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逸
童年的時間流逝得似乎要比長大后慢上好多。小時候,每天上學和放學路上的一幕幕,就像去西天取經一樣復雜曲折。長大后,路途中的時間仿佛都是不存在的。小時候,學校提前放學一小時,都足以來一次驚心動魄的冒險。長大后,三天的小長假一眨眼就過去了。
兒童文藝作家都很懂得這種心理,所以給孩子看的故事里常有“時間壓縮”的橋段。跌宕起伏的《愛麗絲漫游奇境》,對應的“現實時間”不過是愛麗絲的一個午后春夢。而《哆啦A夢》干脆出現了時光機的設定。于是各種氣勢磅礴的時間穿越、文明戰(zhàn)爭,對應的“現實時間”僅僅是幾個孩子在做完作業(yè)后的玩耍閑暇。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這不僅是詩人的浪漫,也是真實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
對于“從前慢”這種現象,心理學是以“時間知覺”的概念理解的。時間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么“客觀”。時間的長短、快慢甚至先后,都是因人而異、隨心而轉的?!皶r間心理學”正是因此而建立起來的學問。
神經科學家大衛(wèi)·伊格曼解釋說:不是童年時間走得慢,而是在同樣的時間里,孩子比大人感受到的多,這和大腦記錄事件的方式有關。我們的大腦就像一臺錄像機,會把自己所體驗到的事情“錄”下來,讓我們以后能回憶起這段時光。
電影里,對那些特別重要的情節(jié),會用“慢動作”來強調。比如說,明明是一瞬間的摔跤動作,會被拉長到十幾秒。而對那些冗長的、司空見慣的畫面,為了避免啰嗦,往往會用“蒙太奇”的手法直接省略。比如說,上一秒主角還在浦東機場,下一秒,他就已經到了馬爾代夫。中間坐飛機的幾個小時,就進行了“蒙太奇”的處理。
大腦也一樣,只會記住“有體驗”“有變化”“有意義”的時間。要明白這個道理,不妨做一個有趣的小實驗:
去找一面鏡子,對著鏡子里的自己,盯著自己的左眼看,然后再切換到右眼,然后再換回左眼。反復幾次。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因為無法看到自己瞳仁移動的過程,所以你會有一種錯覺:這個“過程”仿佛不存在,你的瞳仁是“一下子”出現在了另一個地方,產生了一次“瞬移”。但只要觀察一下別人眼睛的移動,你就會意識到,這個瞳仁移動的過程雖然時間很短,但切切實實是存在的。
大腦對時間的估計,不是根據你實際上度過了多久,而是根據你體驗到了多少。若你什么都沒有體驗到,這段時間在記憶中就相當于沒有,會被大腦“蒙太奇”掉。和孩子們相比,大人們正是像這樣被“蒙太奇”掉的時間太多了。
同樣的東西見多了,就會熟視無睹。這在心理學上叫“習慣化”。大人們對許多事情不再有新鮮感,常常心不在焉,心頭盤算著各種計劃和憂慮,不再留神于對當下的所見所感。平淡無奇的一天下來,大腦幾乎什么都沒記錄。于是時間的面目就變得短暫而模糊。
孩子不一樣,兩歲左右的孩子,反反復復地丟湯匙就能玩上一下午,他會從每一次的拋擲中發(fā)現新的樂趣;但大人只會覺得這種“無聊”的游戲要讓人瘋掉。大一點的孩子,會花很多時間看壁虎爬青蛙跳蟲兒飛,一下午也看不膩;大人卻只是擔心他弄臟了衣服。再大一點的孩子,會看動畫片了,在他們眼里,那些動畫片的色彩和畫面是那么豐富,人物和情節(jié)是那么精彩,哪怕只有一集,給他們留下的印象都要比大人心不在焉地看完全集留下的印象還深。等大腦“回放”的時候,大人和孩子誰體驗到的更多?不言而喻。
同理,當我們去新奇的地方旅游時,也會明顯感覺時間過得比平時慢。暑假里在外度假一周,好像比平時在學校的一個月更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專注地體驗自己的生活,去注意那些豐富、精彩、細膩的變化,如此,你的生命會變相地延長。如果每天過得心不在焉,那真的就會像小沈陽的那句“名言”一樣:“眼睛一睜一閉,這一輩子就過去了”。
在《小王子》里,有一個賣止渴藥丸的商人,吃一粒他的藥丸,一周就不用喝水,能省下不少時間。但小王子問他,省下來喝水的時間能干嘛呢?他卻說不上來。小王子就說:“如果我有這些時間,我會不緊不慢地向水井走去”。漫無目的地節(jié)約時間并沒有意義,只有被體驗到的時間,才是真正屬于你的。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善于利用時間的人自我價值感和幸福感會更高,抑郁、焦慮、心理失調的風險也會更小。所謂善于利用時間,或許不僅只有嚴格時間管理和爭分奪秒這一種辦法。當我們專注于當下,就能在同樣的時間里獲得更多的體驗。
一千年前,蘇東坡在一個月夜與朋友在承天寺的庭院里散步,只見月光空明如水,松柏的影子搖曳多姿,十分美好。他意識到,這一刻感受到的美好,不僅是因為景色本身,也是心中沒有閑事煩擾,才能專注欣賞的緣故。于是寫下《記承天寺夜游》中的名句:“何處無月,何夜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p>
積極心理學中,特別強調“投入”對幸福感的影響,也是這個道理。幸福的時光,來自全身的投入,把時間的流逝轉化為充實的記憶。我們或許已經無法再回到童年,但卻不妨試著花一點時間學習孩子體驗世界的方式。像一個初來的旅人一樣,用陌生的眼光來“參觀”一下,這個你自以為熟悉、實際上卻還有無窮奧秘讓你發(fā)現的世界。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參考文獻
大衛(wèi)·伊格曼. (2019). 大腦的故事. 浙江教育出版社.
馬丁·塞里格曼, 洪蘭譯. (2011). 真實的幸福. 心理咨詢師, 10(1), 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