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娜
(新疆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烏魯木齊 830017)
自注作為唐詩發(fā)展史上的重要現(xiàn)象,已引起學界的關注。諸先賢方家就此展開多維度的探討,并形成了一系列頗具啟示性的結論?,F(xiàn)有成果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對唐詩自注文獻價值的揭示,一是以杜甫、白居易詩歌自注為代表的個案研究。但仍存在若干值得發(fā)掘卻鮮被觸及的問題,唐詩自注的使用與詩人傳詩間的關系便是其中之一。唐代詩人具有積極自覺的詩歌傳播意識,這毋庸置疑,但這種意識在自注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從詩歌傳播的角度看,自注發(fā)揮了何種作用;從詩歌接受的角度看,自注的使用又會衍生出哪些問題,以上將是本文著重論述的內容。
所謂傳播,是指傳播者將承載特定傳播內容的媒介通過某種渠道傳遞給受傳者,使之透過媒介領會傳播內容并有所反饋的過程。傳播過程的構成依托五個要素:傳播者、傳播內容、媒介、傳播渠道、受傳者。而傳播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傳者在最大程度上對傳播內容有所領受與回應。具體到唐詩而言,詩人以詩為媒彰顯自我精神世界及社會現(xiàn)實,并通過行卷、題壁、宴集、整理編訂詩文等一系列途徑實現(xiàn)其作品與聲名的跨時空傳播。在這一過程中,詩人往往兼具創(chuàng)作者與傳播者的雙重身份,作品傳播的范圍及效果是其重點考慮的問題。而無論是對受傳者的重視還是對不同傳播方式的并用,都是詩人努力傳播自我作品,從而獲得“沒而不朽”[注]參見王縉《進王維集表》。的生命永恒與“冀知者于異時”[注]參見李紳《追昔游詩》序。的超時空精神共鳴的表現(xiàn)。這種強烈的詩歌傳播意識在唐詩自注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自注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應詩歌傳播之需而采用的手段。
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的受傳者一般分為現(xiàn)實受傳者與隱含受傳者兩類。所謂現(xiàn)實受傳者,是指具體明確的信息接收對象,大多是由傳播者指定,因而為其所知曉了解。所謂隱含受傳者也可稱為潛在或預設受傳者,是指傳播者所預設和期待的信息接收者。在開放性的傳播過程中,這類受傳者必然存在且具有時空上的跨越性,不為傳播者所熟悉和掌握。就唐詩來說,現(xiàn)實受傳者即詩歌寄和或酬答的對象極為常見,通常在唱酬往還之作的題目中直接出現(xiàn);而隱含受傳者即潛在的詩歌讀者卻很難被發(fā)現(xiàn)。換言之,詩歌文本往往能夠明確體現(xiàn)詩人與現(xiàn)實讀者的對話關系,但幾乎無法反映詩人與預設讀者超越時空的交流意識,這顯然并不符合詩人立言以不朽的詩歌傳播意圖。事實上,在詩人的觀念中無疑存有對更為廣泛遙遠的潛在讀者的設定與期待,否則便很難解釋其題作于公眾空間及存留編集自身作品的行為。而自注作為詩歌文本的衍生形式,也恰好傳遞出詩人對話預設讀者的強烈訴求,這從自注的內容指向及人稱表述兩方面明顯可見。
