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麗
(內蒙古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隨著我國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學習鋼琴,琴童隊伍不斷壯大,琴童不斷幼齡化,這一方面說明鋼琴教育已在我國廣泛普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日益龐大的學生隊伍需要有與之匹配的教師隊伍,還要有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手段。目前,幼兒鋼琴啟蒙階段的教學形式主要為一對一教學,而新興的集體課教學形式正在被廣大教師、家長所認可,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探討這兩種重要教學模式的利與弊及其相互融合的途徑,并對影響幼兒鋼琴啟蒙教學教學效果的其他課程及因素進行了客觀的分析。
傳統(tǒng)的鋼琴教學模式是一位教師教授一名學生,這種授課形式已經得到了廣大鋼琴工作者的認可。首先,這一教學模式可以使教師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每一位學生都有自身的特點,理解力、協(xié)調力、思維方式等各不相同,鋼琴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確保學生的學習效率。其次,這一教學模式能夠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手型、觸鍵技巧等方面的問題,可以做到及時調整,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一對一教學模式是既利于教師的教又利于學生的學的教學模式,是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尤為基礎、重要的教學方式。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家長與琴童對于這一教學模式產生了一定的疑慮。從家長的角度來講存在以下問題:1.鋼琴啟蒙階段的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家長會感到課堂效率低。2.一對一教學的課堂上只有教師與學生,因此教師與學生的相處情況家長需要認真考量。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會發(fā)現這些問題:1.只有一名學生的課堂容易使孩子降低學習積極性,出現惰性情緒。2.一個人的課堂容易給學生帶來單調孤僻之感,降低學習興趣。
在肯定一對一教學模式優(yōu)點的基礎上,面對這些不足,鋼琴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教學新模式,為一對一教學模式進行有益補充,更好地保障幼兒鋼琴啟蒙教學的順利進行。
針對一對一教學模式的不足,鋼琴集體課應運而生。目前的鋼琴集體課大都采取小班制,課堂容量一般為4-8名學生,使用數碼鋼琴進行教學。這樣的授課模式節(jié)約了教師資源,節(jié)約了家長的教育成本,對于琴童而言,幾位小朋友一起學習,可以放松心情,提升學習樂趣,激發(fā)學習熱情。教師可以組織一起上課的幾個孩子,進行多種多樣的小游戲來活躍課堂氣氛,更好地做到寓教于樂,同時還有利于教師建立學習競爭機制,加快孩子們的學習進度。這些都是傳統(tǒng)一對一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但是,鋼琴學科是一門有著自身特點的學科,需要學生同時準確地掌握書上的知識,即樂理相關知識;琴的知識,即熟練準確地掌握鍵盤位置;以及觸鍵的知識,即手型、彈奏方法等。書上的知識、琴的知識是集體課和傳統(tǒng)課都可以進行教授的,且教學效果差別不大,而觸鍵的知識是這兩種教學模式產生重要分歧的關鍵所在。在幼兒鋼琴啟蒙階段的學習中,擺放手型、學習觸鍵是教學難點,這項內容是最為枯燥的,需要孩子們克服各種小動作,用規(guī)范的手型來彈奏鋼琴,而傳統(tǒng)一對一教學模式,可以確保教師在課堂上及時糾正學生的彈奏問題,為幼兒鋼琴啟蒙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彈奏基礎。然而,集體課教學至少會有3 名學生,課時最多不超過1.5小時。1.5 小時內,教師既要講解樂理、識譜等知識,又要逐一檢查學生作業(yè)的完成情況,(暫且按一節(jié)課有3名學生來計算)每個孩子最多只有20 分鐘與教師共同練習,這對于學習觸鍵方法是不夠的,如果課堂上有特別頑皮或反應較慢的孩子,那么其他學生的學習時間將變得更短,因此在學習彈奏方法這項內容時,集體課教學是存在著不足的。
怎樣才能揚長避短,最大化發(fā)揮一對一教學模式與集體課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使其成為幼兒鋼琴啟蒙教學的必要形式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總結以下幾點辦法。
