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詩瑩
摘要: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所觀賞的景物細(xì)微且獨特,蘊含著故都清秋之美,展現(xiàn)出文人別具一格的高雅審美趣味。在文本里透露郁達夫?qū)Α氨瘺觥鼻镂兜馁p玩,對淡雅之美的偏愛,以及對北國悠閑“秋意”的眷戀,展現(xiàn)的是其對故都之秋的情有獨鐘。
關(guān)鍵詞:《故都的秋》;秋味;審美情趣
自古以來有不少寫“秋”的詩文,如《天凈沙·秋思》,馬致遠筆下的秋是凄涼悲苦的,蘊含著作者羈旅之苦、思鄉(xiāng)之情和悲秋之恨。又如《登高》,杜甫筆下的景色是蒼涼遼闊的悲壯之秋,表現(xiàn)出的作者老病孤寂、潦倒不堪的苦悶。而郁達夫筆下的“秋”更多是流露出文人對秋天悲涼美感的體驗和玩味。
一、賞玩“悲涼”秋味
文中所選取的景物,所描摹的意境,隱藏著文本的秘妙,獨具“清、靜、悲涼”的特點。這一切亦是作者的目光所及之景,得益于作者細(xì)膩深邃的感知能力,是其對于故都“悲涼”秋味的賞玩。
作者描繪的秋色圖選取的一系列景物看似零散,從表面上看似乎作者隨意選用,其實它們之間存在著共同特征。如一椽破屋、滿地像花又不是花的槐樹落蕊、藍色和白色冷色調(diào)的牽?;?、發(fā)出衰弱嘶叫聲的秋蟬、幾根疏疏落落的秋草……無不透露出衰敗的意味。尤其聚焦作者所賦予這些景物的修飾語“衰弱”、“落”、“破”等時,更覺其中無限的悲涼。將同性質(zhì)的景物聚合在一起,是作者的有意為之,是他對生命衰亡的情趣體味。在平常人看來這一切頗有悲涼之感,然而,在這篇文章中郁達夫是以一個“都市閑人”的角色,晨起正泡著濃茶,悠然自得地欣賞著大自然給予秋天這種悲涼的美。面對落蕊,一般人并不會在意,而作者覺得這是“秋來的點綴”,他還腳踏上去感受那一點點細(xì)微柔軟的觸覺,全身心地體察這秋天味道。因此,這份悲涼在郁達夫這里并不是衰敗的慘淡,也不是冷清的落寞,而是悠閑輕快的享受,體現(xiàn)出的是作者高雅的審美情趣。
面對耳邊衰弱嘶叫的秋蟬聲,他全無厭煩,也沒有表現(xiàn)出對生命衰亡的悲戚哀悼之意,而是把它們看作“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其中,不僅透露出生活氣息,還是對生命衰亡之“悲”進化為仰視生命的深層思考。在郁達夫筆下“秋天的悲涼、秋天帶來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詩人沉浸在其中,卻并不是什么悲苦,而是一種人生的享受。”[1]他欣賞的是秋天衰敗之際的那份強大的生命力,他關(guān)注的是物哀之美,是對生命的深刻思考。
二、偏愛淡雅之美
郁達夫筆下故都之秋的意象樸素、意境閑靜,筆觸所及多為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場景??梢姡暨_夫?qū)τ诠枢l(xiāng)所懷念的并不是大都市的熱門景點,也不是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而是樸素的蘆花、幽靜的陶然亭、寧靜悠遠的鐘聲、平淡的柳影等故都的一草一木。作者并沒有對它們進行細(xì)致的描繪,而是以一種“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的回憶輕輕一點,卻已散發(fā)出濃濃的詩意。他還選擇了牽牛花、秋雨、秋蟬、落蕊等這些隨處可見的平凡事物,事物雖然細(xì)微,但卻都是故都所獨有的,在作者的描述下獨具風(fēng)味。因此,作者所要營造的故都之美是超越大都市的喧囂和熱鬧,所向往的是具有家鄉(xiāng)的寧靜和自然的境界,表現(xiàn)出的是故都秋味“靜”之特點。