自注的內容指向即詩人針對誰做出的注解闡釋。唐代詩歌分為社交應酬性的題贈唱答之作與非交際應酬性的個人敘事抒懷之作。如上文所言,前者大多存在具體明確的現(xiàn)實讀者即實際的酬贈對象,詩歌自注的內容往往又是其熟悉明了的信息。如韋應物《答僴奴重陽二甥》題下注:“僴奴,趙氏甥伉;重陽,崔氏甥播”[1]369,交代了兩位外甥的姓名,若這是針對作為詩歌酬答對象的外甥做出的說明,則有悖常理。劉長卿《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贈袁贊府》的寄贈對象袁贊府為蘇州長洲縣丞[注]據(jù)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贈袁贊府》一詩創(chuàng)作于上元二年(762)秋,詩人奉敕由江西歸蘇州重推。又據(jù)同書所附《劉長卿簡表》,知詩人于至德二載(757)進士及第,釋褐蘇州長洲縣尉。詩題所謂“至舊任官舍”應當為長洲縣署衙,而元贊府則為長洲縣丞無疑。。題下自注“時經(jīng)劉展平后”[2]208,所言乃為上元元年(761)十二月劉展部將張景超進據(jù)蘇州,次年春為平盧軍兵馬使田神功所平之事[注]田神功平劉展平之亂,在《資治通鑒》和《舊唐書》中均有詳細的記載?!顿Y治通鑒》卷221“肅宗上元元年十二月”條記載:“李藏用與展將張景超、孫待封戰(zhàn)于郁墅,兵敗,奔杭州。景超遂據(jù)蘇州,待封進陷湖州……將軍賈隱林射展,中目而仆,遂斬之。”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7101—7104頁。據(jù)《舊唐書》卷10《德宗紀》載:“(上元元年)十一月乙巳,宋州刺史劉展赴鎮(zhèn)揚州,揚州長史鄧景山以兵拒之,為展所敗,展進陷揚、潤、昇等州……(二年)乙卯,平盧軍兵馬使田神功生擒劉展,揚、潤平?!敝腥A書局,1975年版,第260頁。。作為蘇州屬縣縣丞,袁贊府定然知曉。韋應物《答劉西曹》題下注“時為京兆功曹”[1]93是詩人對自己現(xiàn)職的說明,而作為同僚的劉西曹無疑是知情的。韓翃《送夏侯侍郎》題下注有“愛弟攝青州司馬”[3]2729之語,其所言夏侯侍郎本就知悉。
以上自注的內容或與詩歌贈酬對象或與其熟識之人事相關,這在唐詩自注中非常普遍。若將此類自注的指向視為詩歌實際的接受者即現(xiàn)實讀者,則無異于詩人向其陳述他們熟知的信息,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但若從預設讀者的角度考慮這一看似悖于常理的問題,則可以獲得較為合理的解釋:由于詩歌的預設讀者對詩人而言是完全陌生的個人或群體,他們的身份、經(jīng)歷、學養(yǎng)及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可能各不相同,對詩作的接受程度與領會角度亦千差萬別。詩人無法與預設讀者一一對話,卻又想盡量為其消減閱讀中因信息不足而導致的理解障礙,自注就成為解決這一困境的有效手段。
綜上,具有應酬交際屬性的寄贈和答類詩歌,實際面向兩個層面的讀者群:一個是表面可見的現(xiàn)實讀者,詩人通過詩題將其直接呈現(xiàn),并與之進行點對點的詩歌即時傳播;另一個則是隱藏更深的預設讀者,詩人憑借自注對詩歌文本信息加以充實明確,以期為之提供正確解讀作品的依據(jù)。從這個意義上講,詩人在進行贈酬和答類詩歌的創(chuàng)作時,不僅期待著與具體酬贈對象的充分交流,而且通過自注其詩的方式,表達出跨時空的溝通意識以及“冀知者于異時”的明確意圖。
在非交際應酬性的個人敘事抒懷作品中,自注內容完全指向詩歌潛在讀者的情況同樣存在。如杜甫《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中“畫手看前輩,吳生遠擅場”句下注“廟有吳道子畫《五圣圖》”[4]92;牛仙客《寧國院》題下注“在新城縣”[5];元結《將牛何處去二首》其二中“叔閑修農(nóng)具,直者伴我耕”句下注“叔閑,漫叟韋氏甥,直者,漫叟長子也”[3]2699;戎昱《苦哉行五首》題下注“寶應中過滑州洛陽后同王季友作”[3]3006。與寄贈酬唱類作品不同,個人敘事抒懷的詩歌一般不存在作為酬寄對象的現(xiàn)實讀者,而詩人更無需用自注向自己交代這些已知的信息,故自注唯一的指向便是那些詩人期待出現(xiàn)也勢必存在的潛在讀者。