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攝影是一種選取民俗作為拍攝對象的攝影活動。它通過攝影的表現(xiàn)形式與視覺語言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從不同的角度揭示民俗固有的文化價值,有利于對民俗文化的進一步研究和挖掘。本文以菏澤魯西南民俗博物館為例,首先闡釋了民俗攝影的文化內涵,然后選取不同角度分析了民俗攝影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文化價值,對提高民俗攝影的拍攝水平和今后的相關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民俗攝影;傳統(tǒng)文化;文化價值
社會的發(fā)展使人們逐漸意識到,民俗內容是最豐富的攝影素材,最具生活情趣。民俗攝影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攝影門類,并不斷得到發(fā)展。眾所周知,民俗攝影不僅是社會學、民俗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與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密不可分。同時,民俗攝影作為攝影學的一個范疇,其取材對象范圍廣泛,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隨著文化研究的不斷進步以及跨學科研究的新進展,民俗攝影正成為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新方式之一,擁有屬于自身的新理論和新方法。筆者作為一名歷史學者和文化工作者,也是一名民俗研究者和攝影愛好者,在長期搜集、挖掘、整理、編纂歷史文化的過程中,研究并總結了各地豐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民俗。
一、民俗攝影的內涵、價值與特性
(一)內涵
民俗攝影指拍攝民俗相關的活動,民俗攝影可以為民俗的相關研究提供大量真實可靠的圖片資料。換言之,民俗攝影也是一個再現(xiàn)歷史的真實過程,對延續(xù)和理解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民俗攝影具有深刻的民俗內涵,首先因為其創(chuàng)作的重點來自現(xiàn)實生活中的民俗。民俗攝影的內容應該是圍繞民俗這個主題,包含民俗的一個整體范疇,或者是一個有關民俗生活的形象的情節(jié)鏈。攝影內容之間的關系,本就是相對獨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所以在反映民俗事物的時候,要留意每一幅畫面,觀察該畫面在反映動態(tài)的階段所具有的代表性情節(jié),這樣的畫面往往被稱為關鍵時刻或亮點時刻。
(二)民俗攝影的價值
民俗攝影的歷史使命,就是收集、拍攝、記錄、整理和搶救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遺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搶救瀕臨消失的民俗文化中,民俗攝影作用最大,效果也最直觀。搶救即將消逝的民俗文化遺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民俗攝影,這個方法具有其他手段無法比擬的獨特作用。
2.民俗攝影作品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史料收藏和研究價值。
3.民俗攝影能夠移風易俗,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4.民俗攝影作品具有激發(fā)愛國主義熱情、促進民族團結、增進對外交流的功能。
5.民俗攝影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與經濟價值。
民俗攝影的重要價值,取決于其自身的使命、目的和特點,簡而言之,就是充分展示、記錄、探索和拯救中國民俗文化。而中國民俗文化題材非常廣泛,內涵豐富,史料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很高,學術性也很強。有鑒于此,民俗攝影不僅應被用作最有效、最直觀的宣傳和表達手段,還應該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創(chuàng)新途徑。從經濟價值而言,民俗攝影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廣泛的市場接受度。民俗攝影與農村風土的緊密結合,更是要求當代攝影師們要緊跟時代步伐,抓住精準扶貧這個主題,廣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幫助農村改變面貌,逐步實現(xiàn)新農村的民俗傳承和發(fā)展。
(三)民俗攝影的特點
民俗攝影除了具有其他攝影類別的共同特征外,也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點:
1.真實性
民俗攝影作為一種藝術行為,是對民間習俗的真實反映。民俗攝影,是對文化對象的真實記錄,因而真實性是其重點。只有關注真實性,才能充分反映民俗事物,準確記錄畫面內容,順應原有的民俗習慣和民俗特點,使寫實的拍攝手法帶來返璞歸真的感覺,還原民俗的真實面貌。因此,在拍攝民俗活動時,切記不要干預和操縱被拍攝主體,避免作品的真實性被破壞。
2.藝術性
一張深刻的民俗攝影作品并不是一幅毫無特色的肖像,它具有一定的藝術內涵,在拍攝時,攝影師通過調整構圖、利用光線,再加上一點造型靈感,就可以完美地塑造對象①。民俗攝影的藝術性,重點在于運用攝影意象思維,運用攝影造型原理表達民俗現(xiàn)象,從而反映民俗的內在美。比如各種造型手法的運用,如構圖、光線、色彩等,乃至拍攝時選擇最佳的角度和時刻,這都是創(chuàng)作一幅優(yōu)秀民俗攝影藝術作品的要素。如果攝影師平時缺乏對美的思考與研究,就很難拍出好的民俗攝影作品。創(chuàng)作一幅成功的攝影作品,不僅需要攝影師積累多年的民間生活經驗,更重要的是要求他們能夠把握民俗事件的本質內容和特點。
3.學術性
民俗攝影的學術性非常強,這是與其他攝影門類相異的重要標志。
從內容上,民俗攝影涉及的范圍廣,作品數(shù)量大,民俗攝影的內容涉及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還涉及民俗歷史。從專業(yè)上看,民俗攝影細分學科種類多,具有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學術研究成果,涉及地理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等學科。中國民俗學學會和省級民俗學學會每年召開的學術會議上,很多攝影師的演講都以攝影作品和紙質主題來表達創(chuàng)作情感,得到了與會各界專家的高度贊賞和肯定,也反映了這門學科的學術深度。
4.包容性
民俗攝影的包容性,是民俗攝影的另一個重要特征。盡管民俗攝影是一個獨立的攝影范疇,但在某些拍攝技法上,需要借鑒新聞、紀實、人像、藝術等攝影形式,不同程度地在民俗攝影中加以運用。當前,不少攝影家在攝影形式上廣泛采用了民俗攝影的主題、思想、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作出大量優(yōu)秀的民俗攝影作品,許多民間攝影集相繼出版。這反映了民俗攝影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也反映了民俗攝影正逐漸成為各類攝影工作者借鑒學習的對象和攝影界發(fā)展的時尚與潮流,充分體現(xiàn)了民俗攝影的包容性。
二、民俗攝影與傳統(tǒng)文化
(一)民俗攝影對民族歷史和傳承的保護
在描述歷史的多種方式中,文字和圖像是最常見的形式。這兩者中,圖片作為直觀的影像載體,其包含著豐富而直觀的歷史生活內容,是難以用文字取代的。民俗攝影的核心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把握,所呈現(xiàn)的影像直接關系到民俗的演變和發(fā)展,更見證了一個國家的歷史脈絡。例如,100多年前,英國、法國和其他國家攝影師在中國拍攝了大量照片,有的記錄從舊的房屋到街道上跑滿各種車輛的城市變遷,有的記錄從小型商鋪到知名老品牌的商業(yè)變遷等,這些照片記錄和收集了晚清的民族習俗、古建筑、宗教文化和生產活動,涵蓋了民俗攝影的內容,記錄了中國人民的現(xiàn)實生活,是記錄歷史最直觀的方式。民俗攝影蘊含的歷史信息內容是巨大的,從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者而言,它克服了文字可能具有的空洞感,使讀者能夠與歷史面對面地交流,遠遠超越了一張平面作品的范疇,具有深刻的社會文化意義??傊@些具有民俗意義的圖像不僅是珍貴的史料,而且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二)民俗攝影對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
在魯西南地區(qū),由于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所以新舊文化的融合和歷史文化的痕跡在當?shù)孛袼字卸忌鷦拥乇憩F(xiàn)出來。魯西南人民的衣食住行、婚喪禮儀、節(jié)日活動、服飾、建筑、交通、漁獵生活、宗教信仰、生產活動等也都反映在當?shù)孛袼字?。記錄并保存它們,不僅是民俗攝影愛好者喜歡談論的話題,也是民俗攝影研究者的職責。實踐證明,在拍攝的過程中,一些民俗圖片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再“土”一些,再傳統(tǒng)、再現(xiàn)實一些。這種“土”絕不是對破舊、老舊、骯臟的追求,而應該是以民俗的真實性為主要特征,更接地氣。民俗是對地方傳統(tǒng)文化乃至生產方式的反映,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很強的時代感。所以在做民俗攝影時,攝影師一定要掌握民俗文化的精髓,正確把握民俗攝影的文化內涵。如果只是滿足于拍一些空泛的鏡頭,就難以把握民俗攝影的文化價值。
