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花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小學作文通常從簡單的看圖寫話開始,到了中高年級作文有了一定難度,需要有大量的素材積累,豐富的語言表達等。目前作文教學中有很多學生怕寫作文、厭寫作文,原因是無話可寫,不知如何下筆。即使勉強寫出來了,也是語句不通,內(nèi)容空洞,更沒有真情實感。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在作文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留心觀察自然、觀察生活,積累作文素材;同時引導學生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情境教學的幾種方法進行了探討。
一、在實體情境中觀察,積累作文素材
蘇霍姆林斯基說:“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闭f明通過觀察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能打開智慧之門,作文素材也要靠觀察才能獲得。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經(jīng)過長時間的觀察,生活中的場景會像一幅幅畫永久地留在學生的記憶中,為日后作文提供素材。
1.觀察自然
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作文教學應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開始。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給學生指出觀察方向,如在看到綠色的田野、遠處的群山、盛開的花朵時,讓學生不僅要觀察它們的顏色、形狀等,還要仔細觀察其特征。通過觀察靜態(tài)事物,學生掌握了一些觀察方法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自然中的動態(tài)景物,如觀察大雨前、大雨中、大雨后景物依次有哪些變化等,觀察過程學生除了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還要用心去感受,如此才能豐富作文素材。例如教《找春天》一課時,我組織了“認識春天”的室外教學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在校園中仔細觀察,感受春天的氣息。學生個個興高采烈,有觀察小草的,有觀察樹木的,有觀察花朵的。十分鐘之后,讓學生分組交流,通過親身觀察,學生真切地看到春天的景象,并加深了記憶,為作文積累了素材。
2.觀察社會生活
現(xiàn)代作文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寫作是對社會生活的觀察與感悟,這就要求學生對社會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見解。作文的類型有很多,但無論寫什么作文,都要有細節(jié)描寫,這樣文章內(nèi)容才真實,才能打動讀者。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留心觀察周邊的人和事,觀察其特征,為日后作文積累素材。作文教學中,人物類作文要求學生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來表現(xiàn)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因為平時不留心觀察,即使是熟悉的人,也只能寫出基本的外貌而已,以致文章內(nèi)容空洞,千篇一律。因此在指導寫作“猜他是誰”這篇作文時,筆者讓學生確定所寫人物后先進行兩天的觀察,然后開始作文。如有學生寫班主任,寫的幾乎都是一樣的內(nèi)容,都是班主任“帶著一副眼鏡”“高高的個子”等這些顯而易見的特點。我建議學生在以下幾個情境下觀察:一是午餐時,班主任小心翼翼地為學生打餐,且飯后了解學生的就餐情況。二是放學之后,班主任老師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給學生輔導功課,一遍一遍耐心講解。通過觀察,一個勤懇敬業(yè)、溫暖親切的教師形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對所寫其他人物也應在情境中仔細觀察,這樣學生在作文時就能結合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去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文章內(nèi)容會更充實,作文質(zhì)量也會明顯提高。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作文興趣
新課改實施以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教學實踐表明,情境教學法能夠讓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作文有了興趣,在作文活動中就會變得積極主動。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適當?shù)貏?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作文興趣。如教“這兒真美”這篇作文時,我先用多媒體播放全國各地的風景圖,一張張美麗的圖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欣賞圖片的同時,也喚起了美好的回憶。之后我提出問題:你心目中最美的地方是哪里?為什么?學生個個踴躍發(fā)言,講了自己認為最美的地方,并舉例加以說明,這種特定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作文興趣,讓學生有了表達的欲望。指導“國寶大熊貓”這篇作文時,考慮到大部分學生都沒見過大熊貓,于是我借助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吹揭恢恢换顫娍蓯鄣拇笮茇?,學生立刻產(chǎn)生了興趣,通過觀看熊貓爬樹、熊貓吃竹葉、熊貓玩耍等內(nèi)容,讓學生對熊貓有了直觀的印象,了解了熊貓的習性,有了這些鋪墊,學生在作文過程中得心應手。
三、想象情境,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
法國作家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創(chuàng)造性思維離不開聯(lián)想與想象,作文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而一切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都離不開想象。學生缺乏想象力,在面對作文題目時,往往頭腦一片空白,無從下手。想象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能打開作文思路。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引導學生大膽合理地展開想象,促使學生產(chǎn)生作文靈感。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有想象描寫,利用這樣的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進而讓學生在作文中有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在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初期,我們應該借助學生學過的課文,讓學生在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展開想象。例如,教“我來編童話時”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選一個自己熟悉的童話故事,然后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進行續(xù)寫。如丑小鴨變成白天鵝之后的故事;賣火柴的小姑娘到了天堂之后發(fā)生了什么等等。在教“我和______過一天”這篇作文時,我提出問題,你最想和誰過一天?目的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有說和孫悟空的,有說和盤古的,我順勢提出這一天會有哪些故事發(fā)生?學生瞬間腦洞大開。有說和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有說和哪吒智斗龍王的,有說和夸父賽跑的……這一系列的想象,讓學生有了作文靈感,在作文中有說不完的話,寫出來的文章充滿趣味性。
綜上所述,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開展情境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情境教學能夠加深學生的認識,提高學生觀察外界事物的能力,為作文積累更多的素材,進而提高作文質(zhì)量。因此,教師應該在作文教學中結合實際創(chuàng)設出符合學生特點且有價值的情境,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增強學生表達欲望,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