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楠 高陽
[摘 要] 雖然人民幣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與中國的經濟體量相比,國際化的程度還是太低,亟需改變貨幣戰(zhàn)略。而要成為國際貨幣必須采取強勢貨幣戰(zhàn)略即開放資本市場、采取浮動匯率制、推動本國貨幣計價的資產國際化。但以目前中國的制度環(huán)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必然會引起風險甚至造成危機,所以關鍵問題是要先完成對內的經濟制度改革即貨幣政策獨立、利率市場化、金融深化,對外則開放資本市場,采取浮動匯率制和推動人民幣計價資產國際化。
[關鍵詞] 人民幣國際化;貨幣策略;境外
中圖分類號:F832.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4-1722(2021)15-0021-03
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概況
人民幣國際化首次提出于2009年,至今已逾12年。根據(jù)《2020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9年全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19.67萬億元,同比增長24.1%。截至2019年年底,人民幣國際化指數(shù)RII達到3.03,同比增長13.2%,而人民幣開啟國際化進程時的RII指數(shù)僅為0.02。在全球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份額達2.41%,較上年提高17.9%;在國際金融交易中人民幣結算占4.72%,同比增長15.2%。IMF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截止2020年年底,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的規(guī)模增至2176.7億美元,占比1.95%??梢哉f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是與其他國際貨幣比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表1)。
從表1可以看到,美元依然占據(jù)著絕對的國際貨幣地位,歐元作為歐盟的官方貨幣,也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據(jù)一席之地。而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與中國當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體量相比嚴重不匹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嚴重滯后于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1]。
二、人民幣的弱勢戰(zhàn)略
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滯后于本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是因為中國執(zhí)行弱勢貨幣戰(zhàn)略的結果。弱勢貨幣戰(zhàn)略,即出于保護本國的經濟安全,執(zhí)行的對外不發(fā)行債券、限制開放本國資本市場的保守型策略。采取這種策略的代價就是本幣長期處于貶值地位,需要被動應對主要國際貨幣量化寬松輸入的貶值壓力,使本幣的國際化進程停滯。
表1 人民幣與其他貨幣國際化進程比較
貨幣 美元 歐元 英鎊 日元 人民幣
國際化指數(shù) 50.85 26.28 3.92 4.63 3.03
外匯儲備比例 61.9% 20% 4.43% 5.6% 2.02%
采取該戰(zhàn)略的益處在于:當發(fā)生國際金融風波時可以保護本國經濟免受沖擊。此外,本幣的貶值對于出口是一個有利條件且當國內勞動力有剩余,外貿的擴張可以消化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既可解決就業(yè)問題亦能促進本國的經濟發(fā)展。因此,在國力不及之時,弱勢貨幣戰(zhàn)略雖是無奈之舉但是符合當時的國情。
三、強勢貨幣戰(zhàn)略
強勢貨幣戰(zhàn)略的目標是推動本國貨幣的國際化,其戰(zhàn)略特征為:開放資本市場,浮動匯率制,以及本國貨幣計價資產的國際化。
執(zhí)行強勢貨幣戰(zhàn)略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低成本的大量發(fā)債。以美元為例,首先,美聯(lián)儲可以大規(guī)模地發(fā)行美債。由于美元的絕對國際貨幣地位,各國無論出于貿易結算,還是進行外匯儲備都需要大量的美元。其次,美元的國際負債越多,說明美元的國際化程度越高。各國大量持有美債本身就是為美元的信譽做了背書。當美元在國際市場上越流通,各個國家的貿易就越傾向于用美元結算,進而戰(zhàn)略物資如黃金、石油的交易都以美元結算。最后,持有美債的各國與美元捆綁成利益共同體,美元貶值也會導致各國持有的美債貶值,出于保護本國資產也會主動維持美元的幣值穩(wěn)定。這也讓美聯(lián)儲更加無所顧忌地進行量化寬松,美元短期貶值但長期反而升值。
以更低的成本占有世界資源,捆綁他國使其被迫維護本國貨幣幣值;擁有主動量化寬松的權力,緩解國內的經濟問題,同時進一步加強本幣的強勢地位,這就是成為國際貨幣的的優(yōu)勢所在。
(一)走向強勢戰(zhàn)略
