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貿(mào)職業(yè)學院 肖 璐
自從北京外國語學院首次開設口譯課程起,中國本科高??谧g教學與研究蓬勃發(fā)展,積累了40余年的經(jīng)驗和成果。相比之下,高職院??谧g教學起步晚,缺乏長期實踐和成熟理論指導,再加上生源、師資和設施等客觀條件不足,高職口譯教學效果一直不甚理想。
為了了解高職學生對口譯課堂教學的看法以及口譯學習對于其職業(yè)發(fā)展的影響,筆者對本校外語商務學院應屆畢業(yè)生進行了在線問卷調查。78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認為過去的口譯課堂教學存在改進空間,如教學方式單一、難度太大、技能訓練不足等。然而,當詢問到口譯是否對工作有幫助時,有近70%的人認為口譯是有幫助的,尤其是在翻譯、英語聽說和客戶溝通等方面。并且,有超過60%的畢業(yè)生認為口譯教學應該更加關注語言外的能力培養(yǎng),如公眾演講、邏輯分析能力等。由此可見,盡管口譯學習對于高職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但是適應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學生提高職場競爭力。
筆者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口譯活動所涉及的不僅僅是語言轉換,還有邏輯分析、短期記憶、公開演講等各項可遷移能力,這恰恰是現(xiàn)代社會最重視的幾項關鍵職場能力。然而,目前高職口譯教學卻往往重語言訓練、輕技能培養(yǎng),多以專題式口頭翻譯練習為主,既不符合口譯學習規(guī)律,也無法滿足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要求。因此,高職口譯教師亟須轉變觀念,關注語言外技能培養(yǎng)和知識拓展。考慮到高職院??谧g課程時長限制(通常一學期有口譯課程36—72學時),且口譯活動本質上是“思維認知和轉換過程”,筆者認為應該從思維角度出發(fā)解決高職學生的口譯學習問題。
釋意理論較早開始關注翻譯過程中的思維機制。釋意派代表鮑剛教授認為,翻譯的三大主要程序,即釋意論著名的三角模型——理解、脫離語言外殼、表達,實際上涉及了“譯員的心智活動操作過程。其中理解程序牽扯到譯員對源語的感知、辨析和綜合理解”。釋意論另一位代表劉和平教授更全面地研究了口譯的內(nèi)在思維特點,闡明了口譯思維與一般抽象思維的不同之處:譯員接收的是源語信息系統(tǒng)的“表層信息符號”,而不是“直接現(xiàn)實”,而“深層的概念需要譯員通過整合、分析、判斷與推理,在認知系統(tǒng)的參與下才能最終解決詞語語義系統(tǒng)中的各類關系”。此外,劉教授還基于思維科學,“從加強口譯技能意識入手,形成了一套以分析、綜合為基本手段的‘推理教學法’”,為高??谧g教學實踐和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角度。
目前,高職口譯教學以語言訓練和知識傳授為主,極少涉及邏輯思維方面的訓練,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然而,現(xiàn)有關于口譯邏輯思維的研究多針對本科、研究生水平的學生,不能盲目照搬。因此,筆者基于高職學生的特點,從思維的角度總結分析往屆學生在口譯聽入、理解、記憶、表達階段的常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嘗試在真實課堂中進行實驗。
課程開始前,筆者首先通過在線學習平臺開展一次摸底測驗。測試中,筆者選取了一段四級段落聽力題,并設計了聽力客觀題(單選題、簡答題和判斷題)和中英文口語復述題。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學生在完成兩類題型時的表現(xiàn)差距懸殊:聽力客觀題的通過率超過70%,而口譯復述題的通過率僅不到30%。一方面體現(xiàn)了高職學生口語能力薄弱;另一方面,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在口語復述題中的回答比較零散,缺乏邏輯,有的甚至沒有回答,或者重復前面的題目,這個現(xiàn)象反映了高職學生在口譯初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缺乏整體篇章意識。許多學生在經(jīng)歷了多年的應試教育后,養(yǎng)成根據(jù)問題“找詞”的習慣,而不關心題目以外的信息。因此,當他們接觸到?jīng)]有問題提示的口譯材料時,失去了目標感,不知道“聽什么”以及“如何聽”。