其次,郁達夫?qū)ι实男蕾p,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與常人不一樣,他喜歡的不是濃墨重彩、絢麗奪目的顏色,他喜歡的是樸素、簡潔、清淡的色調(diào)。正如他寫道“牽?;ǎ运{色或者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而且“在牽?;ǖ祝涕L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xì)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這簡約的美構(gòu)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畫。除此,他描繪的天空是灰沉沉的或是青色的,都市閑人的穿著的亦是青布單衣或夾襖。通過細(xì)細(xì)品味,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色彩皆由作者精心選擇和搭配,其眼中的圖畫大多以冷色調(diào)著色,營造出秋天所具備的“清幽”氛圍,體現(xiàn)出故都秋味“清”之特點。
從郁達夫描繪的故都秋景來看,其向往的是靜謐、清幽之境,偏愛的是淡雅的秋色,這有別于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中所描寫的鮮艷、熱鬧的意境。郁達夫的審美邏輯與多數(shù)人是相悖的,他追求的是超脫世俗、規(guī)避色彩的鮮艷,追求的是淡雅之美,其所追求的趣味是文人獨特、高雅的審美情趣。
三、悠閑“秋意”的享受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好的?!弊掷镄虚g流露出的是作者對秋天的那份熱愛,他還說:“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可見他對北國的秋更是情有獨鐘,因此,才會不遠千里也要從杭州趕上青島,再從青島趕上北平去飽嘗這“秋味”。
郁達夫以一名專注觀賞的游客對秋景描述,同時他亦是秋景的畫中人,是那個坐在租來的破屋小庭院里觀賞景物的“閑人”。他清閑地“細(xì)數(shù)從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靜對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在繁忙都市生活里,他的舉動是由于很空閑嗎?當(dāng)然不是。
作者不避諱世間凡俗投身于皇城人海之中,在尋常百姓的院落之中,租一椽帶有歷史印記的破屋。靜坐頹院里,泡一壺茶,細(xì)數(shù)漏下的日光,把玩破壁腰上的牽牛花,這是何等清閑和心靈自由?且閑適之中透出作家享受的愉悅感受。[2]借王國維的話來講:“物皆著我之色彩”,其實從郁達夫的行為來看,他全然在享受故都秋意濃濃的景色,樂此不疲,忘卻了生活中的瑣碎,忘卻了一切生活的紛紛擾擾。他心里藏著對故都的眷戀,更是對故都的秋天那一份濃重的感受,那一份獨特的情懷。從文中的景物描寫來看,作者的敏銳感覺訴之于細(xì)膩的描寫當(dāng)中,證明這些景物早已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腦海,是一直不能忘懷的。因為是故都獨有的秋景,在南方或是在別處,他尋不到,觸摸不到。這正是他不遠千里都要回來看一看、瞧一瞧的故都悠閑愜意的“秋意”。
四、結(jié)語
文本表現(xiàn)秋之“悲涼”,但抒發(fā)的并不是簡單的悲秋情結(jié),而是郁達夫?qū)τ诠识记锾斓纳畛翐磹?,?nèi)涵豐富且深沉。詩意的文字滲透著郁達夫?qū)Α氨瘺觥鼻镂兜馁p玩,對淡雅之美的偏愛,以及對北國悠閑“秋意”的眷戀。當(dāng)我們沉入文本里,與文本對話,破解文本中的語言秘密,便能走進郁達夫先生獨特的審美境界,見到郁達夫一個文人雅士的形象在故都秋景中顯現(xiàn)出來,躍然紙上。因此,《故都的秋》一文,最值得我們品味的是文人高雅、獨特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 孫紹振.名作細(xì)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修訂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 李萍.郁達夫《故都的秋》特別解讀[J].文學(xué)教育(上),2020,(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