弱勢貨幣戰(zhàn)略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中國的實際需要。一是中國的國力有了顯著的增強,采取弱勢戰(zhàn)略已不符繼續(xù)發(fā)展的需求。二是國內的剩余勞動力已經逐步消化,依靠出口帶動國內經濟增長的作用已經不明顯。三是現(xiàn)有的國際貨幣必然阻止人民幣的國際化,人民幣的國際化過程必然是一個主動進取、打破阻礙的過程。因此,戰(zhàn)略亟需改變,中國必須主動采取強勢戰(zhàn)略以尋求人民幣的國際化[2]。
(二)時機與條件
執(zhí)行強勢貨幣戰(zhàn)略必須滿足先決條件。首先,國力必須足夠強大,經濟實力雄厚且長期保持正增長,否則本國實力不足以冒然執(zhí)行強勢貨幣戰(zhàn)略,甚至可能導致國內資本大量流出引起金融危機。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目前依然保持以5%~8%的年均增長率,可以說中國已經具備了執(zhí)行強勢貨幣戰(zhàn)略的基本條件。
(三)貿然開放的風險
中國的金融環(huán)境存在明顯的弊?。阂皇倾y行的高度國有化,二是金融市場不夠開放,三是金融結構不合理,四是通脹率高、實際利率低[3]。因此,資本只能投向樓市甚至炒作消費品。此外,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開始轉向技術進步,經濟增長的動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開放資本市場,必然導致大量資本流出國內市場。
同樣,開放資本市場后,會有大量投機資本流入本國。這些資本需要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行投資,因此當期的外匯儲備增加。但這些資本不會沉淀在實體經濟,而是進入房地產、股市等投機性強的行業(yè)。另一方面對人民幣的大量需求會推動幣值的上升,經濟呈現(xiàn)短期繁榮的景象。
當這些投機資本賺足了利潤就會尋求離場。雖然可以通過一些管控措施限制其流出,但作為開放的資本市場限制措施只能是一時的。當資本離場金融危機就開始了,人民幣的兌換需求激增,境外機構或者他國央行沒有承接人民幣拋售的動機,只有中國央行會拋售外匯承接人民幣以維護幣值穩(wěn)定。但外匯儲備有限,無論是外匯耗盡還是本幣的大幅貶值都會對本國的金融系統(tǒng)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進而產生危機。
四、改革的順序“先練內功,再練外功”
開放資本市場必然伴隨著風險,但不意味著有風險就要放棄轉向強勢貨幣戰(zhàn)略,風險可以通過制度改革來避免。因此,應“先練內功再練外功;先走出去再放進來”。
(一)貨幣政策獨立
貨幣政策的獨立即要求貨幣政策目標單一化,以平抑通脹作為唯一目標。但通過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增長并不現(xiàn)實,只能說用貨幣政策維持一個低通脹。穩(wěn)定幣值的貨幣市場可以為經濟增長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環(huán)境。
貨幣政策獨立就是要求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機構——中國人民銀行獨立。為保障央行可以獨立制定、執(zhí)行貨幣政策,不受國務院其他宏觀經濟目標的影響,有必要給予央行獨立行政的制度保障,央行可以直接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
(二)利率市場化
推進利率市場化,讓利率正確反映貨幣市場的供求關系,不受行政指令的影響導致資源的錯配。市場化的利率還有助于反映實際利率水平,保證居民獲得正確的信息,有助于進行恰當?shù)耐顿Y。還可以倒逼國內銀行適應競爭的環(huán)境,通過優(yōu)化服務吸引存款資源,以應對市場開放后的國際競爭。
(三)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的目標是拓寬居民的投資渠道,其著力點在于大力開發(fā)投資基金和債券市場。投資基金的主要作用在于催生新的產業(yè),推動小微企業(yè)的成長,這也解決了小微企業(yè)融資困難的問題。發(fā)展債券市場則針對普通民眾的投資。
五、練好外功是走向強勢貨幣的決勝途徑
對外的改革是人民幣最后走向強勢貨幣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具體措施是開放資本市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和境外發(fā)行人民幣債。其中,境外發(fā)行人民幣債是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最重要之舉[4]。
(一)資本市場開放與匯率制度改革
資本市場開放是執(zhí)行強勢貨幣戰(zhàn)略中最具風險的改革,但也是必須要進行的改革。資本市場的開放方便了資本的流動,而危機的產生源頭同樣在于資本的無規(guī)律流動。
危機的發(fā)生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資本流入。當資本賬戶初步開放,國際資本大量涌入,外匯儲備增加的同時外債激增。第二階段,國內市場流動性過剩,物價高,通脹高,樓市股市產生泡沫,經濟處于虛假繁榮。第三階段,資本流出,樓市股市泡沫刺破,銀行壞賬率提高,本國貨幣大幅貶值,危機發(fā)生。
但資本市場開放并不意味著完全不管制,可以設置各種制度如稅收、保證金等形成無形壁壘或者以國家安全、宏觀經濟安全的名義賦予本國政府啟動特殊審查機制的權力及臨時性監(jiān)管措施,遏制危機的產生。
匯率制度的改革又是一項重要措施,最終目標是形成浮動匯率制。由于固定匯率制度,有著央行要維持本幣幣值穩(wěn)定的要求,因此當本幣被拋售,必然要求央行拋售外匯承接本幣。因此如果中國執(zhí)行浮動匯率制,則無須積累大量外匯。
此外,浮動匯率制度下還可以遏制投機資本的擾動。當短期內有大量資本要退出中國市場兌換成外幣時,必然導致人民幣的臨時性貶值。兌換需求越大,貶值的幅度越大,致使資本退出的成本越高。當然,浮動匯率制并非意味中國政府放棄對匯率的必要干預,依然可以用買入或賣出本幣的方式間接影響匯率。
(二)是貿易結算人民幣化還是境外資產人民幣化?
