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渝紅
【摘? ? 要】大學語文課程是一年級大學生必修的一門文化素質教育公共課程。如何與學生一起通過閱讀、思考、討論辨析,讓大學語文的課堂既可以陶情養(yǎng)性又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和寫作水平,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語文? 人文素養(yǎng)? 浸潤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2.192
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面向除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之外學生開設的一門素質教育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漢語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欣賞、理解和表達能力。這是大學生文化素質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說到文化素質,必然涉及人文素養(yǎng)。所謂人文素養(yǎng)指“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xiàn)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人文素養(yǎng)的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yǎng)的根本特征。
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經歷了長期的語文學習,面對大學語文課會感到厭倦。那么如何與剛剛脫離應試教育的一年級大學生一起,在公共必修課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吸取于我們有益的成分,學好本國語言,鑒賞優(yōu)秀文學作品,探討我們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的問題。
一、體驗課堂教學的美好
葉圣陶先生曾說:“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須教。教師所務唯在啟發(fā)導引,俾學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能通解,執(zhí)筆而能合度。”
教無定法,筆者借助多種教學方法,與學生一起體驗課堂教學的美好。
筆者在第一堂課提出學習大學語文這門課的總要求:一讀二思三寫。同時,引導學生討論“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保ㄘS子愷語)學生由此感受語言文化對自身成長的重要作用——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審美情趣、擁有更高境界。
現(xiàn)代社會中,大學生一方面應有某種專長,另一方面應當是具有多方面才智的通才。教學中,筆者首先讓學生感受到經典學說的魅力?!叭诵校赜形?guī)熝?。”“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ā墩撜Z》)“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保ā独献印罚┻@些讓學生受到啟迪和教益,明確做一個好公民和好員工應該具備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以及作為一個人應具有的崇高境界。
二、感受經典文學作品的熏陶
在大學階段,學生應培養(yǎng)三種能力:自律、自學、獨立思考,即專業(yè)成才、精神成人。
大學語文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巴ㄟ^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鼻嗄陮W生思維活躍,富有個性,我們教師應注重培育他們的人文精神,加強他們的綜合素質。
文學是人學,還是人心之學,即表現(xiàn)社會中各種人的思想感情、內心世界的學問。大學生要學會同周圍的人打交道,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因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彼?,筆者事先預擬一些主題,如“故鄉(xiāng)”“牽掛”“歡聚”等,每個小組抽簽確定一個主題,輪流在每次課前圍繞主題展示,小組成員或說或演、或彈或唱……引經據(jù)典,技藝呈現(xiàn)。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展現(xiàn)了他們的聰慧,特別是小組成員之間的協(xié)作程度,反映了學生具有的合作精神。
《論語·先進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彪m然這是描寫師生自由隨性的課余生活,但筆者希望自己的課堂就是這樣一種美感與道德合一的理想境界。
課堂上,不再是以教師為主,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參與者,以生為本,因人而異、求同存異,才能把大學語文課上得鮮活生動。如歌德所言:“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沒有不是被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只是試圖重新加以思考而已?!?/p>
筆者嘗試在真實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把作品與現(xiàn)實融會貫通的能力。
學習先秦諸子語錄,模擬歷史場景,感受豐富多彩、富于創(chuàng)見的思想主張,培養(yǎng)高尚的品格、寬廣的胸懷;學習古典詩文,在情景表演中,體驗民生世態(tài)和人之各種情感;學習中外小說,在角色扮演中,領會故事的內涵,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
法國哲學家福爾特爾說:“除了野蠻國家,整個世界都被書統(tǒng)治著。”
閱讀好書,就如同結交許多品德高尚的人,自己也因此慢慢變成有品位的人?!鞍l(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是許多中國人一生的文化追求。一個充滿智慧和希望的民族,必定是一個熱愛閱讀的民族。
“在經典閱讀中豐富對人類情感與生存智慧的體驗與把握,最終‘回到感性’、‘回到審美’,養(yǎng)成清明完密的思辨能力,以及關心人類精神出路和整體命運的寬廣心胸,關注一己情趣陶冶和人格修煉的審美眼光,由此事業(yè)成功,人生幸福?!?/p>
古今中外的原典,是人類文化的精華。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留下一句名言:“與其讀一千本時尚雜志,不如讀一行雪萊的詩?!币獯罄骷铱柧S諾說過:“經典是這樣的書籍,它給予已經閱讀過或鐘愛它們的人以一種如獲珍寶的體會?!?/p>
由此,我們可以說,學無定式,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中,在教師引領學生共同賞析的過程中,我們的大學語文課堂能夠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感受經典的無窮魅力。
三、導引共賞,精致生活
有道是:“語文不是教書而是教人?!币驗椤皩W會讀書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p>
在筆者的大學語文課堂,教師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與學生一起閱讀、鑒賞,從作品的學習中引發(fā)學生的思想共鳴,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師生通過對經典的闡釋、探討來共同學習,重在體會感悟,以“內化”為己有。
課堂上的共讀、共賞,甚至爭論,對人物的剖析,對作品情感的體驗,對文章思想內涵的探究,是師生思想的碰撞,是變師求生學為生主動學。在飽覽詩文好風景的過程中,師生的審美知覺被喚醒,美的情愫被傳播,學生自覺思考蔚然成風。在美的熏陶中,浸潤著人文素養(yǎng),提升著學生的氣質。
曾國藩說過:“人之氣質,由于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彼晕覀兊恼n堂,讓學生理解到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的要義:在師生共同探討辨析中,在閱讀文學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感悟,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的人,并使人詩意地棲居于世。
通過這樣教學相長的課堂學習,人文素養(yǎng)的浸潤,筆者和學生共同領悟到生活中充滿美,生活需要情趣。一個人要具有審美情趣,具有寬厚的人文根底,擁有高貴的精神生活,生命才有意義,生活才會逾見精致。
參考文獻
[1]徐中玉、齊森華.大學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任翔.藝術的韻味[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6.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4]薛小玲.引導個性閱讀,優(yōu)化小說教學[J].語文世界,2020(7-8):15-16.
[5]孫和平.飽覽詩文好風景,不妨多些“自由行” [J].語文世界,2020(7-8):21-22.
[6]曹勇軍.美國語文課怎么上[J].經典雜文,2020(9):103.
[7]邱昆樹.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記憶”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20(4):42.
[8]葉繼奮.文學課堂審美論[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9]翟小寧.教育的初心與使命[J].中國教育學刊(學習強國),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