看似瑣碎的注釋內容,實則是詩人為預設讀者提前儲備的詩歌信息,其是否能滿足預設讀者的閱讀需要及滿足的程度如何姑且不論,單從自注內容明顯指向預設讀者來看,詩人希冀其作品長久流播的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除內容指向外,詩人對詩歌潛在讀者的預設與期待同樣體現(xiàn)在自注的人稱表述上。詩歌自注中的稱謂實際反映出詩人的敘述視角及由之形成的與讀者(包括現(xiàn)實讀者與預設讀者)間的不同關系。由于個人敘事抒懷類詩歌在創(chuàng)作之時并不存在現(xiàn)實讀者,自注的內容指向足以作為判定預設讀者存在的依據(jù)。而贈酬唱答類詩歌具有明確的寄贈對象,故而除內容指向之外,自注中的人稱亦能證明預設讀者佐證的存在。在此類詩歌自注中,提及具體寄贈對象的情況極為常見,如果詩人希望其作為自注信息的接受者,那么自注中應當形成的是第一人稱“我”,即作為說話者的詩人與第二人稱“你”,即作為聽話者的寄贈對象之間的對話關系。如此,詩人在自注中應當用第二人稱代詞稱呼寄贈對象即可。如李華《寄趙七侍御》中有三處句下自注“逆胡陷兩京,予與趙受辱賊中”“華貶杭州司功,趙貶泉州晉江尉”“承恩累遷尚書郎,趙拜補闕御史”[3]1588,若這是詩人向酬寄對象趙侍御做出的解釋說明,注語中應該直接使用諸如“汝”“爾”等第二人稱代詞即可,而不當以姓氏稱之。再如白居易《和錢員外答盧員外早春獨游曲江見寄長句》句下自注:“云夫、蔚章同年及第,時予與蔚章同在翰林。”[6]914云夫、蔚章分別為詩題中錢徽、盧汀兩位員外的字,若自注是針對和答對象錢徽所說,那么其前半句同樣應當以第二人稱代詞而非以字稱之,即“汝與蔚章同年及第”或“汝二人同年及第”,方符合聽說雙方的稱謂習慣。
事實上,在唐代寄贈類詩歌自注中,詩人對詩歌寄贈對象從不以第二人稱相稱,而多將其姓氏、名字、官職、行第單獨或組合使用,甚至僅用“此公”“此子”“此君”稱之。如岑參《寄韓樽》題下注“韓時使在北庭以詩代書□時使”[7]746;沈傳師《和李德裕觀玉蕊花見懷之作》句下注“德裕元倡有今來想顏色,還似憶瓊枝之句,故云”[3]5304是稱以姓名。李嘉佑《送竇拾遺赴朝因寄中書十七弟》題下注“竇拾遺叔向,其弟竇舒也”[3]2162;嚴維《奉和皇甫大夫夏日游花嚴寺》題下注“時大夫昆季同行”[3]2918是稱以官職。白居易《禁中九日對菊花酒憶元九》題下注“元九云:‘不是花中唯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6]1070是稱以行第。高適《魯郡途中遇徐十八錄事》題下注“時此君學王書嗟別”[8];劉長卿《送李秘書卻赴南中》題下注“此公舉家先流嶺外,兄弟數(shù)人,俱沒南中”[2]509;盧綸《送姨弟裴均尉諸暨》題下注“此子先君元相舊判官”[9]9則是以一般的代詞相指稱。上述稱謂方式在本質上都等同于第三人稱“他”,將其全部替換為“他”,完全不影響注釋內容及其中人稱關系的準確性。由此可知,在寄贈類詩歌自注中,不存在作為闡釋方的詩人“我”與作為寄贈對象“你”之間的對話。寄贈對象所扮演的恰恰是第三方的角色,是作為闡釋方的詩人“我”向信息接受方所要介紹說明的那個人。換言之,寄贈詩的現(xiàn)實讀者即贈與對象往往并非自注信息的接受者,而是信息的組成部分,而信息的接受方顯然只可能是預設讀者。自注中的人稱表述也恰恰成為詩人意欲與之溝通交流的證據(jù)。
從自注的內容指向與人稱表述上不難看出,詩人對預設讀者的期待及為其有效閱讀而進行的先期準備。這種自覺明確的讀者服務意識或者說是讀者立場,正源自于詩人強烈的詩歌傳播訴求,是應此而生的產(chǎn)物。