對人民幣的需求分為交易性需求和投資性需求。主流觀點認為人民幣必然隨著跨境貿易結算的擴張而增加交易性需求,進而逐步實現(xiàn)國際化,但這過于理想化。
首先,交易性需求的增加的確會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但僅依托于交易性需求的擴張,實現(xiàn)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不可能的。一是因為國家會極力要求用本國貨幣進行結算;二是是否能用人民幣結算取決于產品在國際產業(yè)鏈條中的位置,而中國的制造業(yè)依然處于鏈條的中下游很難有定價權。所以推動境外人民幣計價資產的積累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主動之策。
境外發(fā)行人民幣計價債券就是一種可行的辦法。首先,境外發(fā)行人民幣計價的債券不一定需要資本市場的完全開放作為先決條件,中國的商業(yè)銀行、金融機構、財政部和央行都可以在離岸市場上出售人民幣計價債券。在離岸市場上進行的兌換不受限制,但在進入國內市場時則受到監(jiān)管,如此即使在國內金融經濟體制還未改革完全時,也不會受到離岸市場的資金沖擊。
其次,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經濟都抱有持續(xù)增長的預測,因此人民幣計價債券在世界市場上有很強的吸引力。當前各國都受到強勢貨幣國家輸入性通脹的影響,其實際利率為零甚至是負利率,只要人民幣債券的實際利率高于其他強勢貨幣債券的利率,那么人民幣債券將會有大量的購買者。而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前景決定了中國可以支付得起較高的實際利率,既兌現(xiàn)了中國崛起將與世界各國共享的承兌,又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實現(xiàn)。
最后,人民幣計價債券不一定要用人民幣購買。目前,人民幣在離岸市場上的沉淀并不多,如果限制只能用人民幣購買必然限制了大部分的購買群體,人民幣債券只能在華人圈流動,并不能真正成為國際貨幣。因此,人民幣計價債券還可以用其他貨幣折算購買,這樣既突破了離岸市場受沉淀的人民幣數(shù)量對債券發(fā)行規(guī)模和流通范圍的限制,又大大增強了人民幣債券的流通性,可以有更大的需求市場。
境外發(fā)行人民幣計價債券除了現(xiàn)實的各種利益,更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到期償還依然是以人民幣結算,這就無須擔憂中國的償還能力,中國還可以掌握主動進行量化寬松的權力,避免輸入的通脹又可以籌集大型基礎建設的資金。隨著發(fā)行債券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中國也可以積累更多更豐富的國際貨幣,維持人民幣持續(xù)升值的預期,強化人民幣的國際貨幣地位。
六、結語
中國要想成為和經濟實力相匹配的世界大國,其貨幣必然要執(zhí)行強勢戰(zhàn)略,這不僅是大國身份和實力一種象征,更符合中國長遠發(fā)展的實際需要。
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必須在對內和對外兩方面進行改革,改革的順序是先內后外。對內:貨幣政策獨立以保證政策的一慣性,為本國貨幣的公信力背書;利率市場化,讓國內的商業(yè)銀行和金融機構適應競爭的環(huán)境并相應提高實際利率保持市場合理的流動性;金融深化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渠道,既解決小微企業(yè)融資問題,又可以增加投資者的投資機會。對外:資本市場開放是作為強勢貨幣國家的必然選擇;與之相匹配的匯率制度改革也是為了配合資本市場的開放,維護本國的金融市場穩(wěn)定;推動人民幣計價債券在境外的發(fā)售則是人民幣國際化主動出擊的關鍵之策。
參考文獻:
[1] 姜鵬,張強.人民幣國際化的現(xiàn)狀、問題及相關建議[J].國際工程與勞務,2021(03):58-60.
[2] 鄧留保,徐曉穎,吉藝帆.全球新局勢下人民幣國際化發(fā)展路徑探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21(03):76-79.
[3] 趙雪情.“十四五”時期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破解四大難題[J].中國貨幣市場,2021(03):44-49.
[4] 劉震.新形勢下如何推進人民幣國際化[J].人民論壇,2021(08):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