。南山長在,海水長流,雙雙到老,龍角齊全。也叩圣神大乘庇佑,再來祈保,保護花男(女)花根穩(wěn)正花樹堅牢,花枝受父母,父母受花枝,羅羅長大。接頂門風,頂代祖公香火,萬代香煙……”從這段唱詞可以看出族人祈求眾神靈保佑他們長壽、香火綿延不斷。
在《勸圣科目》中,“……祿酒再斟再酌,侍奉再勸上司、社王、公爺、婆王、梁吳、白馬、龍爺開金牙,露金齒,開牙領受。
提瓶斟勸三郎到,伏望三郎登領受,保哥五谷滿家堂。伏望三郎保佑。呤啰唎!提瓶斟勸仙人到,伏望仙人登領受,年頭年尾得平安。伏望仙人保佑。呤啰唎!……提瓶斟勸梁王到,伏望梁王登領受,保哥五谷十分收。伏望梁王保佑。呤啰唎!提瓶斟勸吳王到,伏望吳王登領受,保哥牛馬滿山頭。伏望吳王保佑。呤啰唎!……提瓶斟勸九官到,伏望九官登領受,鄉(xiāng)村吉病結苑船。憑我九官來遣送。呤啰唎!提瓶斟勸婆王到,伏望婆王登領受,五男兒女滿郎家。伏望婆王保佑。呤啰唎!
祿酒再斟再酌,侍奉再勸婆王、花林、南曹、社王、芥王、祖先、三元、師公開金牙,露金齒,開牙領受。
……提瓶斟勸南曹到,伏望南曹登領受,改筆換簿壽千秋。伏望南曹保佑。呤啰唎!提瓶斟勸社王到,伏望社王登領受,春頭春尾得平安。伏望社王保佑。呤啰唎!提瓶斟勸芥王到,伏望土主登領受,收除災難上青天。伏望土主保佑。呤啰唎!提瓶斟勸祖先到,伏望祖先登領受,花男花女得成人。伏望祖先保佑。呤啰唎!……”
這段唱詞表明,仫佬族人虔誠的敬奉各路神靈,希望神靈庇佑他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四季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在《朝上熟科》中的引光唱中:“……三十八將全招降,特來守鎮(zhèn)弟家堂。住宅方隅全招降,同來鎮(zhèn)護拜才郎。盡是開旗來送福,保哥宅舍得興隆。萬物千般成大發(fā),豬羊牛馬結成群。五谷豐倉家富貴,人丁興旺不憂貧。我引一神十神降,我引十官百官臨……”
土主唱中:“……祈求祈保,保得眾等個個家門清吉,人口平安,人丁興旺,六畜成群,禾苗成熟,十倍全收……”
在社王唱中也可以看出:“祈求祈保,保得眾等收除瘟?病氣、兇奴盜賊、龍蟲虎豹、鸚鴨野鸰、妖精百怪、茶前酒后官符口舌、飛星火燭,一切兇神遠遣他方、另游別界……藥盛當初求五谷,社王拜懇得三分。五谷將來田地種,養(yǎng)得凡間萬萬人。于此世間人敬奉,春秋二祭社王身。許愿求他來保舉,還愿求他作證明……”
這三段唱詞的內(nèi)容都體現(xiàn)出仫佬族人對子嗣的興旺、身體的健康、牲畜的繁衍等尤為看重,他們通過敬畏神靈,希望這些愿望能夠成真,使本民族的發(fā)展、繁榮得以生生不息。
經(jīng)依飯師公在儀式表演中對這些唱詞的傳唱,族人通過觀賞演出,聆聽唱詞,在這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不斷加深對生命崇高敬仰的意識。唯有敬畏生命,本民族生存和發(fā)展才能綿延不息。
馬丁·埃斯林曾把戲劇的觀賞視為一種“集體體驗”,并把這種“集體體驗”和儀式相聯(lián)系。他說道:“儀式和戲劇的表演都有演員和觀眾,二者的表演都是帶有從演員到觀眾,再從觀眾到觀眾的集體體驗。”