除自注的內容指向及人稱表述外,詩人對自我詩作的整理結集與自注其詩的行為存在較為密切的關聯(lián),這同樣反映出詩人的作品傳播意識及與讀者交流的意愿。詩人保留編訂自己的作品,無非是希冀其獲得更為廣泛長久的流傳。存詩編集之舉愈自覺,其傳詩意識就愈強烈,對詩文這一寄托自我聲名、情志的載體也愈加愛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敘》云:“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書無稱屈原、宋玉工賦者。洎乎漢代,始有詞人。跡其著作,率由追錄。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遺書,魏文帝亦詔天下上孔融文章。至于六朝,始自編次。唐末又刊版印行。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刊版則易于流傳。四部之書,別集最雜,茲其故歟?!盵10]可見,文人別集的整理編定始于漢代,當時的作者對自我作品并無保存整理的自覺意識,而均由他人進行追錄編訂。文人自編的別集至六朝時期才出現(xiàn),這應當與此時期文學從經(jīng)、史中剝離,走向獨立自覺并進而擔負“立言以不朽”之崇高使命相關。盡管如此,魏晉六朝時期,能將自己的作品親手纂錄成集的文人依然極為罕見。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一書中所錄的160位作家中,僅曹植與江淹曾親編自己的作品。曹植《文章序》有言:“余少而好賦,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雖觸類而作,然蕪穢者眾,故刪定別撰,為前錄七十八篇?!盵11]可知曹植對自己的賦作進行過刪汰,最終保留78篇編訂成集,故其實為賦文的自選本。江淹詩文集的編定情況,據(jù)《梁書·江淹傳》載:“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為前后集,并《齊史》十志,并行于世?!盵12]后集已亡佚,僅有十卷本《前集》,所收詩、賦、公文兼有[注]關于江淹前、后集存佚及收錄情況,詳參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26—127頁。金開誠、葛兆光《古詩文要籍敘錄》,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41頁。本文中的敘述皆以之為據(jù)。。顯然,無論曹植還是江淹,雖都有自編別集,但均非單獨的詩歌集本。而魏晉六朝時期其余作家的詩、文別集則都由他人編次而成,甚至從史料記載中都無法尋得其曾保存過自身作品的線索??梢娏舸?、整理乃至將自我作品結集作為實現(xiàn)其最大程度上系統(tǒng)完整傳世的重要途徑,并未得到魏晉六朝作家的足夠重視,這是作者的作品存?zhèn)饕庾R尚未充分覺醒的表現(xiàn)。
與魏晉六朝相比,唐人整理或編訂己作的情況明顯更加普遍。筆者以萬曼《唐集敘錄》為據(jù),書中收錄有別集傳世的作者108位,其中對自我作品或存留或編次者共36位,占作者總數(shù)的1/3。顯然,唐人對自我作品的愛重與播揚意識遠非魏晉六朝的作家可比。36位存編自身作品的作家中,自編文集者21位,保存生平作品卻未親編成集者15位,詳情如表1。
表1 自編文集、保存生平作品但未結集者情況
表中作家的親存作品或親編文集均包含詩歌,因此適用于本文的討論。上述21位自編文集的作者中,除盧照鄰、駱賓王、元宗簡、孫樵4人外,其余17人均在詩作中使用了自注。15位親存作品的作家中,除韓愈、劉蛻、賈島、周賀4人外,其余11人的詩作中也同樣使用了自注。不僅如此,表示過去時間概念的副詞“時”在自注中出現(xiàn)的頻度極高。據(jù)筆者統(tǒng)計,有70位詩人在自注中使用過“時”字句,既包括以上28位保存或編次自身詩歌的詩人,也包括42位作品存編情況未見史載的詩人。