筆者認為明確口譯活動的目標、樹立全局意識是解決這一口譯聽力問題的關鍵。首先,筆者向學生介紹釋意理論的三個層次,即詞義層次、話語層次和篇章層次,強調篇章層次的意義才是口譯的對象。其次,通過一系列的中英文大意復述練習,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改變聽力習慣,如聽一段30秒左右完整內(nèi)容的中/英文錄音,然后用一到兩句源語或目的語概括大意。這樣的練習能夠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篇章而不是詞或句子上。需要注意的是,高職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弱,因而在復述練習設計上要特別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如從中文到英文、從慢到快、從易到難,不至于打擊學生學習信心。錄音長度一般在30秒左右,最多不超過1分鐘。話題選擇上,筆者盡量挑選較熟悉、易理解的話題,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為了避免語言和知識上的障礙,筆者提前列出相關術語以及背景信息介紹。例如在聽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錄音前,先讓學生熟悉pandemic、COVID-19、lockdown等關鍵詞。這樣的練習能夠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擺脫對字、詞的過度關注,形成篇章意識。
高職學生在口譯練習中遇到難詞或具有特殊意義的表達時,還容易出現(xiàn)斷章取義、錯會說話者的意圖的情況。例如,在一篇關于跨國公司的練習中,對于“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gave the multinationals a ‘red-carpet’welcome.”一句,許多同學把“‘red-carpet’ welcome”(熱烈歡迎)理解為“鋪紅地毯歡迎”,究其原因,除了語言文化知識儲備不足,更重要的是,許多學生缺乏主動推理意識,忽略了對上下文語境的分析。
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選擇含有陌生詞匯或特殊寓意詞組的英文聽力材料,通過設計猜詞練習來訓練學生的推理分析能力。例如,在一篇介紹新冠肺炎疫情對婚慶行業(yè)的影響的新聞中,讓學生根據(jù)上下文翻譯“Because of the virus, many coup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round the world have had to postpone ‘The Big Day’.”中“The Big Day”的含義。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筆者會給予鼓勵和引導:“What is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Big Day’?”“Are there any similar expressions in Chinese culture?”筆者還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頭腦風暴,以搶答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增加練習的趣味性。結果表明,高職學生并不缺乏聯(lián)想和推理能力,而是需要恰當?shù)囊龑Ш痛碳ぁMㄟ^練習,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復述和口譯中變得更加自信,語言表達也更加流暢。
在做到基本理解源語信息后,高職學生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記不住”,許多同學只能基本翻譯或復述整體大意,細節(jié)遺漏較多,無法達到完整傳達信息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對信息做出有效的邏輯分析和重組。根據(jù)研究,人的短期記憶容量很有限,且極不穩(wěn)定,這要求譯員對繁雜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重組,通過邏輯思維把多個信息點串聯(lián)起來,減輕記憶壓力。
筆者主要通過設計語篇分析和圖像記憶練習來幫助學生掌握不同類型信息的記憶技巧。
1.語篇邏輯分析
不論是書面文章還是口頭發(fā)言(尤其是正式演講)都遵循一定的敘述思路,也就是內(nèi)在邏輯。因此,筆者首先通過語篇分析的方式幫助學生熟悉常見文體類型的寫作模式,并強調口譯聽力中需要關注的信息點。例如,記敘文通常按照時間、空間或情節(jié)發(fā)展順序記敘,需要關注的是人物、時間、地點、起因、發(fā)展、高潮、結果等;議論文通常包括引言、主體(論點+論證)和結論,重點需要關注的是論點和論據(jù)。接下來,讓學生做相應的復述練習:閱讀一篇內(nèi)容完整、邏輯清晰的200字左右的文章,簡要畫出提綱,根據(jù)提綱復述全文信息。提綱參考如下。
