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艷
摘 要:高中政治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以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陣地。伴隨著教育多元化趨勢的不斷發(fā)展,各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思想和理念開始普及。議題式教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實際教學主要立足課本教學資源,以“議”為教學媒介,拉近學生和學科知識的距離,在學生的深度參與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討論和分析,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帶動學科教學質量提升,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文章主要圍繞高中議題式教學問題進行研究,概述了議題式教學的應用原則,并圍繞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了具體的教學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分析
一、 引言
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應用中,議題式教學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相合,二者都是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重心,通過議題的提出和深入探究學習,深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實踐分析的過程中,內化吸收,助力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诖?,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特點,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教學導向,將課程教學內容融入議題之中,在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融入議題討論的學習互動中,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并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斷,達成既定的課程教學目標。
二、 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學科性原則
學科性原則是高中政治課程開展議題式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在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議題式教學活動中,要以課本教學知識為媒介基礎、以議題活動探究為主要途徑,落實課程教學任務。新課程教學標準中明確強調,議題式教學的話題既要能夠融合學科知識的基本內容,又要立足學生思維發(fā)展,強調學生對事物的基本判斷和價值觀點。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圍繞學科知識和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議題,將議題討論的作用體現(xiàn)在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知識的層面,優(yōu)化傳統(tǒng)課程教學質量。
(二)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即尊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對于高中學生而言,課堂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吸收知識的過程,同時更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以及邏輯性思維的過程。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作為思維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教師拋出學習議題后,需要學生對議題本身以及背后的內涵進行剖析,深化理解其隱含的學科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以致用。除此之外,主體性原則還強調教師在設計議題的過程中,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學生認知角度出發(fā)合理設計課堂討論的議題。在學生討論、分析以及思辨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政治思維,并在教師的教學引導下,活躍學生思維,挺高學科知識靈活應用能力。
(三)思辨性原則
議題式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議題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基于知識性與活動性共存的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并不是簡單的學科知識理論教學。議題式教學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思辨的過程和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過程,這些內容的產生都是基于學生主動地探究和思考才能得出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參與議題探究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思考結果,讓學生思辨的過程變得更加高效和清晰,強化學生學習創(chuàng)新意識。
(四)情境性原則
政治學科教學內容在實踐應用過程中有著很強的情境性特征,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程知識,提升議題式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將課本知識教學和情境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吸引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去聯(lián)系課本知識,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與感受。通過融入學習情境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問題,并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與此同時,在情境分析和探究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課本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奠定學以致用的基礎,增強學生理性分析、科學思辨的能力。
三、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策略
(一)從生活議題入手,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意識
在議題式政治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的內容需要,圍繞學生實際生活場景,合理設計課程教學資源,為學生構建真實的學習情境,帶領學生學會從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知識,將知識學習和生活真實事件進行融合,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由于高中生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學生極易對學科知識產生疏遠的心理,這并不利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因此,在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中,教師就可以將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學習探究活動進行融合,帶領學生在實踐應用中去理解和思考,提高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吸收程度,從而逐步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思想和意識。例如,在學習“侵權責任和權力界限”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拋出如下議題,吸引學生進行討論實踐:“在日常生活中,乘坐火車經常會遇到無票的情況,此時就需要乘客購買站票,但是站票的價格和正常的票價是一致的,作為乘客而言,我支付了全票的價格,卻不能享受正常的服務,這屬于侵犯個人權利嗎?”這一話題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接觸到的,且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就可以圍繞這一生活議題,進行
討論和分析,并以小組辯論的形式進行交流。通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教師的教學指導,學生能對我國鐵路運輸?shù)南嚓P服務制度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同時借助相關知識的延伸,學生能夠正確看待這一過程中隱含的權利與義務,從而促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圍繞實際議題,培養(yǎng)學生理性精神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對理性精神的理解主要體現(xiàn)在對社會進步以及國家良好發(fā)展的評價上。具體到日常政治課程教學中去,教師對學生理性精神的培養(yǎng)可以圍繞實際案例議題,將社會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指導學生以案件作為分析的論點,在時間和判斷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從而推動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例如,在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知識點時,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引入社會生活的案例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從國家實施“限塑令”以來,各大商場禁止免費提供使用塑料袋,一時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但是在2016年的一篇新聞中,原文內容提到“限塑令名存實亡,超市據此年賺百萬”的話題引發(fā)了大家廣泛的關注。據此,教師可以將“限塑令是否有用”作為課堂討論的議題,讓學生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理性的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