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瑞華
(臨沂市蘭陵縣人民醫(yī)院醫(yī)療保險管理科,山東臨沂 277700)
病毒性腦炎主要是由顱腦感染病毒引發(fā)炎癥所致,患兒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頭痛、意識改變等,病情進展迅速,若不及時治療,易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甚至造成死亡[1]。 目前,病毒性腦炎尚無特效藥物治療,臨床多以加強監(jiān)測為原則,給予患兒對癥治療。 部分患兒經治療后病情好轉,但重癥患兒受病情進展影響,多伴有腦組織受損,治療后仍會存在肢體、語言等功能障礙,對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2]。 因此,除積極進行藥物治療外,還需給予患兒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僅由護理人員根據既往經驗實施基礎護理,缺乏肢體、語言等方面的針對性干預,不利于功能改善[3]。 基于此,該研究選取該院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84 例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分析康復護理對其康復進程及功能恢復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4 例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兒童重癥病毒性腦炎臨床診治分析》[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伴有意識改變、發(fā)熱等癥狀;發(fā)病急;肢體功能異常。排除標準:溝通、交流障礙;肝腎功能障礙;凝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障礙。 該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所有患兒分為對照組42 例和觀察組 42 例。 對照組中男 22 例,女 20 例;年齡 2~12 歲,平均年齡(7.11±2.46)歲;患病時間 1~5 d,平均患病時間(3.05±0.32)d;腦炎類型:假腫瘤型 8例,彌漫型15 例,腦干腦炎19 例。觀察組中男23 例,女 19 例;年齡 2~12 歲,平均年齡(7.14±2.37)歲;患病時間 1~5 d,平均患病時間(3.07±0.38)d;腦炎類型:假腫瘤型9 例,彌漫型15 例,腦干腦炎18 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給予吸氧、抗病毒、降顱內壓、營養(yǎng)神經、降溫等對癥治療,確保患兒呼吸順暢。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 根據患兒病情給予其對癥處理,護理人員遵醫(yī)囑用藥,并監(jiān)督其服藥,做好基礎護理。密切監(jiān)測患兒的血壓、脈搏、體溫變化,叮囑家屬照顧好患兒的生活起居,并保證其口腔衛(wèi)生。 共護理6 個月。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康復護理,具體如下。(1)基礎康復護理。 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兒的各項生命體征,幫助其定時翻身,頻率為1 次/2 h,翻身后仔細觀察患兒皮膚狀況, 用清水幫助其擦洗身體,1 次/d,勤換尿布。 (2)心理康復護理。 重癥病毒性腦炎病程較長,患兒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失語等癥狀,身心負擔較重,故需積極進行護理干預。 護理人員需與患兒進行密切溝通、交流,針對性評估其心理狀況,向患兒普及病毒性腦炎的相關知識,告知焦躁、緊張等不良情緒對疾病影響,為其講解康復護理的基本內容及對病情改善的益處, 使患兒能夠積極配合康復護理。 若患兒處于昏迷狀態(tài),護理人員可通過呼喚其姓名等方式進行積極溝通,引導家屬配合呼喚,或播放刺激音樂以刺激其神經系統(tǒng),促進清醒。(3)肢體康復護理。①關節(jié)痙攣預防:護理人員需為患兒提供安靜、舒適的訓練環(huán)境,用支架架空被子,防止加壓于足部,可用自制垂足板預防垂足部。 ②肢體及各關節(jié)活動:護理人員在協(xié)助患兒進行肢體及關節(jié)被動運動過程中,可多做與痙攣傾向相反的運動,上肢自肩關節(jié)開始,按順序進行肘、腕及指關節(jié)運動,下肢自髖關節(jié)開始,按順序進行膝、踝關節(jié)運動。期間需嚴格調整患兒體位,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預防深靜脈血栓。上下肢運動反復交替進行,逐漸增加訓練幅度,由肌腱緩緩牽伸痙攣肌肉及關節(jié)周圍組織, 牽拉時需注意控制力度,防止加重肢體損傷,2 次/d,15~20 min/次。 ③痙攣期康復訓練:護理人員引導患兒雙手緊握柱形訓練物進行上肢屈伸運動,以強化上肢臂力,訓練后放松,并以輕柔力度按摩上肢,防止肌張力增加過度,2~3 次/d,5~10 min/次。 ④四肢穴位按摩: 護理人員對患兒風池、百會、三關及腎經、脾經穴位進行按摩,以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3 次/d,5~10 min/次。 (4)語言康復護理。護理人員引導患兒發(fā)出拼音“a、o、e”及數(shù)字“1、2、3”等讀音,鼓勵其參加集體游戲、合唱等,以提高患兒口唇、聲帶的運動能力,2~3 次/d,5~10 min/次。 (5)音樂康復護理。 護理人員向患兒家屬了解其患病前的喜好,選擇適宜音樂,播放音樂前需做好基礎護理工作,保證環(huán)境安靜、無干擾,1~2 次/d,30 min/次。 (6)智力康復護理。評估患兒的理解、接受能力,針對性制定智力康復訓練計劃,配合學習指導、日常生活等。共護理6 個月。
(1)肢體功能恢復情況:護理前、護理后,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A)[5]對患兒的肢體功能進行評估,包括上肢及下肢功能兩個維度,上肢功能共33 個項目,評分范圍為0~66 分;下肢功能共17 個項目,評分范圍0~34 分,評分越高則患兒肢體功能越好。(2)臨床癥狀恢復時間:比較兩組患兒的顱腦神經障礙、肢體障礙恢復時間。(3)生存狀態(tài):護理前、護理后,采用兒童生存質量測定量表(PedsQL4.0)[6]對患兒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量表共23 個條目,分為生理功能(8 個條目)、情感功能(5 個條目)、社會功能(5個條目)、角色功能(5 個條目)4 個維度,各條目均采用 5 級評分法 (0~4 分), 計分時相應轉化為 0~100分,評分越高則患兒生存質量越好。 (4)并發(fā)癥: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兒護理期間行為異常、智力低下、肢體障礙及語言障礙等的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 性別、腦炎類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 χ2檢驗;年齡、病程、FMA 評分等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的上、下肢FM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護理后, 觀察組的上、 下肢FMA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兒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分]