(一)嚴格控制集體課人數,并根據教學進度調整教學模式。幼兒啟蒙教學階段的鋼琴集體課,準確說應當是小班課,人數一定不能多,否則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3-5 人最為合適,整個課堂教師與學生共有4-6 人,正好是偶數,便于師生間合作完成各種教學游戲和活動。小班授課,既能夠讓孩子們體會到集體課的趣味性,也更容易讓教師駕馭課堂,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規(guī)模的集體課的教學對象一般為零起點且年齡相近的學生,教學內容以識譜知識、認識鋼琴為主,中間穿插基本的坐姿、手型。整體來講,教學內容要淺顯易懂。這種教學內容、教學規(guī)模的鋼琴集體課,在幼兒啟蒙學習階段持續(xù)時間不宜過長,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與模式。比如,小班集體課調整為二人課,在進行二人課教學時,需考慮他們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要盡量相近,以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保證兩位學員的教學進度相似;而教學內容應調整為注重彈奏知識,嚴格規(guī)范學生的彈奏方法。二人課教學可以持續(xù)較長時間,為接下來的一對一教學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師注意把控教學進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教學模式,逐步完成集體課到一對一課堂的過渡。學習鋼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學生手、眼、腦、耳多部位協(xié)同合作,這樣才能完成每一首作品。每一位琴童在接觸鋼琴之初都會有千差萬別的表現,有的學生可能是識譜知識掌握得很優(yōu)秀,有的學生則可能是手型擺放、彈奏很準確,無論哪種情況,教師都要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足夠的關注,保證其在集體課教學形式中掌握樂理知識、彈奏知識。切忌“一刀切模式”,即無論學生的學習進度如何,單純地以時間為標準,調整學生的學習模式。實事求是、因材施教,是鋼琴教學過程中亙古不變的原則。
(一)音樂素養(yǎng)課的必要性
音樂素養(yǎng)課是專門教授學生視唱練耳與音樂常識的課程,是對琴童學習音樂、學習鋼琴的有益補充。首先,這門課程可以強化學生的音高概念,提升學生的聽辨能力,使學生從小就明白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其次,這門課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節(jié)奏感,這對學生學習彈奏有著重要的作用;最后,通過大聲唱譜,可以強化學生對五線譜的把握。另外,在音樂素養(yǎng)課上,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各類音樂作品,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激發(fā)其對于音樂的熱愛之情,進而更好地學習鋼琴。由此可見,音樂素養(yǎng)課是鋼琴課的必要補充。
(二)積極發(fā)揮音樂會、比賽的作用
鋼琴是一門實踐類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有足夠的練習,還應該嘗試從臺下走到臺上,具有在眾人面前演奏的能力與膽量。在參加音樂會或比賽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審視了自己的學習成果,也觀摩了其他同學的彈奏,既可以享受站在舞臺上的成就感,也能夠在對比中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激發(fā)學習鋼琴、練習鋼琴的積極性。但需強調一點,在鼓勵學生參加鋼琴比賽時,應以鍛煉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確定參賽曲目,切不可盲目拔高。
(三)開設家長課堂
剛接觸鋼琴的兒童一般在5 歲左右,認知能力、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剛剛建立,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因而家長們的焦慮情緒也不斷激化。但是家長忘了孩子的年齡,如果換位,家長重回5 歲時期來學習鋼琴,是否可以做到自律、毫無困難呢?因此,家長們應當有足夠的耐心與信心來支持、守護孩子們的學習;教師應該與家長經常溝通,將孩子的學習情況及時告知家長,并正確疏導家長的焦慮情緒。教師可以利用寒暑期開展翻轉課堂、“我來做一天家長”等活動,讓孩子與家長角色互換,體會彼此的各種困難與不易。教師還可以為家長們講解學習鋼琴的一般規(guī)律和必經階段,講解各類鋼琴教材中的學習重點,幫助家長們了解學習鋼琴的苦與樂。
鋼琴啟蒙階段的教學至關重要,良好的開端可以維持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愛之情,可以保證孩子們學習規(guī)范的彈奏方法,這些都是通向鋼琴世界的鑰匙。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集體課教學模式相互融合,可以大大彌補各自的弊端,將教學優(yōu)勢最大化,值得廣大教師采用;而音樂素養(yǎng)課也是促進鋼琴教學發(fā)展的重要課程,應當被重視和廣泛開展;學生、教師、家長之間的溝通與理解更是琴童學琴之路上的重要保障,是大家一路前行的定心丸。因此,幼兒鋼琴啟蒙階段的學習,需要多種教學模式與教學活動相互配合,這樣才能保護好孩子們對鋼琴的熱愛之情,在習琴路上不忘初心,最終收獲自己的音樂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