人類本身就是一種集體生活的動物,在精神上始終留有著集體的心理。人們到劇場看戲,一方面是一種“集體”心理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也是人們之間思想情感的交流。也就是說,戲劇演出是一種集體儀式,看戲是人們集體性的文化活動,而這種集體的活動往往是通過一個民族的慶典表現(xiàn)出來的。
依飯節(jié)作為仫佬族人最隆重的節(jié)日,族人們都會聚集在一起,集體進行依飯儀式。仫佬族是一個多神信仰的民族,其信仰的神靈就有36 位。在依飯儀式上,依飯師公常常要在唱神程序中頭戴面具依次扮演各位神靈,通過戲劇表演動作將各神靈的神力施展開來,并與圍觀的族人進行互動,這不僅使整個儀式極具戲劇觀賞性,也使族人祭祀與祈福的信念得到表達。其中,依飯師公對“梁九官”、“婆王”等神靈的扮演就深刻地體現(xiàn)出仫佬族人對生命的敬畏。
“梁吳二帝”簡稱“梁王”、“吳王”,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融安縣等地的壯族、瑤族、仫佬族等民族都有流傳,屬于地方性保護神。“梁九官”是“梁王”的弟弟,同樣是仫佬族敬奉的36 位神靈之一。
在白標屯依飯儀式的最后一個程序“送圣”中,送走的最后一位神靈是“梁九官”。在戶主家的客廳內(nèi),只見依飯師公扮演“梁九官”,手拿一壺酒,身扛一支竹竿,竹竿上掛有一只公雞,竹竿的尾部還掛有一個吹脹的豬尿泡,“梁九官”在客廳內(nèi)繞著集體圍觀的族人四處走動,邊走邊對著圍觀的族人傳授很多兩性知識。不僅如此,“梁九官”還以問答的形式與圍觀的族人互動,對回答不出或者回答不對的族人,“梁九官”便用豬尿泡對其擊打以示懲罰?!傲壕殴佟蓖ㄟ^這生動、形象的表演贏得族人哄堂大笑,族人也通過集體觀賞從中領會到了生活相關的知識。這個過程也足以感受到仫佬族人對生殖即生命的崇拜,族人對神靈施展法力幫助他們繁衍子孫,使本民族能夠人丁興旺寄予了崇高的期望。
在廣西,眾多少數(shù)民族如壯族、瑤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都將婆王信奉為掌管小孩生死和女性生育大事的神靈,族人希望通過祭拜婆王來求子嗣。在仫佬族,曾有婆王神話。傳說婆王有一座大花園,花園中開滿了各種鮮花,每一朵鮮花象征著一個生命,人們都是婆王花園中的花朵。凡間的人都是由婆王賜予花朵而生育,賜到紅花則意為生女孩,賜到白花則意為生男孩。如果孩子生病了就意味著花生蟲或缺肥了,族人就要祈請婆王澆水除蟲才使得小孩健康成長。所以對于仫佬族人而言,他們信仰婆王就是希望能夠保佑家中小孩子健康、茁壯成長。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三日,仫佬族人都將這天定義為“婆王節(jié)”,在節(jié)日里族人會殺豬一頭,用豬頭、豬心、豬肺等內(nèi)臟祭供婆王。
在白標屯依飯儀式的“唱神”程序中,依飯師公扮演“婆王”,一手拿紅花視為女孩,一手拿白花視為男孩,然后對其進行“哺乳”,象征著在“婆王”的幫助下,仫佬族兒童能夠得到健康成長。隨后“婆王”會來到圍觀的族人面前,讓族人選花色,“婆王”詢問了三、四位族人,他們都會同時選紅、白兩種花色。因為有紅有白寓意著有兒有女,整個民族就可以人丁興旺,象征著生命的延續(xù)。從師公對“婆王”的扮演中也可以看出仫佬族人極其重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