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不能將它們當成額外的附加任務,而要將熏陶感染融入到日常教學過程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文本中選擇合適的德育滲透點,將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其中,這樣才能讓學生提升道德認識,成長為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
一、創(chuàng)設情境,學會同情憐憫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常常以教師為主,但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高中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提升,他們逐步形成了一種關懷自身品德發(fā)展的要求。因此教師要適應學生成長的需要,嘗試結合文本的內容創(chuàng)設德育情景,促使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讓他們自主體驗和感受。這樣學生能將心比心,容易對作品中的人物產生同情憐憫之心,進而完善自己的品德。
在學習《祝福》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尋找文章中的細節(jié),嘗試展開對比,看看祥林嫂前后出現了怎樣的變化,然后分析這些變化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發(fā)現文章用外貌細節(jié)描寫的方式展現了祥林嫂的巨大差異。在“我”最后一次看到祥林嫂的時候,她的頭發(fā)已經全白了,而且十分消瘦,臉色黃中帶黑,眼睛也失去了神采,宛然已經變成了一個乞丐;但是在此前看到祥林嫂的時候,她的臉頰還是紅潤的,甚至口角間也有了一絲笑意。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造成祥林嫂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嘗試從人際關系、社會因素這些角度入手分析。”學生認識到由于當時的人們存在封建倫理思想,所以對祥林嫂存在歧視的態(tài)度。在這樣的分析中,學生認識到祥林嫂的悲劇實際上是社會造成的,要想改變她的生活狀態(tài),需要人們的思想得到徹底改變。最后教師還引導學生展開角色扮演,展現出祥林嫂的一生。在特定情境的感染中,學生對祥林嫂產生了同情之心。
教師要避免成為“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老師,而要引導學生進入到德育情境中,促使他們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同情弱小的心態(tài)。學者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藝術教育人們摒棄一切虛偽的壞東西,了解一切善的魅力、熱愛一切崇高的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善的情境中,進而促使他們提升品德修養(yǎng)。
二、正面截取,認識美好善良
正面截取指的是選擇文本中各種好思想、好品德的具體片段,引導學生展開分析探索,嘗試從中得到感染,進而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進行感悟,思考應該如何在生活中體現出善良的人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評價作品中的人物,探究其思想和行為,這樣學生自己的心理也會受到影響。
在學生閱讀《老人與?!返臅r候,教師引導他們找出文章中展現桑地亞哥內心獨白的文字,看看作品如何展現硬漢的形象。學生發(fā)現老人的外表和老人的行為、心理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桑地亞哥不如年輕人那樣孔武有力,但是他卻有著堅毅的品格和永不服輸的氣魄,所以在面對狂風激浪和大魚的時候他也沒有絲毫退縮。此后教師又引導學生結合作品中的某些詞句展開深入探究,如圍繞“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進行分析,思考這句話是否存在邏輯矛盾,為何能被消滅,但是卻不能被打敗。學生認識到這展現了人的尊嚴,人類無法逃脫生老病死,在歷史的場合中,必然會逐漸消亡,但是人們的精神力量卻永垂千古,并一直感染后人。在這番感悟后,學生體會到了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質,他們自己的內心也受到感染。教師引導學生撰寫讀后感,說說老人的故事對自己有什么啟迪。學生就可以嘗試反思自己的行為,思考自己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是否也有永不服輸的精神。
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的細節(jié)部分,評價人物行為,探究其產生的原因,然后在腦海中逐步形成完整的形象和思想品德。若有條件,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撰寫閱讀心得,寫一下自己的感悟。
三、反面關照,樹立理想信念
反面關照指的是結合文本中人物身上的不良品德或者思想、行為,然后分析其帶來的嚴重后果,這樣能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信念,從而學會明辨是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讀寫結合的方式輔助學習,嘗試寫一下對反面人物的評價,挖掘其思想劣根性,若能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進行分析則更好。
