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新文科建設對于大學英語課程的相關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深度挖掘和剖析每個知識點中的思政點,將其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使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前進,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教書育人的效果。
【關鍵詞】新文科;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王妍,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與測試。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要構建以育人育才為核心的新文科建設發(fā)展新格局,作為高校大學英語教師,面對全校各個專業(yè)的公共英語課,應該樹立大學英語教學工作和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緊密結合的目標,將課程思政有意識地與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相互呼應、相互配合,進而形成良好的協(xié)同效應。
一、課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語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 課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語課程的必要性。作為高校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認識到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
(1) 從國家層面來看,首先新文科建設的根本任務為培育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時代新人。我國大學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必須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中國聲音的傳播者、中國理論的創(chuàng)新者以及中國未來的開創(chuàng)者。其次,新文科建設的時代使命是提升國家形象,具體來說就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塑造國家硬形象,這些都需要在人才培養(yǎng)上下足功夫。再次,守正創(chuàng)新是新文科建設的必由之路。沒有守正,不知來路;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出路。因此,我們必須立足于中國國情、扎根于中國大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鑄魂育人。
(2) 從學科層面來看,新文科建設要求進一步夯實基礎學科。而大學英語教育作為語言文學類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夯實,如何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如何不斷優(yōu)化課程,都需要我們不斷推陳出新,與國家教育發(fā)展和教學要求同步,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3) 從課程層面來看,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渠道主陣地。必須在課堂上強化價值引領,豐富形式載體,提升學術內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2. 課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語課程的可行性。作為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認識到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是可行的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大學英語教師可以以教材為依托,滲透融入思政教育;以媒介為依托,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社會為依托,探討社會熱點問題??梢哉f,大學英語改革已經步入一個新的時代和新的階段,而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打造大學英語金課,將思政內容貫通于大學英語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
二、課程思政的概念和高校英語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三全新人”的育人格局為基本目標,將各類課程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保持方向統(tǒng)一、步調一致,形成協(xié)同效應,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建設除了培養(yǎng)具有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因此,我們在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需要設定多層次、多模塊的課程。尤其是要加入課程思政的模塊和內容,不是機械地植入,而是探究大學英語課程和思政內容的深度融合。
三、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基本目標設定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基本目標可以分為幾個板塊:
1. 語言能力。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信息技術工具使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學生符合我國有關大學英語教育中相關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要求,具備必要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培養(yǎng)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良好學習習慣、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
2. 社會文化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理解內容較為熟悉或與本人所學專業(yè)相關的口頭或書面材料。在一些常見的社會文化場景下,能夠進行較為流利適切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且能對大家廣泛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以及常見的文化現象進行評述,流利且充分地表達觀點并進行分析,能夠在社會交往、學習生活中靈活運用和有效使用英語,從而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
3. 情感能力。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yǎng)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與大學英語固有的知識、技能傳授有機融合,充分實現高校英語課程和思政教育的全面滲透和有機融合,從而塑造全面發(fā)展、有德有識的學生。
四、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英語思政教學的設計實例
案例1: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三冊Unit 3 “Life stories”為例,“l(fā)ife stories”的Text A主要講述的是Audrey Hepburn的生平,包括她作為國際巨星的成名史以及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所作出的一些貢獻。例如在課程的warm-up activitity活動中,在簡要介紹Audrey Hepburn之后,針對她作為人道主義者這一角色,提出問題:1.Why do so many people join the ranks of helping others?(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加入幫助別人的行列?) 2.How to help poor people live a better life if you really want to help them?(如果你真心想幫助窮人過上更好地生活,該怎樣做呢?)這兩個問題屬于思政內容,既與課文相聯系,又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學生們結合自己作為志愿者參加幫扶孤寡老人的活動以及為美化社區(qū)環(huán)境打掃衛(wèi)生和防疫消毒等方面的行動來進行說明,從生活體驗和自己的實際行動出發(fā)來闡述對該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不僅升華了主題,更有利于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整個課堂教育教學全過程之中,將德育教育充分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落小、落細、落實上下功夫。在課文學習完成之后,接著提出拓展話題的相關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通過課堂展示來闡述自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如:1.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a person to succeed in the film domain? 2. In your mind, who, as a celebrity, can equal Audrey Hepburn's goodwill and dedication in China?這兩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對于目前一些影視明星的成名作出更深層次的思考,也可以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可以幫助學生深刻挖掘我國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并深刻領會他們的精神實質。例如有的學生就介紹、總結、高度概括并贊揚了中國女排的精神。進一步深刻挖掘和提煉思政素材,并能將這一精神的精髓融入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
案例2: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三冊Unit 4 “Let's go”為例,這篇課文主要介紹旅游的原因、目的和對旅游者的影響,針對課文的主題,在課文pre-reading activity階段,結合課文中華清池的相關聽力練習,適時地引入對于西安的歷史和人文景點的介紹,如要求學生用英語簡要介紹最具代表性的秦始皇兵馬俑(The Emperor Qin's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并深刻理解為什么西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同時能用英語向全世界介紹中國的歷史和名勝古跡以及隱藏在其背后的感人故事;另一個小組的則需要簡要介紹北京的故宮和長城,并深刻思考為什么北京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近五百年的歷史。除此之外,在課程進行過程中,結合課文內容,要求學生“Introduce one style of cooking in China(中國的某一代表菜系) briefly and some specialties(特色菜) in it”以及“Now one of your American friends wants to travel in China. What traditional culture 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引發(fā)學生尋找并介紹具有中國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飲食文化,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閃光點。這些都可以幫助大學生對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進行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培養(yǎng)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引導其熱愛祖國的大好山河,教育學生傳承中國文脈,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而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對黨和國家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支持。這正是我們對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期望所在。
結合以上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實例,在挖掘教材思政點的過程中,要發(fā)掘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與元素,如哲學中的認識論、方法論以及辯證的思維方式。此外,可以結合教師的個人經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教材中提到的反面素材和實例,要認真總結其錯誤和失敗的原因,對學生也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五、結語
總之,在思政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上,必須對教科書的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和加工,這就需要組成教師團隊來完成。在授課之前,就要對所有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和整理,從每一單元的知識點中挖掘思政元素,將知識模塊進行重組,在思政內涵上進行深度挖掘和解讀,從外延上進行拓展,將思政點連成思政面,與教材的知識點相互融合形成多模塊聚合體,從而實現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大學英語思政課程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錢曉.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3):45-46.
[2]安秀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11):12-13.
[3]沈軼.課程思政融入高?!洞髮W英語》課程有效途徑探究[J].教育文化,2019(4):121-122.
[4]王海威,王伯承.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7):32.
[5]朱毅,陳世潤.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思政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德育園地,2017(3):27.
[6]劉淑慧.“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7(2):16.
[7]王光彥.充分發(fā)揮高校各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國大學教學,2017(10):4-7.
[8]杜剛躍.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2019(4):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