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雪梅
統(tǒng)編本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就出現(xiàn)了較長篇幅的課文,開展朗讀指導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對低年級的教學來說,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無疑是一項高效的閱讀策略。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完成教學任務,進行高效的課文閱讀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成了我在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統(tǒng)編本教材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文中配有精美的插圖,如何利用好這些插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教學活動中,我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借圖識字,打好朗讀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識字教學應當跟圖畫緊密地結合起來?!钡湍昙壍膶W生喜歡活潑生動的圖片,借助圖片識字非常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記憶特點。學生在學習象形字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漢字的圖畫美。在偏旁的認識過程中,學生也對偏旁的意義有了初步的了解。這些為一年級下學期的借助圖片識字打好了學習基礎。
在一年級上冊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初步接觸了借助圖片猜生字。如在《小蝸?!芬徽n中,學生在對生字偏旁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根據(jù)圖片猜出了“蝸牛、草莓、蘑菇”等。在一年級下冊《咕咚》一課中,我通過回顧舊知,引導學生根據(jù)偏旁結構來對生字進行分類:“咕、咚、嚇”“掉、攔”等相同偏旁的字分一類,根據(jù)形聲字的構字特點來猜字音,結合生活經(jīng)驗大聲朗讀擬聲詞“咕咚”;“羊、鹿、象”等獨體字分一類,學生先根據(jù)漢字的形狀來猜字音,再到課文中結合插圖去驗證。接著我和學生們玩“生字捉迷藏”的游戲,引導學生在文中圈畫出生字詞語,通過觀察圖片理解“逃命、攔住、領著”等詞的意思,然后通過整句朗讀以鞏固識字。識字過程由字到詞句,再通過文段和插圖完成故事聯(lián)結,達成字詞句逐步擴展朗讀的目的。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課中,我則是通過讓學生觀察第一幅圖片,說說圖上畫了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引導學生在進行說話練習的基礎上猜出“小壁虎、墻角、咬住”等詞語,進而讀通長句子,為課文的流利朗讀打好基礎。
二、關注細節(jié),讀好對話語氣
學生雖然都很喜歡課本中的精美插圖,但是他們總是更加關注故事中的主體人物和情節(jié)發(fā)展,常常忽略圖片中一些生動的細節(jié)。在《棉花姑娘》一課中,學生在看圖時都關注到了葉子上的蚜蟲,也有一些學生忽略了棉花姑娘的神情。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留意圖中棉花姑娘的神態(tài)變化,猜猜她的心情是怎樣的。在第一幅圖中,學生發(fā)現(xiàn)棉花姑娘垂著腦袋,皺著眉頭。當燕子飛過時,棉花姑娘抬起了頭請求燕子幫忙。通過這一細節(jié)的發(fā)現(xiàn),學生感受到棉花姑娘的難受和見到燕子時燃起的希望,自然讀出:“請你幫我捉害蟲吧!”在七星瓢蟲消滅蚜蟲之后,圖中的棉花姑娘一展笑顏,此時她的心情又如何呢?學生從圖片中發(fā)現(xiàn)了棉花姑娘的笑臉,結合文段中“忽然、很快”等詞感受到了“小醫(yī)生”治理蚜蟲時的快速高效,從而發(fā)出和棉花姑娘一樣的疑問:“你們是誰呀?”
《小壁虎借尾巴》的插圖中,小壁虎的尾巴在一點點變長,在最后一段小壁虎和媽媽的對話中,學生讀不好媽媽的語氣。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每幅圖中小壁虎尾巴的變化,他們發(fā)現(xiàn)當小壁虎還在為借不到尾巴難過時,尾巴已經(jīng)悄悄重生了!有了這個發(fā)現(xiàn),學生把那句“傻孩子,你轉過身子看看”讀得趣味十足,也把小壁虎的歡呼發(fā)自內心地讀出來了。
用好課文中的插圖,不用過多的講解,學生便會主動將圖片中的內容在頭腦內轉化成故事場景,將自己代入角色,如此,聲情并茂地朗讀人物對話就水到渠成了。
三、聯(lián)系生活,讀出情感變化
課標對學生朗讀的要求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年級的小學生情緒轉換快,對他人情緒的體悟能力還不強,要求他們在朗讀時和課文中的人物共情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回憶自己經(jīng)歷時的感受,激發(fā)學生和故事中的人物共情。
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課中,“小壁虎爬呀爬,爬到……”這個句式反復出現(xiàn),學生在朗讀時語速放慢,語調卻很平淡。我問學生:“你有沒有忘帶東西又借不到的時候,你的心情怎么樣?”學生迅速回憶起自己忘記帶跳繩、畫筆、作業(yè)本時著急的感覺,我讓大家?guī)е@種心情再來讀這幾個句子,學生很快體會到小壁虎借尾巴的艱難,讀得入情入境。我又問:“當你得不到自己需要的幫助時,你最想找誰呢?”學生不約而同地回答:“找爸爸,找媽媽!”小壁虎爬回家找媽媽時的難過、委屈都凝結在學生的朗讀聲中。體會了一把“丟尾巴”的難過和“借尾巴”的艱難,當小壁虎在媽媽的笑語中轉身的時候,學生忍不住和他一起歡呼:“我長出一條新尾巴啦!”
本單元的語文園地設計了“畫說心情”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小女孩的表情,說一說她此時的心情,學會表達自己有沒有過這些心情。這個練習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回憶,激發(fā)多重情感體驗。在分享交流時可以留意學生的情感經(jīng)歷,在朗讀時引導學生感受共情。
四、發(fā)揮想象,朗讀拓展表演
單一重復的朗讀訓練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想讓學生樂于朗讀,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嘗試新的朗讀方式。本單元的課文篇幅都不短,而且都采用了反復的寫法,幾篇故事中描寫人物動作、對話的句子都重復出現(xiàn),非常適合引導學生模仿說話或根據(jù)關鍵詞復述故事以及表演故事。
在學習《棉花姑娘》時,我嘗試了分角色朗讀和復述課文。用不同的線條畫出人物的對話,之后進行一次小組內的分角色朗讀練習,然后挑選幾名學生進行朗讀展示。再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用回憶教師板書的方式,將“醫(yī)生”的名字及其本領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引導學生根據(jù)板書提示來練習復述課文。
在朗讀《咕咚》時,為了感受動物們的害怕及從眾心理,我出示了第二幅插圖,并引導學生根據(jù)圖中的動物展開想象,進行填空式說話練習。
狐貍一聽,就跟著跑起來。他一邊跑,一邊大叫:“? ? ? ? ? !”
山羊一聽,就跟著跑起來。他一邊跑,一邊大叫:“? ? ? ? ? !”
小鹿一聽,就? ? ? ? ? ? ? ?。他? ? ? ? ? :“? ? ? ? ? !”
大象一聽,就? ? ? ? ? ? ? ? 。他? ? ? ? ? :“? ? ? ? ? !”
然后請學生選擇動物進行表演。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還能結合課間游戲時呼朋喚友的叫喊,不斷完善自己的語言,把動物們害怕的語調、慌亂的場景表演得非常生動,呈現(xiàn)了文中“可熱鬧了”的場面。在野牛攔住大伙問誰看到“咕咚”時,表演的學生一個接一個地看過去,一直看到“兔子”,這沒有彩排卻無比自然的一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就是在這樣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表演中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文本,可謂一舉多得。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重視朗讀,用好插圖,嘗試多種形式的朗讀、表演,開展更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這樣的語文課會更高效,也更受學生歡迎。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香洲區(qū)前山小學)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