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作者:盛亞勤,1983年8月,女,漢族,河南許昌人,就職于襄城縣人民醫(yī)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主治醫(yī)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兒科。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使用經鼻間歇正壓通氣的治療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對象均選自本院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期間收治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共108例,按照雙盲法對患兒分組,設定其中54例為參照組采用經鼻持續(xù)正壓通氣進行治療,其余54例作為研究組采用經鼻間歇正壓通氣進行治療,觀察對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比較兩組的治療成功率,研究組高于參照組(P < 0.05);比較兩組的吸氧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研究組均少于參照組(P<0.05);比較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根據(jù)本次研究的結果可以確認,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使用經鼻間歇正壓通氣的治療效果更為理想,還可以有效避免患兒出現(xiàn)并發(fā)癥問題,從而促進患兒的病情恢復,有必要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關鍵詞: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經鼻間歇正壓通氣;經鼻持續(xù)正壓通氣;治療效果;并發(fā)癥;對比分析
一、前言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新生兒疾病,主要出現(xiàn)于不足35周胎齡的早產兒。這主要是因為早產兒由于娩出時間過早,其肺組織尚未發(fā)育完全,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有關?;純涸诎l(fā)病后,將會出現(xiàn)進行性呼吸困難以及肺不張等多種癥狀,如果沒有對患兒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將會對患兒的生命造成直接的威脅[1]。在對患兒治療時,主要采取的治療手段為機械通氣治療,可以幫助患兒維持正常的呼吸,避免患兒出現(xiàn)死亡的嚴重。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機械通氣方法為經鼻持續(xù)正壓通氣,該治療方法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容易引發(fā)患兒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分析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使用經鼻間歇正壓通氣的治療效果。
二、資料和方法
(一)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均選自本院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期間收治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共108例,按照雙盲法對患兒分組。本次研究已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患兒及其監(jiān)護人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且患兒的監(jiān)護人也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設定其中54例為參照組采用經鼻持續(xù)正壓通氣進行治療,其余54例作為研究組采用經鼻間歇正壓通氣進行治療。研究組中,男患兒29例,女患兒25例為,出生時間為1小時到22小時,平均出生時間為10.3(s = 1.2)小時;體重為1.21千克到2.26千克,平均體重為1.7(s = 0.3)千克。參照組中,男患兒29例,女患兒25例為,出生時間為1小時到22小時,平均出生時間為10.6(s =1.5)小時;體重為1.26千克到2.35千克,平均體重為1.8(s = 0.4)千克。對比兩組患兒的常規(guī)資料不存在明顯差異(P > 0.05)。
(二)方法
兩組患兒在發(fā)病后,均對其給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治療,并采取基礎護理。
1. 參照組患兒
采用經鼻持續(xù)正壓通氣進行治療,治療方法為通過雙鼻塞密閉環(huán)路方式對患兒開展經鼻持續(xù)正壓通氣,持續(xù)向患兒的氣道施加一定程度的正壓力,需要保證患兒的呼吸末正壓維持在5厘米水柱到6厘米水柱之間,吸氣峰壓維持在15厘米水柱到20厘米水柱之間,吸氣時間在0.3秒到0.5秒之間,呼吸頻率在每分鐘25次到50次之間,吸入氧濃度在30%到60%之間。
2. 研究組患兒
采用經鼻間歇正壓通氣進行治療,治療方法為通過雙鼻塞密閉環(huán)路方式對患兒開展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機械提高患兒咽喉部的壓力,從而提高患兒的上呼吸道壓力。需要保證患兒的呼吸末正壓維持在5厘米水柱到6厘米水柱之間,吸氣峰壓維持在15厘米水柱到20厘米水柱之間,吸氣時間在0.3秒到0.5秒之間,呼吸頻率在每分鐘25次到50次之間,吸入氧濃度在30%到60%之間。
兩組患兒在接受治療時,需要密切觀察患兒的血氣之間以及臨床癥狀,對呼吸機參數(shù)進行適當?shù)恼{整。如果患兒的吸氣峰壓超過20厘米水柱、呼吸頻率超過每分鐘50次或者經皮氧飽和度低于90%亦或者吸氧濃度超過60%,則表明患兒的呼吸窘迫癥狀加重,需要及時轉為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控制患兒的病情。在患兒的臨床癥狀得到控制后,再合理調整相關參數(shù),并在患兒病情得到控制后,將呼吸機撤除。
(三)觀察指標
在兩組患兒經過治療后,根據(jù)對患兒的治療結果,評判對患兒的治療是否成功。
1. 成功
在對患兒治療后,其呼吸困難、躁動以及哭鬧等癥狀基本消失,未見明顯的發(fā)紺以及三凹征等情況?;純汉粑l率恢復正常,可以將呼吸機撤除,不再需要機械通氣。
2. 失敗
患兒在經過治療后,其病情未見明顯改善,患兒無法脫離呼吸機或者是出現(xiàn)死亡的嚴重后果。同時,觀察患兒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的并發(fā)癥(呼吸道黏膜損傷。肺出血、肺部感染)發(fā)生情況,并且統(tǒng)計患兒的吸氧時間以及住院時間[2]。