民俗攝影作品承載著歷史文化的符號,能夠幫助人們理解過去,解讀現(xiàn)在,呼喚未來,是向年輕人解釋歷史的方式之一。只有當研究者深入了解和掌握民俗中令人感興趣的文化現(xiàn)象,把民俗攝影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手段,才能達到弘揚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通過真實性,實現(xiàn)其他藝術形式如文學、繪畫等所不能實現(xiàn)的獨特功能。真實、形象、生動的紀實攝影,賦予攝影工作者深刻的民族使命,督促他們肩負起責任,在民俗文化的記錄上不留空白和遺憾。簡而言之,身為民俗攝影師,更應該關注民俗深處蘊含的文化價值。
(三)差異性表現(xiàn)
差異性表現(xiàn)手法主要適用于拍攝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民居或者少數(shù)民族。例如某些作品以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黎明為背景,拍攝一個村莊女孩在河邊淘米或是一個老人搖著蒲扇的畫面,儼然就是一幅充滿閑適感和美感的江南水鄉(xiāng)之畫;而畫面轉到夕陽如醉的西北黃昏,在高大挺拔的白楊樹下,幾名牧羊人趕羊回家的畫面,則顯然是一首荒涼的古沙漠之歌。在攝影中還應注意的是,中國各民族的服飾也各具特色。朝鮮人熱衷于穿白色的衣服,他們認為穿白色的衣服很漂亮;彝族人認為穿黑色的衣服看起來莊重而深沉;維吾爾族人則喜歡鮮艷的顏色。服裝的強烈對比能夠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當拍攝這些特征時,色調、光線技術以及場景的選擇一定是針對具體情況各有不同的。
(四)專題表現(xiàn)和微觀表現(xiàn)
在民俗攝影中,專題表現(xiàn)和微觀表現(xiàn)也是常用手法。例如,一篇報道為了突出其史料和學術價值,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民俗攝影照片,那么選取民俗攝影的主題就是最有價值和說服力的。例如,為反映山東地區(qū)古建筑的報道選擇配圖,就可以結合民俗攝影的特色和古建筑的優(yōu)點充分考慮。我國分布有許多古代建筑,由于自然環(huán)境、地理位置、生產水平、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在建設過程中有不同的特點。從總體來看,均造型美觀,用料精良,色彩鮮艷,做工精細。中國民居建筑可以列出傣族村落、羌族村落、客家民居、徽州民居等諸多主題。其中,菏澤的民居建筑裝飾非常獨特,屋脊與脊獸極具菏澤特色,如“脊獸”即“五脊六獸四擺頭”的屋脊裝飾(詳見圖1),不僅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美觀文雅,惹人喜愛。還有“-城磚塑”(圖2)也是這里特有的建筑裝飾,它保持了傳統(tǒng)的民間捏塑和土陶工藝的特色。菏澤民居不僅造型美麗,而且建筑的用料和制作藝術都非常嚴謹、細致,從建筑的外在美和實用用途來說,選擇這一特殊系列的住宅建筑作為配圖主題,是最合適的。中國建筑是藝術哲學和東方文化的體現(xiàn),民俗攝影的特點也體現(xiàn)了各國家、民族間藝術形式的交融,形成了龐大而又豐富的文化藝術體系。由此可知,在選擇主題上,要注重深入淺出,由小見大,材料越有價值,就越能為人們所接受。此時,民間攝影的專題表現(xiàn)與微觀表現(xiàn),正與主題的表現(xiàn)相輔相成。
(五)紀實表現(xiàn)
民俗攝影中的紀實攝影,是對民俗事件最基本的記錄方法。例如攝影師陳錦把四川民居、川劇變臉、西南絲綢之路、懸棺、茶馬古道、康巴風光等地域文化景觀融入鏡頭,描繪了巴蜀文化的優(yōu)美風情。
三、結語
在深刻認識民俗攝影意義的基礎上,民俗攝影師應當站在人類學和歷史學的研究高度,深入觀察民俗攝影與民俗文化。假如攝影師只是把民俗攝影作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作品就會失去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因此,要讓民俗攝影回歸自然,回歸現(xiàn)實,回歸真實的歷史。從具有強烈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歷史角度推廣民俗攝影,是每一位民俗攝影師應盡的義務。
民俗攝影首先要體現(xiàn)民俗的特點,通過多維度、多角度的題材選擇,提煉民俗的內涵。民俗攝影的歷史使命激勵著攝影師圍繞其喜愛的民俗主題,深入生活實際,挖掘素材,力求反映民俗事物的整體性,體現(xiàn)民俗攝影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尤為重要的是,要尊重拍攝對象,深刻理解民俗的外在美感和內在意蘊。
作者簡介
鄭丹,1988年11月生,女,漢族,山東菏澤人,菏澤市魯西南民俗博物館館員,本科,研究方向為民俗、歷史。
注釋
①王曉旭:《民俗的審美價值探源及其現(xiàn)代意義》,《河南教育學院報》,2006年第2期,第55-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