組別 上肢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下肢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10.57±2.12 10.46±1.98 0.246 0.807 25.42±2.63 37.85±2.45 22.412 0.000 5.61±0.37 5.52±0.28 1.257 0.212 15.74±2.62 23.58±2.94 12.902 0.000
觀察組的顱腦神經障礙及肢體障礙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恢復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恢復時間比較[(),d]
組別 顱腦神經障礙 肢體障礙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15.27±3.10 8.73±1.52 12.276 0.000 18.25±2.84 9.41±2.70 14.620 0.000
護理前,兩組的各項生存狀態(tà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生理、情感、社會及角色功能評分均較高,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兒生存狀態(tài)比較[(),分]
表3 兩組患兒生存狀態(tài)比較[(),分]
組別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 值P 值生理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20.17±4.25 21.43±4.60 1.304 0.196 32.50±5.43 40.16±5.72 6.294 0.000情感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社會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48.64±5.60 48.76±4.72 0.106 0.916 56.70±6.32 62.47±6.45 4.141 0.000 26.49±3.55 26.54±3.70 0.063 0.950 32.47±5.70 43.59±6.20 8.557 0.000角色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31.43±4.42 31.54±4.71 0.110 0.912 36.67±6.20 42.17±6.56 3.949 0.000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比較[n(%)]
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因腦組織受損, 易遺留肢體、智力等功能障礙,影響生活質量。既往臨床治療病毒性腦炎以藥物為主, 缺乏針對后遺癥的護理措施,隨著醫(yī)療理念的改變及醫(yī)療水平的提高,對該類患兒的康復護理愈發(fā)受到重視[8]。
常規(guī)護理中護士僅被動遵醫(yī)囑對患兒實施必要照護,以防止病情惡化,未考慮到患兒康復后是否能夠獨立生存,欠缺靈活性[9]。該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上肢、下肢FMA 評分均較高,顱腦神經障礙及肢體障礙恢復時間均較短,各項生存狀態(tài)評分均較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表明康復護理對提高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肢體功能的效果確切,利于加快康復進程,促進生活質量改善,減少并發(fā)癥。 趙娟等[10]的研究顯示,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采用康復護理能夠有效縮短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提高生存質量,且并發(fā)癥少,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康復護理強調在一般護理基礎上針對患兒功能障礙進行專門護理,利于促進身體機能恢復[11]。 患兒及家屬受疾病認知及病情影響,焦躁、緊張等情緒較重,影響護理效果,而康復護理強化心理干預,通過告知患兒及家屬負性情緒對病情改善的不利影響, 引導其主動參與和配合護理過程,利于增強患兒信任感,提高護理依從性[12]。 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需進行針對性的肢體康復護理。 采用支架架空被子,并自制垂足板,可有效預防關節(jié)痙攣;通過肢體及各關節(jié)反復交替進行被動活動, 能夠循序漸進地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利于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減少傷殘情況,改善生存狀態(tài)[13-14]。 患兒長時間處于臥位,血液易蓄積于下肢,循環(huán)不暢,護理人員對其四肢穴位進行按摩,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患兒免疫力。 病毒性腦炎患兒焦躁情緒較重,康復護理依從性差,被動性音樂護理能夠提高患兒身心健康水平,提高配合度。 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康復護理通過心理、語言及音樂護理等措施,能夠顯著緩解患兒不良心理,樹立康復自信;通過針對性的肢體康復護理,以科學的運動鍛煉計劃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在短期內鞏固提升康復效果,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能夠提高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的肢體功能,改善生活質量,減少并發(fā)癥,加快恢復進程,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