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強
高中語文的主題學習通常是隨著新課改逐漸深化而產生的,其徹底地突破了傳統(tǒng)化教學當中語文教材的局限性,更突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并引導學生根據某個教學主題,促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主題學習模式的運用,不僅能實現主題閱讀的有效性,而且還能使學生自身的寫作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另外,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教學需求,面對該狀況,語文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就需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作為核心,與主題學習相結合,促進主題閱讀的開展,從而使高中生的閱讀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時,促進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
一、語文學習主題課型對教師的要求
語文教師作為閱讀教學開展主題學習的設計者與實施者,其通常在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教師需對自身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注重課時進度的把控,注重文本的講解次序調整,從而確保語文教學合理且科學地實施。
(一)閱讀課時進度的把控
主題課型的閱讀教學中,教學進度的安排通常兼顧了語文教研組以及教師個人的教學規(guī)劃。對于主題課的閱讀而言,其與單篇閱讀的教學相比,通常涉及了更多篇目,且對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教學開展中花費了更多時間與精力。在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時,由于教學進度緊迫且緊湊,每個年級都有其相應的教學安排以及教學計劃,特別是重點高中,其教學進度通常是無法輕易改變的。因此,閱讀教學的課時安排有效把控通常是極其必要的。基于此,語文教師需注重教學課時的緊湊,明確課程教學重難點,并通過合理的時間安排,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閱讀文本講解次序的調整
主題型學習課程的開展通常需做好文本講解的次序調整。因此,語文教師在具體教學時,需注重課程的講解次序以及高中生自身的認識,并提出相應的講解原則:
第一,如果文本體裁屬于篇幅較小的詩詞,則可同時設計相應的教案進行教學;如果同一個主題的詩詞相整合,也需將整合的詩詞設計成為教學案例,并開展教學。
第二,通過“舊知”對“新知”進行探索,通過主題閱讀的方法對“新知”進行有效學習。例如,將“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婦女”作為閱讀主題學習,可將《祝?!贰陡]娥冤》進行整合,語文教師可對兩篇課文實施分別設計,并在教學計劃具體實施的時候,對《祝?!愤M行講解,然后再對《竇娥冤》進行講解,該過程中,語文教師需將《竇娥冤》作為精讀的課文,而已學習過的《祝?!穭t作為略讀課文,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備課,從而確保相關教學任務的開展。由于兩篇文章的篇幅都比較長, 且思想內涵相對較深,語文教師在具體講解時,就會覺得較為費勁,再加上學生自身認知能力不足,在對其理解時就會感到較為吃力。因此,相較于兩篇文本的直接整合,在已學習的基礎上實施再次梳理學習,通常更為容易理解與掌握文本內容。
二、高中語文閱讀課“確立課堂學習主題課型”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基于同主題的主題學習策略
同主題就是對相似或者相同主題的課文實施綜合設計,構建文本之間的聯系,以語文教師自身具備的教學藝術,促進主題的升華與提煉,并凝練出與文章內涵以及教育價值觀相符合的主題,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刻認識到文本主題,而且還能對相同文本的主題形成相同的認知與體會。語文教師需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進行認真梳理與分析,并選擇相同主題的文章,以確保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如《孔雀東南飛》《詩經·氓》兩首詩,兩首詩雖然處于同一個單元,但教師在講解時,如果沒有對其實施整合,學生對于兩首詩的認識就是相對孤立的。因此,語文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如果將兩首詩與李清照的《醉花陰》相整合,就能形成相同的主題,以促使學生在學習時,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通過《孔雀東南飛》《詩經·氓》《醉花陰》三首詩的整合,將“悲切幽怨的婚姻”作為主題實施整合?!犊兹笘|南飛》主要是描寫劉蘭芝在嫁到焦家后,因為焦母的不容而被送回到娘家的經歷;《詩經·氓》則是描寫男女主人公經過美好宣誓后,男主人公面對任勞任怨的女主人公卻始亂終棄;《醉花陰》則是描寫李清照結婚之后,對在外地做官丈夫的相思。這不僅能夠使學生充分了解到古代詩歌的實際發(fā)展歷程,對其語言美進行品味,而且還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古詩詞文化當中對于愛情婚姻表達長盛不衰的原因,從而使學生對愛情堅守難、婆媳關系、婚姻關系等具有全面認識。
(二)基于同作者的主題學習策略
同作者的主題閱讀教學主要對同一個作者的文學作品進行綜合性學習,對文學作品表達的思想內涵進行傳達,并對作家自身的人生際遇及表達出的思想情感進行了解與體會,從而對作家的藝術風格以及人生哲學形成完整認識。對于語文教材而言,選擇同個作者不同作品的情況通常有兩種,一種為同一個時期的不同體裁的文本,如蘇軾創(chuàng)作的作品;另一種則是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不同體裁作品,比如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散文《赤壁賦》以及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均是北宋的文豪蘇軾被貶到黃州創(chuàng)作,其體裁雖然不同,且描寫了不同景色,由于評價了不同的歷史人物,因此,表達的思想情感也有所不同,但是,不論是詞還是賦,其通常描寫了被貶之后的有志難伸的一種苦悶心理,且無法得到有效解脫。由此可知,同一個時期內,一個人具備的人生觀念通常是較為穩(wěn)定的,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該特點,對作者在同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不同體裁的作品進行解讀,引導學生回顧作者的人生經歷,并以此為基礎,將作品和作家的生活相互照應,相互闡發(fā),從而深化學生對文本認識的同時,促使學生對文本內容具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基于同體裁的主題學習策略
高中語文的教材通常選擇了許多相同體裁的文章,相同體裁的設計時,其更多是對初中時期的零散語文知識實施歸納與整理,并構建相同文學體裁的知識體系。現代新詩的體裁《再別康橋》《雨巷》的閱讀整合中,需引導學生學會對詩歌中的“三美”進行欣賞,如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等特征;散文體裁《滕王閣序》《蘭亭集序》的閱讀整合中,可引導學生充分體會到“序”文體表現的復沓排比、辭采華美的特點。語文教師還能將明清時期的小說作為主題,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黛玉進賈府》進行教學設計,小說具備的三要素通常在兩篇文章中得以充分體現,在《林黛玉進賈府》當中,林黛玉在進入賈府時,先去見了賈母,然后見了賈政、賈赦,之后見了鳳姐,又見賈母,根據線路圖可明確了解到賈府的布局,并根據房間的陳設,了解到這些人在賈府的地位,黛玉在剛進賈府的時候,通常謹言慎行,屬于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且貫穿了整本書。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是將林沖手刃了陸虞開展了故事情節(jié),在文本中,通過三次直接描述以及兩次側面描述,對風雪山神廟的緊張氣氛進行渲染,而林沖的性格也根據故事的不斷發(fā)展,產生了相應的轉變。同時,兩篇小說對于事件以及人物的描寫都是以小見大,能夠充分體現出《紅樓夢》與《水滸傳》所表達的思想主題,即林黛玉進入賈府之后,陷入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愛情悲劇中,而林沖在山神廟的性格轉變,促使其走上梁山,總之,兩件事都是兩個悲劇人物的命運轉折點。通過對兩篇文章實施整合,則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小說體裁的特點。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通過學習主題的明確,不僅能深化學生的閱讀感悟,而且還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從而使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文閱讀的同時,能夠積極思考與探索,最終使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效率得以提高的同時,實現語文素養(yǎng)的增強。
本文為2018年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高中語文新課程之閱讀課“確立課堂學習主題課型”的有效教學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批準號是:GS[2018]GHB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