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寬 黃黎 王理德 劉宗文 嚴燕春 余香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中醫(yī)院骨一科 江門529100)
胸腰椎骨折的治療過程為系統(tǒng)的、多方面的綜合治療,時間較長。非手術(shù)患者通常需要長時間的絕對臥床,而手術(shù)患者術(shù)前也需要常規(guī)絕對臥床,加之腹膜后血腫及疼痛對交感神經(jīng)的刺激,容易出現(xiàn)腸蠕動減弱,進而引發(fā)腹脹、食欲減退、便秘等并發(fā)癥,其痛苦程度往往會超過手術(shù)治療[1~2]。西醫(yī)多采用口服乳果糖、酚酞片或腸道灌洗等方法治療,以緩臨床癥狀。中醫(yī)學認為,胸腰椎骨折屬“骨折”范疇,而外傷會使患者氣血逆亂、氣血失調(diào),筋骨損傷,累及臟腑,由外而內(nèi),進而導致臟腑功能失司,引起胃腸功能障礙[3~4]。對于氣血不足患者,氣血運行之力受損更為明顯。因此,對該型患者的臨床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潤腸通腑,并兼顧調(diào)補氣血為首要治則。本研究選取6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組探討早期應用三仁通腑湯治療的臨床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8 年4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6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30 例)和實驗組(30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 11 例;年齡 18~87 歲,平均年齡(59.37±7.62)歲;骨折部位:胸椎 16 例,腰椎 12 例,胸腰椎 2例。實驗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30~91 歲,平均年齡(60.54±8.01)歲;骨折部位:胸椎 10 例,腰椎18 例,胸腰椎2 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符合胸腰椎骨折診斷標準[5];傷后5 d 內(nèi)就診;伴不同程度胃腸功能障礙;無嚴重消化道疾病史;意識清晰;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脊髓損傷;伴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功能障礙;合并精神障礙;有頑固性便秘史;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四磨湯口服液+酚酞片治療。四磨湯口服液(國藥準字Z20025044)口服,每次 20 ml,3 次 /d;酚酞片(國藥準字 H37020783)口服,每次0.5 g,1 次/d。實驗組應用醫(yī)院黃黎主任醫(yī)師經(jīng)驗方三仁通腑湯治療,組方:苦杏仁10 g(打),桃仁 10 g(打),火麻仁 30 g(打),川牛膝 30 g,丹參30 g,炒麥芽30 g,姜厚樸15 g,當歸10 g,制枳殼 10 g,制大黃 10 g(后下),黃芪 30 g,熟地 20 g,肉蓯蓉 10 g,加 600 ml 清水煎煮,取 300 ml 藥液,每日1 劑,少量多次服用。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 (1)對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估,包括糞便性狀、排便困難、腹脹、排便頻率4 個指標,每項0~3 分,分值越低表示癥狀越輕;(2)記錄兩組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分并比較,分值0~10 分,分數(shù)愈高表示疼痛愈劇烈;(3)比較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腹瀉、惡心、嘔吐、腹痛加重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實施數(shù)據(jù)分析,分別以()、%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shù)資料,行t、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 實驗組治療后肛門排氣、排便、腹脹、腹痛等各項臨床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對比(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腹痛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對照組組別 n 肛門排氣治療前 治療后排便治療前 治療后腹脹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P 2.07±0.45 2.08±0.49 0.082 0.935 0.42±0.13*0.73±0.22*7.173 0.000 1.86±0.43 1.87±0.46 0.091 0.938 0.45±0.14*0.91±0.24*9.774 0.000 1.22±0.37 1.24±0.41 0.211 0.846 0.74±0.26*1.05±0.32*4.437 0.000 1.73±0.58 1.76±0.53 0.223 0.838 0.35±0.12*0.57±0.16*6.501 0.000
