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蓉
【摘要】所謂誘趣教學,就是通過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自主的學習意愿和學習熱情,從而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小學數學誘趣教學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保護和尊重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其實踐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思考和學習習慣,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提升.本文通過探討小學數學誘趣教學的策略,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誘趣教學;策略
數學學科的學習,不僅是提高學生智力水平的重要途徑,而且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文化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基于自身主觀能動性的自主思考與實踐教學相較于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愿,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興趣就是驅動學生自覺、自愿參與數學學習的最佳方式,因此誘趣教學是順應以人為本教學理念,實現(xiàn)素質教育目標的有效方法.
一、小學數學誘趣教學的前提
(一)轉變教學意識
隨著數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新課標對數學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指導,這對傳統(tǒng)的以應試為目的的教學方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在社會不斷發(fā)展的進程當中,現(xiàn)代教育更加關注的是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而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但是,很多教師還抱著陳舊的教育觀念,在教學中過于重視成績和升學率,而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養(yǎng)的培育.“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發(fā)展的需求,更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和意愿的調動,因此誘趣教學的前提就是轉變陳舊的教育理念,以先進的教學思想武裝頭腦,這樣才能促使教師在小學數學的教育中轉變教育重點和教學方式.
(二)轉變教學氛圍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年齡較小,好奇心和行動力強,但專注力與自我控制能力與成人相比相差較大,這就要求數學學科的教學必須以尊重和順應小學生的天性為前提.很多教師往往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學研究和備課上,忽略了氛圍、環(huán)境、溝通和互動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導致課堂氣氛缺乏活力,缺少互動,教學手段強硬,溝通不暢,“教”與“學”出現(xiàn)了對立,這不但加重了教師的教學壓力,也影響了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鑒于此,誘趣教學提倡誘導興趣,以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而興趣的產生就需要借助環(huán)境和氛圍.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烘托課堂氣氛,加強課堂互動,構建和諧友愛的教學環(huán)境,從而誘發(fā)學生自主思考、探索和實踐的意愿.
(三)轉變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直接反映了數學教師如何借助有效的手段呈現(xiàn)教學準備和設計,也直接決定了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印象和興趣.教學方式也代表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實踐水平.很多教師本身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授課經驗,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學設計,其在課堂呈現(xiàn)環(huán)節(jié)總是采用單一、陳舊的教學手段,以說教和灌輸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教師的依賴較重,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意識得不到發(fā)展,當面對比較復雜的數學問題時,缺乏獨立解決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這就是“灌輸式”教學方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直接影響.誘趣教學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重視興趣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從教學方式出發(fā),借助新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更加多元和新穎的學習體驗,利用開放式、實踐式、互動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轉變課堂上的師生角色,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和能力,從而驅動學生的主觀意愿,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小學數學誘趣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貼近生活,誘發(fā)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大的學習動力,它可以驅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幫助學生更加勤于思考和實踐,以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尤其對于小學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好奇心強烈,對新知識的吸收和轉化能力也非常強,如果教師可以借助興趣的誘導,激發(fā)其求知欲望,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就會大大提升教學效果.而貼近生活的教學案例和教學方式最容易引起學生共鳴,誘導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好奇心,調動學生自主思考和實踐.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有多種呈現(xiàn)形式,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設計:
第一,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工具.數學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但是很多教師往往忽略了生活與數學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在教學中過于依賴教材,使得學生無法將數學學科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在理解上和應用上都出現(xiàn)了一些困難.而教師將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引入數學課堂,借助直觀的事物開展教學,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教師將一些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比較具體的事物,可使學生親身參與實踐,使其學習熱情和興趣得以調動,從而在解決具體的數學問題時更加簡單.
例如,在“時、分、秒”和“年、月、日”這兩課學習中,由于時間和日期的概念對學生來說非常抽象,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為教具,結合學生的興趣與喜好,將一些趣味的卡通鬧鐘、日歷帶入課堂當中.學生通過觀察表針的走動和日歷上的日期,了解時間和年、月、日的概念.教師將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事物,降低了理解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
第二,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案例.教師通過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利用一些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作為教學案例,可以引發(fā)學生逐步思考,發(fā)現(xiàn)其中包含的數學概念和知識,進而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培養(yǎng)其善于觀察生活、勤于思考問題的習慣.
第三,設計生活化的實踐機會.數學的學習不只是為了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更是學生通過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并且具備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這種能力僅僅依靠課堂上的學習是不夠的,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學問題,并利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教師通過這個過程誘導學生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素養(yǎng).
例如,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學習測量長度的方法、測量重量的方法以及加減知識等,都可以在生活實踐中得以應用.教師可以引導家長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讓學生幫助父母測量一下身高、體重,計算一下超市購物的商品價格,量一量家具的尺寸,等等,這些都是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機會,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