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曄 嚴書倜
摘 要:從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的內涵與外延、融入課程教學實踐的價值與作用以及培育時代新人的機制與路徑三個方面,闡釋了在課程教學中如何傳承紅色基因、增強紅色文化認同,激發(fā)學生紅色情懷,如何將紅色歷史轉化為生動教材,如何打造課程教學實踐育人功能的硬核模式。
關鍵詞:紅色基因;紅色文化;課程教學;實踐研究
基因是遺傳的,不是教育所能;文化是浸染的,不會立竿見影。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實踐傳承,主要體現(xiàn)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上,也會呈現(xiàn)在大中小一體化建設的銜接度上。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是打造課程教學實踐育人功能的硬核模式,是課程教學中彌足珍貴的原生教育素材,是學生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理論基礎: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在課程教學實踐研究中的邏輯起點,是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傳承無往而不勝的歷史支點。所以,我們要站在紅色文化培育時代新人的戰(zhàn)略高度,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知識性與政治性、灌輸性與自主性、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去彰顯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勢。
第一,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的內涵。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源,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血脈中的內核與因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遺傳密碼”,是中華民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與鮮明底色;它儲存著中國革命從“開天辟地建黨完成救國大業(yè)”到“改天換地建國完成興國大業(yè)”,從“翻天覆地改革開放完成富國大業(yè)”到“驚天動地進入新時代推進強國大業(yè)”的重要信息;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強大傳承,是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智慧的動力與引擎。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創(chuàng)造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革命文化;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烈們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立國之本;是傳承信仰、滌蕩政治靈魂的精神高地。
紅色文化的深厚基礎源自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是紅色文化的民族來源;其堅強基石熔鑄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它的政黨來源;其強大支撐根植于中國革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偉大實踐,這是它的現(xiàn)實來源;其建立與賡續(xù)、傳承和發(fā)展的保障是獨具特色的黨內制度規(guī)范,這是它的制度來源。
第二,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的外延。紅色基因的外延屬于非物質形態(tài),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奮斗中錘煉出來的先進本質、思想路線、光榮傳統(tǒng)、優(yōu)良作風、革命情感、英雄事跡以及紅色精神。蘊含著黨的立黨之基、血脈之本、情感之根、智慧之庫和力量之源。
紅色文化的外延屬于物質形態(tài),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包括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我們黨寶貴的物質傳家寶,習近平總書記說這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紅色文化真實記錄并承載了一部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一部揮汗如雨的建設史、一部艱苦卓絕的奮斗史,這是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構筑起了以物化形態(tài)存在的為我黨所獨有的黨內政治遺產,并深深地打上了紅色烙印,體現(xiàn)了我們黨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精神、高尚的為民情懷、厚重的文化底蘊、獨特的紅色情結,是維系黨內認同、凝聚黨內共識、增強黨內團結的重要紐帶。
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實踐的價值與作用
知所從來,方能開創(chuàng)未來。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分布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鮮活教材,具有鮮明的導向引領功能、持續(xù)的歷史傳承功能以及深刻的教育感化功能和有力的底蘊厚積功能。它所構建的發(fā)展體系、歷史創(chuàng)建邏輯,在政治教育、文化傳承、道德示范、價值引領方面作用巨大,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是滋養(yǎng)心靈的最好營養(yǎng)劑, 是獻身使命的精神旗幟和壯麗詩篇。
第一,重要性。2016年4月24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調研時指出,革命傳統(tǒng)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021年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雜志,發(fā)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梢姡t色文化建設關系到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作為國家希望、民族未來的大學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對自身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建設至關重要。在當今社會,物質財富極大提升,互聯(lián)時代信息瞬息萬變,西方價值觀念蜂擁卷入,“拜金主義”“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思想傾向侵蝕著一些學生的思想,困惑與迷茫如影隨形。所以,傳承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應從黨性淬煉的高度加以提煉,借助課程教學實踐潛移默化地融入青年學生血脈靈魂。