2.2 兩組VAS 評分對比 實驗組治療后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VAS 評分對比(分,)
組別 n實驗組對照組30 30 12.624 7.369 0.000 0.000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3.58±1.02 3.62±0.97 0.156 0.877 1.17±0.23 2.25±0.31 15.325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胸腰椎骨折大都是因外力創(chuàng)傷而導致骨連續(xù)性破壞,但近年無明確外傷史的骨質(zhì)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有明顯增加趨勢[6]。骨折早期患者常需絕對臥床治療,加之受交感神經(jīng)影響,致使腸蠕動功能紊亂,排便習慣及患者心理等多因素改變,極易出現(xiàn)腹脹、便秘等不良癥狀。中醫(yī)學指出,胸腰椎骨折早期出現(xiàn)的腹脹、便秘等癥是因骨折所致氣血損傷、腹腔內(nèi)蓄積瘀血,導致氣機阻滯,腑氣不通而致,糞便長時間滯留腸道無法排出而引起便秘[7]。因此,臨床治療需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潤腸通腑為主。西醫(yī)多通過胃腸減壓、禁食、腸道灌洗及口服乳果糖、酚酞片等方案進行導瀉處理,對于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胃腸疾病患者容易形成新的傷害,并且存在原有加重基礎疾病的風險,加重患者身心負擔,不利于病情改善[8]。中醫(yī)常通過攻下逐瘀治法治療,常用方劑為大成湯、桃仁承氣湯等,患者用藥后表現(xiàn)為腹中腸鳴滾滾、泄而不止、腹痛劇烈,隨后需輔助使用止瀉藥,使患者承受更大痛苦,尤其是對于體弱、年老患者有明顯的使用禁忌,不易于推廣[9]。
三仁通腑湯由苦杏仁、桃仁、火麻仁、川牛膝、丹參、炒麥芽、姜厚樸、當歸、制枳殼、制大黃諸藥組成,由醫(yī)院黃黎主任醫(yī)師經(jīng)臨床多年使用總結(jié)而得,方中枳殼、厚樸可行氣導瀉、消痞除滿;大黃可祛濁通便、攻下逐瘀;厚樸配以姜炮制后,能夠彌補全方寒涼的弊端;當歸、桃仁能夠活血、養(yǎng)血、化瘀,有潤腸通便之效;杏仁能夠通過調(diào)理肺氣,發(fā)揮通腑氣以及潤腸下行的功效;火麻仁能夠潤腸通便、增腸液;川牛膝則有散瘀潤下之功效,并引諸藥下行;炒麥芽可調(diào)肝胃之氣兼助運化,丹參可促使活血祛瘀力度提升[10];黃芪可益氣助行;熟地養(yǎng)血潤腸;肉蓯蓉可暖腰膝、除腰痛、治老人便秘閉結(jié)。諸藥合用,共奏導腑中積滯、祛腸中污血之效,同時調(diào)補氣血,助力氣血運行。瘀血得除、氣機暢行,故通則不痛,多數(shù)患者排便后腰痛癥狀明顯減輕。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實驗組治療后肛門排氣、排便、腹脹、腹痛等各項臨床癥狀評分及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三仁通腑湯能夠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腹脹、便秘的臨床癥狀,加速胃腸功能恢復,促進患者臨床康復?,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枳殼、厚樸等藥物具有刺激迷走神經(jīng)、興奮平滑肌以及加速小腸胃排空、腸蠕動的功能;大黃能夠?qū)δc黏膜下神經(jīng)叢產(chǎn)生持續(xù)刺激,調(diào)控胃腸激素,增強胃腸平滑肌收縮功能,加速腸運動,進而引發(fā)瀉下、排便;桃仁中富含脂肪油,可對腸黏膜起到潤滑作用而潤腸通便。諸藥合用促進排氣排便[11]。另外,隨著患者腹脹、便秘諸癥消除,可有效減輕患者痛苦,消除焦躁、抑郁等情緒,更積極配合后續(xù)治療,有助于病情的快速好轉(zhuǎn)。但該方稍顯寒涼,體質(zhì)寒涼患者服用有可能會傷其陽氣,對于平素脾陽不振者需酌加振奮陽氣藥物。因此,對于寒熱體質(zhì)不同的患者尚需進一步研究用藥組方,以求用藥精準。
綜上所述,胸腰椎骨折早期,尤其對于氣血不足型、高齡體弱者,應用三仁通腑湯治療,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緩解其疼痛程度,且不良反應少,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