自注中的“時”字句,從內容上大致可分為四類:(1)說明年齡,一般采用“時年……”的表述方式。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題下注:“時年十七”[13]260;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題下注“時年十五”[6]1041;元稹《歸田》題下注“時三十七”[14]629。這類注釋均為交代詩人的作詩年齡。(2)說明詩人或詩中所涉人物的任職情況,一般采用“時任某職”的表述方式。如岑參《送張郎中赴隴右覲省卿公》題下注“時張卿公亦充節(jié)度留后”[7]511;杜甫《冬狩行》題下注“時梓州刺史章彝兼侍御史留后東川”[4]1055;權德輿《奉和鄭賓客相公攝官豐陵扈從之作》題下注“時充鹵簿使”[15]。(3)說明地點,一般采用“時在某地”的表述方式。如李白《贈張相鎬二首》題下注“時逃難病在宿松山作”[16];許渾《臥病》題下注“時在京都”[3]6119均為點明詩歌創(chuàng)作地點。韓翃《送鄭員外》題下注“鄭時在熊尚書幕府”[3]2750;鄭谷《敘事感恩上狄右丞》中的句下注“時大駕在華州”[3]7726則交代詩中人物所處之地。(4)說明事件,一般采用“時+某事”的表述方式。如白居易《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絕句》題下注“時方與元八卜鄰”[6]1189;陸龜蒙《閑書》中的句下注“時黃巢圍廣州告急”[17]。如前所述,“時”作時間副詞時,有“那時”之意,表示說話人在當下時空對過去的追述。詩人在自注中交代時間、地點、事件,前綴過去式時間狀語“時”,證明自注撰寫與詩歌創(chuàng)作并非同步,前者是晚于后者的延時敘述。而且從實際情況看,自注提供的信息多為寄贈對象或詩人自身所熟知,在創(chuàng)作的當下就撰寫自注,實無必要也幾乎不可能。那么,自注也只能是詩人在后期翻閱、整理作品過程中的補充添加。
另外,上表中韋應物、白居易、元稹、李紳、李德裕、韓偓、韋莊七人的自注時有對詩歌編排情況的說明。如韋應物《傷逝》題下注:“此后嘆逝哀傷十九首,盡同德精舍舊居傷懷時所作”[1]135;白居易《招王質夫》題下注:“自此后詩,為盩厔尉時作”[6]459,《春池閑泛》題下注:“已下律詩”[6]2747;元稹《清都夜境》題下注:“自此至秋夕七首,并年十六至十八時詩”[14]24,《夢上天》題下注:“此后十首并和劉猛”[14]694;李紳《登禹廟回降雪五言二十韻》題下注:“此詩一首,在越所作,今編入卷內”[18]71,《題法華寺五言二十韻》題下注:“此一首亦在越所作……今編于追昔游卷中”[18]64-65;李德?!洞耗核计饺s詠二十首》題下注:“自此并淮南作”[3]5405;韓偓《荔枝三首》題下注:“丙寅年秋,到福州,自此后并福州作”[3]7795。七人中又以白、元最甚,兩人此類自注分別為22條、18條。有關詩歌編排情況的自注雖都附于某一詩題之下,但并非對該詩的注釋,而是對某階段、體式、題材詩歌的總體說明,主要交代某一系列作品的數(shù)量及創(chuàng)作起訖時間。而這些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當下絕無法預知的,只能是在作品整理、編集階段進行的補充,這在上舉李紳的兩例自注中體現(xiàn)得尤為典型。更為巧合的是,以上七位詩人除韋應物外,均對自己的作品有所保存或編訂。
綜上,詩人對其詩歌作品的保存、編集與詩歌自注的撰寫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相關性,自注現(xiàn)象多伴隨詩人對詩歌的存留、編次而出現(xiàn),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本質上是詩人對詩歌解碼信息的有意傳播。