第二,影響性。重要性和影響性代表著價值觀、使命和重要目標。一般風險評價有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個是可能性,即對某個事情發(fā)生的機會所做的估計;另一個是嚴重性,即如果它發(fā)生所產生的影響。目前,中國正以蓬勃之勢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風險性不能說沒有,但至少目前風險的可能性可控,但一旦出現(xiàn)信仰缺失、動能不足,嚴重性是巨大的。
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培育時代新人的機制與路徑
強化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體系的機制,需要增強主導力,構建課程群,打造品牌,列入培養(yǎng)方案,形成全方位立體化課程體系。夯實紅色文化基礎理論研究,全面破解紅色文化教育與專業(yè)教育之間的“孤島”效應。例如:學理論證不充分的本體論困境、實用主義理性思維的認識論困境與日常生活二分的實踐論困境等。
第一,課堂教學深化自信與堅定—注重講準、講實、講信。課堂教學要堅持主流價值引領熏陶與知識傳授相結合,延伸課堂鏈條,讓“遠方”的案例與“身邊”的故事并舉,在沉浸式、體驗式中堅定自信。一是要講“準”。講準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的歷史維度,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跨越了1919年—1949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1949年—1978年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1978年至今的改革開放這三個前后相續(xù)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二是要講“實”。培植一批具有扎實專業(yè)知識的骨干教師,在教學中堅持“八個統(tǒng)一”,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在潤物細無聲中,寓情于景、寓教于行;啟迪思想、指導實踐、增強認同、根深蒂固。三是要講“信”。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具有非完全知識性,主要通過體驗而不僅是通過知識識記完成教育;道德體驗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具有非傳遞性和體驗性。講“信”要求教師要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因為講臺上的教師怎樣,學生就怎樣;學生怎樣,國家就怎樣。
第二,實踐教學強化初心與使命—注重觀感、建言、獻策。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由一個又一個“紅色地標”串聯(lián)起來的。實踐教學應堅持搭建紅色基地尋訪平臺,系統(tǒng)設計實踐育人體系。通過參觀革命舊址,收集紅色標語、形成訪談筆記;通過穿紅軍服、講紅軍故事、學紅軍精神的“跨界融合”,讓學生行程萬里,不忘來路;飲水思源,不忘初心;矚目遠方,做好自己。從紅色文化的學習者變?yōu)閭鞒姓?,切實把紅色精神轉化為生動實踐。
第三,校園文化潤化品德與修為—注重挖掘、搶救、升華。高校紅色文化要立心鑄魂形成大格局,構筑立體育人工程,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支撐;要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用好細節(jié)講人物,用好人物講故事,用好故事講文化。例如: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李俠烈士原型李白雕像,就佇立在北京郵電大學西土城校區(qū)?;谛畔ⅫS埔文化背景,學校學生自導自演舞臺劇《尋找李白》,及時挖掘、搶救紅色文化。劇中人物蘇宜梅的原型是曾在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工作過的教師蘇采青,1948年16歲的她在西柏坡接受了李白發(fā)給黨中央的絕密情報,就一直尋找突然離線犧牲的戰(zhàn)友。劇中將五個不同時代情境下“尋找李白”的故事串聯(lián)在一起,將紅色文化基因融入到校園文化的“現(xiàn)實土壤”,打磨出永不消逝的追思與永恒的信念。
第四,教學基地實化創(chuàng)新與求變—注重舞臺、品牌、感召。一是厚植浸潤搭舞臺。讓載體建設聚人氣,讓學生在教學基地篤信、力行、帶動、輻射傳播。做到精神與實體、文化與實物、建筑與環(huán)境、情感與情懷有機統(tǒng)一。二是品牌開發(fā)增活力。通過基地情景劇、微電影、拓展體驗、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等寓教于樂、寓教于觀、寓教于行,讓學生感動一陣子、銘記一輩子,為創(chuàng)新性傳承提供品牌。三是紅色滋養(yǎng)增感召。以持之以恒的基地育人實踐,將紅色富礦轉化為優(yōu)質育人資源,將紅色內能轉化為工作動能,將紅色滋養(yǎng)轉化為發(fā)展勢能,讓紅色文化育人貫穿于高校辦學治校體系,將論文寫在紅土地上。
第五,紅色社團宣化崇德與修身—注重引領、帶動、輻射。將組建和培育紅色社團作為教學實踐的好抓手,發(fā)揮良師益友的引領效應,讓學生站在民族復興的時代坐標上,力學篤行;在尋根紅色記憶中觸摸歷史,喚醒國家記憶;在感悟歷史中汲取力量,化抽象為具體;在具體生動中“內化于心,外化為行”,為紅色基因傳承打造可帶動、可輻射的樣板。
第六,學術研究深化信仰與信念—注重智庫、轉化、反哺。融入學術研究,建設紅色研究智庫,增強支撐力,打造思想高地。整合校內外專家,將研究成果源源不斷轉化,形成紅色文化育人的智力支撐;依托研究基地、學術刊物等,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以及紅色文化研究;通過學術交流、田野考察等途徑提供養(yǎng)料,以研促學,反哺實踐,反哺社會。
第七,新媒體運用普化自勵與自省—注重認清、認知、認同。建構紅色文化現(xiàn)代話語表達方式和傳播形式,拓寬網站、微信公眾號、客戶端等新媒體運用,讓學生認知優(yōu)化、信息固化、行為活化;探討“VR+紅色教育”教學,讓一場“說走就走”的紅色之旅贏得火熱打卡,讓學生根植歷史、關切現(xiàn)實、放眼未來;運用VR、AR、MR等可視化、形象化、生動化技術,通過實景建模逼真還原場景,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加深對歷史知識的了解,感悟浩然正氣,讓“紅色引擎”釋放澎湃動力。
第八,五育并舉固化精神與精髓—注重明理、崇德、力行。讓德智體美勞課程都浸染紅色基因,讓鮮活的歷史震撼學生心靈,讓紅色精神內化為紅色傳人的自覺追求、外顯為自覺行動,切實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在五育并舉下,讓扎根老區(qū)、服務基層、到艱苦地方去成為畢業(yè)生的一種時尚,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手機APP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VSZ04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周曄,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嚴書倜,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lián)合國際學院)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