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東
摘 要:小學生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因此教育工作理應從小開始。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時候,教師除了要進行知識講解外,還要嘗試對學生的國家情懷予以培養(yǎng)。如此不但能夠使其形成良好的個人理念,而且還能讓其對祖國有更為深厚的感情。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國家情懷;實踐研究
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現(xiàn)如今對學生的精神素養(yǎng)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嘗試對學生的價值理念予以培養(yǎng),促使其形成家國情懷,進而為其發(fā)展帶來諸多幫助。
一、涵養(yǎng)家國情懷的意義
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誕生了無數(shù)名人。通過向他們學習,能夠看到閃耀的愛國精神。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岳飛,他們都愿意為了保家衛(wèi)國,犧牲一切,從而可以反映出特有的家國情懷,這也是民族的精神力量。所以,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教師除了要進行知識講解之外,理應對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展開培養(yǎng),促使其對祖國有全新的認知,對祖國的發(fā)展理念產(chǎn)生認同,進而能夠為未來的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1]。
二、家國情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知行合一不到位
通過相關調(diào)查可以得知,當前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時候,之所以未能讓家國情懷教育展現(xiàn)良好的效果,主要原因便是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完全脫節(jié)。學生看似在課堂中學到了許多知識,也做到了全面認知,但這些知識點都十分抽象,學生很難完全內(nèi)化并在生活中利用。而且,早期教師總喜歡將自己當作教學主體,強行展開知識傳遞,學生的地位變得十分被動,只能默默聆聽。由于缺乏相應的指導,無法知行合一,進而導致教學效果下滑。
(二)與家庭教育產(chǎn)生矛盾
從當前來看,學生在學校中實際接受的教育內(nèi)容在一定程度上和家庭教育產(chǎn)生了矛盾,從而變得十分困惑。一般來說,為了讓學生內(nèi)心產(chǎn)生家國情懷,理應從家庭教育展開切入。畢竟父母是孩子最為重要的人生導師,很多時候,家庭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更大。然而,當前很多家長過于繁忙,對教育工作有所忽視,即便開展教育,也總是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物質(zhì)層面以及身體健康層面,而忽略了精神成長部分。盡管父母在口頭上一直有對孩子進行教育,但卻沒有在行為習慣上進行觀察。而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很可能會學到不良的習慣,從而和教師在課堂中講解的道德理念產(chǎn)生沖突,影響了教學質(zhì)量。由此看出,只有學校和家庭一同努力,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才能對學生的家國情懷予以培養(yǎng)。
三、涵養(yǎng)家國情懷的方法
(一)依靠核心理念進行培養(yǎng)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但和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政治決策存在諸多聯(lián)系,同時對家國情懷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導效果。在該價值理念體系之中,愛國教育屬于其中的基礎內(nèi)容,教師理應轉變自身原有的理念,將“強國愛家”以及“保家衛(wèi)國”給予價值觀的引導,促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得到全面銜接,從而完成道德理念的滲透。
例如,在學習“復興中華”的知識內(nèi)容時,教師就可以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其先把自己的夢想說出來,與其他人一同分享。之后再全部寫在一張紙上,并交給老師。教師在收集了學生的“夢想”后,可以將其貼在黑板上,并和學生一同商量,思考如何規(guī)劃和設計效果最好。并且還要在黑板的中心位置,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下來,對學生逐步引導,讓學生思考這一理念的意義、對每個人的實際幫助,從而促使學生的個人夢想能夠和國家發(fā)展的夢想有效結合。如此一來,學生就會認識到,只有自己的祖國越來越強大,自己的夢想才有機會得以實現(xiàn),進而使學生的家國情懷得到有效培養(yǎng)[2]。
(二)依靠日常生活進行培養(yǎng)
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教師如果單純進行知識講解,學生將無法全面理解。為此,教師需要嘗試將愛國理念和關愛他人的思想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全面結合,從而激發(fā)學生潛在的愛國情操,讓學生變得更為理性和自覺,并嘗試通過一些實踐活動,對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展開培養(yǎng)。
例如,在開展“讓生活多一些綠色”的活動時,早期教師喜歡直接灌輸,讓學生認識環(huán)保的意義,導致其個人興趣無法被有效激發(fā),學生即便學到了知識,也不知道如何應用。為了防止這一問題產(chǎn)生,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時,額外增加一些實踐類內(nèi)容,讓學生自主嘗試。首先,教師在完成知識內(nèi)容的講解之后,就可以帶著全班學生來到操場之中,為每一個人提前準備三個垃圾袋,并分配一定數(shù)量的手套,在垃圾袋上分別貼上不同的標語,包括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以及其他垃圾,引導學生一同對操場中的垃圾進行拾取,感受打掃衛(wèi)生的辛苦,逐步形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并使其環(huán)保意識有所強化。這樣一來,課堂學到的知識內(nèi)容就能全部帶進生活之中,促使學生明白知識學習的價值所在,同時還能依靠實踐的方式對課堂知識進行拓展,了解到如何有效分類,增強自身的綜合水平。
(三)依靠歷史經(jīng)驗進行培養(yǎng)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主要目的便是有效提高學生的基本認知,通過真實體驗的機會感悟思想道德。在情感價值理念之中,家國情懷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師理應將學生當作主體,從而對其主體意識予以培養(yǎng),通過在課堂活動中進行體會,感悟愛國主義精神。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并提供相關真實案例,促使學生真正明白愛國的意義。
(四)依靠情境創(chuàng)設進行培養(yǎng)
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當學生掌握了知識內(nèi)容后,自然可以更好地進行教材學習,思考其中包含的道德素養(yǎng),從而使自身的家國情懷得到培養(yǎng)。一般來說,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諸如音樂、視頻等。學生也能根據(jù)自身想法開展相關表演活動,體會主角內(nèi)心的情感、想法,促使教學工作順利推進[3]。
例如,在學習“拒絕煙酒和毒品”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先抽出一定的時間,為學生講解吸食毒品帶來的危害。之后,再給學生提供一個和“禁毒”有關的舞臺劇劇本,讓學生自由組隊進行表演。不同學生對劇本的認知和理解完全不一樣,提出的想法自然會有諸多區(qū)別,實際的表演必然會各具特色。如此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毒品帶來的危害,同時也能讓學生明白國家對人民給予的無盡關愛,促使學生逐步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進而能夠形成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