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超宇
(長江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湖北荊州 434023)
該文以通過改變多球訓練的喂球方式對湖北省鐘祥市薛濤乒乓球俱樂部隨機抽到的30名男性乒乓球特長生進行日常課堂訓練所產生的作用與影響為研究對象。
計時器、卷尺、握力器、跳繩。
1.3.2 實驗分組
將隨機抽取的30名乒乓球特長生隨機分為3組,即A組、B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人。
1.3.2 實驗前測
在開始對照實驗之前,先對30名乒乓球特長生的體能水平和乒乓球運動技術能力進行大致了解,制定符合他們個人適應試驗的測試順序,做好安全教導,避免實驗過程中發(fā)生意外,受試者了解實驗步驟和測試內容后開始正式的實驗。
1.3.3 給予實驗刺激
在做好充分實驗準備后,A、B兩組分別采用多人喂球和單人自己喂球多球訓練法,對照組則采用常規(guī)的單球訓練法。每天進行3次訓練,每次練習時長為2h(中途休息20min),訓練內容為正手拉球、反手拉球、正反手銜接拉球,在此期間不做其他訓練任務。
1.3.4 實驗后測
在試驗結束后,再次對30名乒乓球特長生按照實驗前排好的順序進行體能水平和乒乓球運動技術能力的測試,并對前后測試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從而了解30名特長生的體能水平和乒乓球運動技術能力是否發(fā)生了改變,這些數值將確保該實驗的可靠性,然后實驗人員將對照分析實驗結束前后指標變化情況記錄下來作為價值參考,以便后面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整個實驗中,通過測量實驗對象的3項指標實驗前后的變化,即反手拉球、正反手銜接拉球、正手拉球3項測量指標,采用百分制的計分方式對這種變化情況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2.1.1 實驗組 A、B組乒乓球技術動作的熟練情況
如表1、表2所示,實驗前后,A、B兩組測試指標均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改變,特別是正反手銜接拉球測試指標出現了非常顯著性變化(P<0.01),反手拉球和正手拉球實驗結果都出現了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多人喂球和單人自己喂球多球訓練法均有助于運動員學習乒乓球技術動作。
表1 A組乒乓球運動能力測試表
表2 B組乒乓球運動能力測試表
2.1.2 對照組乒乓球技術動作熟練情況
如表3所示,實驗前后,對照組實驗對象的乒乓球技術動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有正反手銜接拉球、正手拉球測試成績出現了顯著性差異(P<0.05),然而反手拉球測試并沒有出現顯著性差異(P>0.05)。另外,對照組學生的所有運動指標績均不理想。這就表示,雖然常規(guī)的單球訓練法也能夠提升乒乓球技術水平,但是效果不及A、B兩組 。
表3 對照組乒乓球運動能力測試表
在整個實驗中,對實驗對象的3項指標實驗前后的變化進行了測量,即握力器的握力指數、25m折返跑及1min跳繩,并對變化情況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2.2.1 A、B兩組學生體能水平測試情況
如表4、表5所示,相比于實驗前的測試結果,A、B兩組實驗對象的3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出現了顯著性差異(P<0.05)。對比A、B兩組實驗對象的3項指標,B組較A組的提升幅度較小。B組的研究對象在力量、速度及靈敏性等各項指標,均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表明單人自己喂球的多球訓練法有利于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但是效果不及多人喂球多球訓練法明顯。
表4 A組學生的體能水平測試表
表5 B組學生的體能水平測試表
2.2.2 對照組學生體能水平測試情況
如表6所示,雖然對照組的3項測試指標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3項指標提升幅度均較小,說明雖然常規(guī)的單球訓練法對改善身體素質水平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成效較小。由于該實驗時間比較短,無法觀察到運動員身體素質水平的長期變化,再加上常規(guī)訓練方法改善身體素質并不明顯,所以沒有存在顯著性的差異。
表6 對照組學生的體能水平測試表
2.3.1 運動能力方面
從上述表中可以看出,A、B兩組實驗對象的乒乓球技術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說明多球訓練方法比常規(guī)單球訓練法更有利于學習和掌握乒乓球技術動作。
2.3.2 體能水平方面
A、B兩組實驗對象的力量、速度及靈敏性指標均比對照組高,說明多人喂球的多球訓練法和自喂自打的多球訓練方法比常規(guī)單球訓練法更有利于提高運動員的體能水平。
任何一種訓練的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在實際的訓練過程中,教練員應當結合不同訓練方法的特點,依照具體的教學階段和訓練內容,合理且有針對性地安排多種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