(四)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用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檢驗;對計量資料行t檢驗,用均數(shù)±標準差進行表示。P < 0.05表明對比有差異。
三、結果
(一)比較兩組的治療成功率
比較兩組的治療成功率,研究組高于參照組(P<0.05)。詳情如表1所示。
(二)比較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比較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詳情如表2所示。
(三)比較兩組的吸氧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研究組的吸氧時間為(2.2±0.4)天、住院時間為(5.8±0.6)天,參照組的吸氧時間為(4.9±0.5)天、住院時間為(8.3±0.6)天。比較兩組的吸氧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研究組均少于參照組(t = 28.547,P = 0.000;t = 19.523,P = 0.000)。
四、討論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在發(fā)病后,會出現(xiàn)明顯的呼吸困難癥狀,如果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控制措施,該癥狀還會持續(xù)加重,并最終導致患兒死亡。該病的發(fā)生與患兒的胎齡有著密切的關系,患兒的胎齡越小發(fā)病的概率也就越大。隨著現(xiàn)代人們思維方式的轉變,使得剖宮產在臨床上越發(fā)常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該病的發(fā)生率。通常新生兒在出生后就可以有正常的呼吸,如果新生兒在出生6小時后,就出現(xiàn)呼氣性呻吟以及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癥狀,則可以確認患兒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3]。在確認患兒發(fā)病后,糾正其缺氧狀態(tài)以及改善其通氣狀態(tài)是關鍵,需要使患兒獲取充足的氧氣,才可以避免其出現(xiàn)嚴重的后果。目前,臨床上通常對患兒采取機械通氣技術進行治療,但是容易導致患兒出現(xiàn)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fā)癥,影響患兒的愈后效果。所以,主張對患兒采取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這不僅可以減少患兒的用氧時間,還可以避免對患兒氣管插管,從而更好地改善患兒的病情。
現(xiàn)如今在臨床上的常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方法為經鼻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以及經鼻間歇正壓通氣兩種方法,前者將會對患兒的氣道持續(xù)產生壓力,這樣可以改善患兒的呼吸做功,降低患兒呼吸時對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消耗,從而保證其氣道保持在較好的擴張程度上,增強患兒肺的順應性,避免患兒出現(xiàn)肺泡塌陷的問題[4]。但是,患兒在治療的過程中,很容易會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問題,引發(fā)患兒出現(xiàn)頻繁呼吸暫停以及自主呼吸減弱等問題,并且有相當一部分患兒在治療后,還需要采用氣管插管機械通氣[5]。后者則可以間歇性地提高患兒的咽喉壓力,還能夠增強患兒的潮氣量,這樣就能夠使患兒的氣道處于平均氣壓的狀態(tài),從而切實的改善患兒的肺活量,促使患兒出現(xiàn)萎縮的肺泡重新恢復張力,提高患兒肺部的氣體交換功能以及氧和功能。并且,不管患兒是否存在自主呼吸,都可以有效增強患兒的平均氣道壓,有著十分理想的呼吸支持作用,避免患兒出現(xiàn)呼吸暫停的問題,降低氣管插管率,防止對患兒的肺部造成損傷,提高對患兒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患兒的肺部功能恢復速度更加理想,能夠幫助患兒更快地擺脫呼吸機,避免患兒出現(xiàn)嚴重的后果[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比較兩組的治療成功率,研究組高于參照組(P<0.05)。這說明對患兒采用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成功率;比較兩組的吸氧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研究組均少于參照組(P<0.05)。這說明對患兒采用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可以顯著降低其住院時間以及吸氧時間;比較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這說明對患兒采用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可以有效預防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使用經鼻間歇正壓通氣的治療效果更為理想,還可以有效避免患兒出現(xiàn)并發(fā)癥問題,從而促進患兒的病情恢復,有必要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李華.經鼻同步間歇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9,17(7):54-55.
[2]簡偉華,袁貫平.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應用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的臨床效果[J].黑龍江中醫(yī)藥, 2019,v.48;No.306(4):36-37.
[3]陳秋萍,覃廣萍,羅勤.經鼻間歇正壓通氣聯(lián)合豬肺磷脂注射液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9,57(17):70-72.
[4]申英杰,尉進茜,詹實娜,趙輝,趙天嬌,張倩.經鼻間歇正壓通氣與經鼻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比較[J].世界臨床醫(yī)學, 2019,13(2):76-77.
[5]鄧婉,周玉娥,楊嚴政,廖桂.間歇俯臥位通氣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 2021,42(6):1-4.
[6]洪柳青.經鼻間歇正壓通氣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價值[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9,32(2):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