信息的傳播是傳播者將傳播內容采用一定的符號形式即編碼,借助媒介并通過具體傳播渠道傳遞至信息接收者的過程。接收者對信息內容的理解與反饋,是信息實現(xiàn)有效傳播的重要標準。就詩歌傳播而言,詩人將意圖傳遞的思想情感轉化為詩歌語言的創(chuàng)作過程即信息的編碼過程;詩歌的保存結集、題壁、入樂等是傳播渠道;而讀者的閱讀評鑒則是通過表層文字觸摸作者情思意圖的信息解碼過程。讀者的解碼即對詩歌思想情感的獲取、領受是否順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詩人采用的信息編碼符號是否為閱讀者熟知。換言之,詩人運用的語詞、意象等符號形式與其內涵所指間的關系,是否也能為讀者心領神會。而從唐人編集的目的、自注的內容指向與人稱表述看,顯然對存在于不同時空的預設讀者抱有極大的期待。由于時代及個體的系列差異,勢必造成預設讀者對詩歌語詞、意象等理解的障礙,從而導致作品傳播受阻。而詩人在無法實現(xiàn)與預設讀者即時對話的情況下,為了盡量規(guī)避其解碼詩歌信息時的困境,便運用自注對詩歌所指之事、意進行闡釋疏通,以輔助讀者實現(xiàn)準確有效的閱讀。因此,詩歌自注實質是詩人對詩歌采取的自我解碼,其與詩歌文本一同作為詩人所傳遞的信息,通過詩歌的整理編集這一途徑,實現(xiàn)詩歌所承載的思想內容在讀者群尤其是在預設讀者群中的有效傳播。
基于自注的解碼作用,詩歌中特定詞語的含義、隱晦不明的史實本事以及所牽涉的人物背景,這些極有可能構成預設讀者解讀障礙的事項,就成為自注的重點。如白居易在《晚春酒醒尋夢得》中,特別對“還攜小蠻去,誠覓老劉看”句中的“小蠻”進行了解釋:“小蠻,酒榼名”[6]2553。“小蠻”一詞在白居易詩歌中有兩個義項,一為其所寵愛之舞姬的名號,這在白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為酒榼名稱,僅在此句中使用。若無此注,則讀者極有可能將酒榼之小蠻消解為舞姬之小蠻。詩人對這一看似尋常的小詞加以注釋,正是為讀者提供正確的詩歌解碼,以避免誤讀。皮日休《病中書情寄上崔諫議》題下注“時眼疾未平”[3]7072既對詩題的“病中”有所交代,又點透詩中“閉門無事忌春風”的真正原因,為預設讀者提前解惑。杜牧《中丞業(yè)深韜略志在功名再奉長句一篇兼有咨勸》中“要君嚴重踈歡樂,尤有河湟可下鞭”句下注“時收河湟,且止三州六關”[19]所言為宣宗大中三年(849)收取河湟并設立三州六關之史實,此為杜牧及同時代人所熟知的重大事件,但未必為后世讀者所了解。此注的目的便在于澄清詩句中“河湟”之事,為不知情的讀者建構解讀詩歌的史實背景。盧綸《送姨弟裴均尉諸暨》題下注“此子先君元相舊判官”[9]9交代了裴均之父裴行檢與元載之間的淵源,此乃其得任諸暨尉的重要原因。而詩人也是因舅氏韋曲牟的相助,方有仕進之機,這與裴均的經(jīng)歷極為相似。此注正是解讀“相悲得成長,同是外家恩”一句情感內涵的鑰匙。
由此可見,自注針對的多是詩歌中詩人與讀者特別是預設讀者無法達成認知默契的部分,這些內容一般具有專屬性,僅為特定時代、地域的人甚至是詩人自己所知,因此對于生活在不同時空又身份各異的預設讀者而言,自然不甚熟悉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如果說自注作為解碼方式將詩歌語言中蘊藏的信息變?yōu)閷儆谠娙伺c預設讀者的共識,那么詩人對作品的整理編訂,則是使這種共識得以實現(xiàn),最終成為推動詩歌有效傳播的關鍵。
從詩歌傳播的角度看,自注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解碼詩歌的作用。但在其發(fā)揮向讀者答疑解惑之功用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新的問題:不少自注在輸出豐富內容的同時,也不斷衍生出亟待再度闡釋的新信息點,而這主要集中于人物闡釋與事件闡釋兩方面。