在學習《雷雨》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周樸園這樣的反面形象進行分析,思考如何分辨是非。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周樸園是礦業(yè)公司的董事長,按理說他也是受到了先進思想影響的人,但是縱觀其行為,你覺得他是否體現出了時代性呢?”學生結合文本中的內容進行思考,嘗試對人物進行評價:“雖然周樸園代表了資產階級,但是他卻是成長在封建地主階級的家庭中的,所以他的身上帶有濃厚的封建思想。他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想過追求自由,但是迫于家族的壓力而放棄了侍萍,當他擁有了話語權后,卻自覺成為了維護封建家庭的人。”在這樣的分析中,學生認識到了周樸園身上的問題,體會到了他的復雜人格。教師繼而又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思考:“那么,我們在生活中要如何體現出時代性、進步性呢?大家有沒有受到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呢?”在結合自己的人生進行分析后,學生認識到要樹立理想信念,并身體力行,避免成為周樸園這樣冷酷而偽善的人。
在反面關照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了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他們也認識到自己應該在社會生活中扮演怎樣的角色。若有條件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身上具體出現的事例或者存在的問題引導其展開分析,這樣能進一步起到德育的效果。
四、拓展激勵,建構健康人格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將注意力放在教材內部,還要拓展開來,引導學生展開課外主題拓展閱讀,然后圍繞其中的各種問題展開探索。在此過程中,學生能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展現了廉頗和藺相如的形象,廉頗雖然莽撞,但是他知錯能改,而藺相如則給人豁達的感覺,他們的身上都有值得人學習的亮點。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嘗試閱讀《史記》中的其它片段,從中得到激勵,進而建構健康的人格。在自主閱讀中,學生從勾踐、蘇武、李廣、劉邦等人物的身上得到啟迪,挖掘出了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說說自己閱讀了哪些片段,并說說從人物的身上獲得了什么啟迪。如有學生分析了“蘇武”這個人物,認為蘇武的身上有著堅強不屈、矢志不渝的品德,而且他十分忠于自己的國家,絕不背叛祖國。該學生還結合自己的想法展開表述:“我將來也打算成為一個外交官,我認為我也要擁有蘇武的品德,這樣才能在外交中不卑不亢,展現我國的風采?!痹谶@樣的閱讀中,學生不僅了解了更多的古代人物,提升了古文閱讀能力,更從中得到啟迪,形成了健康的人格。
在拓展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意志力得到了提升,他們也逐步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愛好等給學生推薦適合的讀物,引導他們展開自主閱讀。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所讀的內容展開小組討論,在溝通中得到更多感悟。
五、參與實踐,深化生命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guī)劃人生,在促進學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產生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德育教育中教師也要從課本閱讀中尋找機會,引導學生展開主題實踐,促使他們在生活感悟中一步步提升生命意識。
在學習《熱愛生命》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主題實踐活動,圍繞“探究生命的奧秘”這個主題展開自主活動。學生可以組織小組,參加到各種相關的活動中,如可以參與到敬老院或者幼兒園的志愿者服務中,從老人和孩子的身上得到啟迪,感受生命的輪回;又如可以來到田野鄉(xiāng)村,參與到農業(yè)活動中,感受一下動植物的生命力,從而獲得對生命的感悟;學生還可以展開拓展閱讀,了解海倫·凱勒等名人的故事,并體會他們身上體現出的生命活力。在學生參與活動后,教師又引導其結合活動經歷撰寫文章,說說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學生可以選擇用詩歌來謳歌生命,贊美生命,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體現對生命的思考,也可以通過撰寫小說的方式展現出具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在這樣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什么是生命,提升了生命意識。
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對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認識到要珍視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關心其它各種動植物生命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自主管理,促使他們在實踐中提升綜合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現代教育和傳統(tǒng)的觀念、實踐相反,應該適應于學習者,要在潛移默化中展開品德教育。所以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要在課本中尋找各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提升品德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肖珍.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策略探究[J].高考,2020(35):85-86.
[2]柳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探賾[J].成才之路,2020(24):22-23.
溫艾玲,廣東省新豐縣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