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帝仁
【摘? ? 要】信息技術是一門新型學科,它給教師備課、錯題庫的建立、讓課堂煥發(fā)生機、優(yōu)化學生作業(yè)以及師生網絡互動教學都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時它也是一把雙刃劍,也存在一些弊端。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克服它的負面影響,合理使用它,讓它更好地為教育事業(yè)服務。
【關鍵詞】電子備課;錯題庫;課堂氛圍;優(yōu)化作業(yè)
中圖分類號:G633.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30-0164-02
A Brief Talk on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ptimize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No. 3 Middle School of Nanping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 LAN Diren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new type of subject. It brings great convenience to teachers preparing lessons, establishing wrong question bank, refreshing the classroom, optimizing student homework, and teacher-student network interactive teaching,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 great convenience the double-edged sword also has some drawbacks. As a qualified teacher, you must overcome its negative effects, use it reasonably, and make it better serve the education cause.
【Keywords】Electronic lesson preparation; Wrong question bank; Classroom atmosphere; Optimized homework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型的學科,具備豐富的圖文、音頻和視頻優(yōu)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它有效地增強了數學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也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效率,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便利,同時也使學生在理解知識方面更為直觀及深刻。
一、信息技術給教師備課帶來了便利性
在傳統(tǒng)備課方式上,教師在備課方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效果卻往往不是非常好。首先傳統(tǒng)備課只限于備課本、教學參考書,那么得到的有關材料非常有限;其次,傳統(tǒng)備課效率低,教師常常需要發(fā)大量的時間到閱覽室、書店查閱資料,而且選中的材料只能手寫,而不能采用現代Word軟件技術便捷地進行復制、粘貼、編輯修改。有了互聯網后,網絡上有許多豐富的數學資源,提供了各種動態(tài)的畫面和圖文資料,避免了單調枯燥的說教式的數學教學形式。網絡上還有各章節(jié)題庫、教學大綱、教學要求、重難點、教材分析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在電子備課系統(tǒng)上進行教學設計,根據學生層次的不同,可以選用基礎訓練題和提高題等,在資源共享的平臺上,極大地提升了備課的效率。另外,信息技術,可以讓教師進行網絡分工并進行合作備課,有效地共享教師的教學設計以及題庫。利用網絡上有用的教學資源時,由主備教師進行統(tǒng)籌分配任務,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根據分工的不同進行集體備課,并把教案及時發(fā)布到組內的電子備課系統(tǒng)內,以備本組教師討論及提供寶貴建議。
二、信息技術有利于教師建立完備的學生錯題庫
錯題庫對每位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建立自己的錯題本,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錯題本,學生能明確哪些是還未掌握的,并定期翻看,這對成績的提升有較大幫助。但是從另一角度來說,教師也要建立相應的錯題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知識掌握程度,可以把學生分為不同層次,如A、B、C三個層次。其中A層為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統(tǒng)一建立提高題的錯題庫,B層為學習中等的學生,C層為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可以較容易地為每一層次的學生建立相應的錯題庫,在復習課時,可以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分為不同的組,把建立的不同層次的錯題庫提供給不同組的學生討論完成,這樣更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自的程度上有所提高。而且同年段、同學科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共享技術把教師錯題庫分享給其他教師。這與我們傳統(tǒng)的手工書寫方式相比,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課堂煥發(fā)生機
傳統(tǒng)數學課堂的教學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應當說是相對枯燥的,有些學生感到有些數學問題不但抽象,而且難以理解,導致課堂氛圍沉悶,因此就會存在不少學生麻木地坐在課堂上發(fā)呆或睡覺。自從有了信息技術,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首先,課堂教學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后,教師可以通過音、視頻及圖片有效地把有關聯的知識內容,以更加生動的形式引入課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七年級數學上冊的“正方體平面展開圖”的11種情況,教師若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學,會使學生難以理解知識,但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很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正方體平面展開圖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四、通過信息技術優(yōu)化學生作業(yè)
作業(yè)作為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應包括兩個方面:完成作業(yè)和評價作業(yè)。傳統(tǒng)作業(yè)方式大多屬于“一刀切”,都是統(tǒng)一題目,好、中、差一個樣。這不利于優(yōu)等生和學困生通過作業(yè)練習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得到充分發(fā)展,導致優(yōu)等生吃不飽,潛能生吃不消,不能實現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因此,我們在布置作業(yè)時一定要注意分層布置、分層推進,運用分層施教進行分層作業(yè)。通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設計出不同層次的、適合各類學生的作業(yè),并建立相應的作業(yè)庫,把不同等級層次的作業(yè)放在不同的文件包。原則上把學生分成三個層次的小組,即A、B、C小組,其中A組為數學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的學生;B組為學習能力和基礎知識中等的學生;C組為基礎知識薄弱,自覺性欠佳的學生。然后對作業(yè)進行分層設計,劃分為選做題和必做題,必做題作為知識的基礎練習,為每一個學生必做。而選做題分為三個度的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練習。在對學生完成分層作業(yè)后,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給予不同的評價,讓每位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通過分層作業(yè)、分層評價的方式,教師自身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教師能夠更加明確自己的教學對象,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結合信息技術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跟蹤教學。
五、信息技術有利于師生的在線互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教學這一新的名詞在近幾年逐步被學生家長所認可,它是教師線下課堂的延伸,教師與學生可以在家進行互動,不用出門,只要有網絡,學生打開電腦就可以在線聽教師上課,與教師互動。這種模式是現代教學的一次革新,它代表著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為學校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生命力,為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插上了充滿新能源的翅膀。例如,學生可以很方便地通過“釘釘”系統(tǒng)在家上網課。在傳統(tǒng)課堂上,當教師提出問題時,有些學生因為擔心回答錯誤,遭到批評,而不敢較易舉手回答問題,結果導致師生互動少,課堂氛圍消極,教師“滿堂灌”。然而,借助信息技術的網絡平臺,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方式也變得更加豐富。例如,許多在現實環(huán)境中不敢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通過教師在網絡環(huán)境中多設置一些在線交流的機會,也慢慢地參與到課堂的互動中來,也逐步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和熱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教學活動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課堂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許多。
六、通過信息技術能夠更合理地優(yōu)化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系統(tǒng),精心的教學準備、細致入微的教學設計及課堂指導,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不可缺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然而,如果沒有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也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教學評價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合理、正確的評價,能極大地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只有評價才能發(fā)現問題,從而及時解決問題,使課堂更充滿活力。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是“以教為主”,教師是主體,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隨著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也向更合理、更科學、更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這種評價方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強調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激發(fā)學生探索精神及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七、結語
總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另外,信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有效合理地應用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它給教育事業(yè)的推動是巨大的,廣泛的,信息技術在教與學這兩個層面上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因此,作為教師,要認清信息技術的負面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克服信息技術給教學方面帶來的不利因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讓這門新型技術為我們所用,真正達到促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裕明.計算機信息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徐福蔭.現代教育技術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焦建利.網絡時代教師必備之八項信息技術[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7(01).
[4]嚴正宇.信息技術在翻轉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4(35).
[5]劉曉玫,劉志菡.論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課程整合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06(02).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