人物闡釋方面,最常見的是自注對人物姓名、身份交代不明,存在信息留白。如嚴維《奉和皇甫大夫夏日游花嚴寺》題下注“時大夫昆季同行”[3]2918既提供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又闡明了詩中“王家少長行”一句的具體所指,還原了詩歌創(chuàng)作場景,有助于對詩意的理解。但自注卻未交待皇甫大夫本人及其昆季的名姓、身份,這又成為需要繼續(xù)追討的問題。再如歐陽詹《送潭州陸戶曹之任》題下注“戶曹自處州司倉除”[3]3903,雖然提供了陸戶曹的歷官信息,但此人之名姓又是自注的盲點。又如李德裕的《憶金門舊游奉寄江西沈大夫》于“又惜天邊一臥龍”句下注有“杜西川謫官南?!盵3]5395,盡管對詩句所喻之事有所揭示,但缺乏對杜西川其人及其貶謫原由的說明。
事件闡釋方面,自注雖然交代了詩歌涉及的史實本事,但對其來龍去脈并未詳敘。如劉長卿《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贈袁贊府》題下注云:“時經(jīng)劉展平后”[2]208,由此僅知劉展叛亂被平,但叛亂原因、平叛過程及何人所平,自注則均未提供答案。又如白居易《憶洛下故園》的題下注:“時淮、汝寇戎未滅”[6]822;《登郢州白雪樓》中“朝來渡口逢京使,說道煙塵近洛陽”句下注:“時淮西寇未平”[6]1219;《送客春游嶺南二十韻》中“戰(zhàn)艦猶驚浪,戎車未息塵”句下注:“時黃家賊方動”[6]1349,的確都揭示出牽動詩情或隱于詩句中的重要事件,但同樣不言其詳情始末。
點到即止的釋解方式為讀者提供詩歌解讀線索的同時,也使容量極其有限的自注無法實現(xiàn)對其衍生出的信息的再闡釋。而這種二次解讀是否能夠實現(xiàn)以及實現(xiàn)的程度往往也會對詩歌文本的接受效果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如白居易在其《寄唐生》中對唐生所敬佩嘆惋的忠義之士的凜然之舉進行了排比例舉并分別以注釋之:“太尉擊賊日”注曰:“段太尉以笏擊朱泚”,“尚書叱盜時”注曰:“顏尚書叱李希烈”,“大夫死兇寇”注曰:“陸大夫為亂兵所害”,“諫議謫蠻夷”注曰:“陽諫議左遷道州”[6]78。注釋之目的是將詩句概括濃縮的史實細化延展,從而使全詩對“忠義凜然”的頌贊更扎實有力。但自注只是將詩句對應的人物事跡作一簡單揭示,卻并未詳敘個中的過程情節(jié),而這恰恰是最有助于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忠義精神的關鍵。若讀者對此不予進一步的追究解讀,則無法深切領受詩人以鋪排之筆連綴一系列人物事跡的背后,實是對唐生德行的高度贊許。而李益《從軍有苦樂行》題下自注“時從司空魚公北征”[20]在提供李益出使邊塞之行跡線索的同時,亦因未交代司空魚公的名字,而導致后世在考證魚公其人及李益出塞次數(shù)、時間上的分歧[注]關于李益出塞時間、次數(shù)的討論,詳見王亦軍、裴豫敏注《李益集注》,《從軍有苦樂行》注釋2,第107-108頁;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二冊卷四《李益?zhèn)鳌沸9{部分,第94-98頁;同書第五冊卷四《李益?zhèn)鳌沸9{部分,第187頁。。此注在提供詩人行跡經(jīng)歷方面的價值亦因此而有所折損。
綜上所述,自覺的詩歌傳播意識與強烈的預設讀者期待是唐代詩人以自注入詩的重要原因。詩歌自注的內容指向、人稱表述以及詩人整理編集自身作品與詩歌自注使用的密切關聯(lián)無不折射出詩人意欲實現(xiàn)其詩歌超越時空恒久流傳的訴求。而自注在詩歌傳播的過程中發(fā)揮了解碼詩歌文本信息的作用,為不同時代、地域、背景的預設讀者提供解讀詩歌的依憑,從而盡可能地實現(xiàn)詩歌的有效傳播,這也是詩人采用自注的初衷。但自注在豐富詩歌文本內容的同時,也因言而未盡造成了新的信息留白,這又對詩歌的接受效果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