學生在完成三到四篇中英文復述練習后,筆者開始播放聽力復述練習,練習材料的選擇要遵循先中文后英文、由易到難、由短到長的原則,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在聽力中主動思考的意識,培養(yǎng)歸納處理信息的能力。應該注意的是,為了避免筆記對記憶訓練的影響,筆者在初期練習中所選的材料不涉及復雜數(shù)字和術語,并禁止學生做筆記。練習后期,隨著篇章難度加深,筆者適當引入口譯筆記技巧講解,如使用縮寫、符號,數(shù)字筆記技巧等。
2.圖像記憶法
對于邏輯關系不太明顯但具有視覺和感官較強的話題,筆者引導學生借助圖像聯(lián)想的方法記憶。例如,筆者采用“My First Day in New York”作為圖像記憶材料,引導學生站在演講者的角度,聯(lián)想自己初次到紐約時的見聞和感受,并在腦海里以畫面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訓練初期,學生會遇到無法一次性回憶出所有信息的情況,筆者展示相關的圖片(如時代廣場),并提問“What is this place?”“What happened here?”“How did I feel at the time?”等,幫助學生喚醒遺忘的細節(jié)?!敖處煹奶釂枌颖粍佑洃浻惺址e極的作用,因為認知知識通常以潛在形式存儲在記憶中,只需一個詞或一句話便能激活被動記憶?!背跗诰毩曋锌梢灾貜筒シ牛ú怀^三次)檢驗記憶效果。聽的過程中允許學生記下關鍵地名并畫出路線圖,再根據(jù)自己的聯(lián)想畫面進行源語和目的語復述。
表達輸出是口譯活動的最后一步,也是檢驗口譯質量好壞的關鍵。然而,高職學生在口譯表達方面問題頗多,如聲音偏小、停頓過長、不連貫、用詞不當、“英式中文”或“中式英語”,如“準備好你自己(prepare yourself)”“the population increase fastest will be some countries(人口增長最快的將是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筆者認為主要來自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高職學生普遍公眾演講經(jīng)驗不足,臨場語言組織能力較弱;另一方面,如許多翻譯初學者一樣,高職學生受制于源語言形式的束縛,未能靈活轉換雙語思維。
要解決語言表達問題,且做到“脫離源語外殼”,筆者選擇在口譯教學中融入演講訓練,因為演講與口譯都是口頭傳達信息的交際活動,“兩者在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方面有諸多共性”??谧g活動,尤其是正式商務場合中的交替?zhèn)髯g,在某種意義上相當于用第二語言演講。因此,口譯教學中引入演講訓練,不僅可以幫助高職學生克服“怯場”的心理,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強化對表達的邏輯意識,養(yǎng)成有條理地傳達信息的習慣。
考慮到高職口譯課堂學時的限制,筆者將演講訓練有機地融入復述和口譯練習中。例如,把每一次聽力復述練習作為“迷你演講”:除了關注信息的準確性,筆者還關注句子是否完整、發(fā)音是否清晰、音量是否適中、是否有眼神交流等方面。要注意的是,評價標準要根據(jù)學習進度而變化。例如,初期復述練習應著重強調表達的完整和流暢度,首先確保每位同學能夠達到自信表達的目的。隨著復述練習的深入,筆者要求學生完成復述任務后,小組合作準備一個一分鐘左右的即興演講,內(nèi)容基于復述語篇的主題和敘述邏輯,例如“描述網(wǎng)絡購物的優(yōu)勢和原因”“Describe your most unforgettable visit”。演講后,師生針對演講者的音量音調、肢體語言、眼神交流、邏輯結構進行討論和評價,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升演講能力。到口譯學習中期,筆者還組織了模擬會議口譯比賽,即請一組同學扮演公司領導者進行演講,其他小組扮演口譯員。 通過一系列現(xiàn)場演講和口譯實踐,許多同學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杜絕了“說不出”的現(xiàn)象,口頭翻譯也變得更加流暢、自然,“死譯”“硬譯”的問題相對減少。
經(jīng)過一學期的口譯教學實驗,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記憶力尤其是雙語表達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的口譯學習興趣和動力。課后問卷調查顯示,有75%的學生表示今后還會自主學習口譯。筆者認為,口譯是一門需要長期自主學習和實踐的專業(yè)技能,而短暫的高職口譯課堂教學的意義就在于幫助學生理解口譯思維方式和掌握學習方法,從而靈活地應對真實的職場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