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樂燕
摘 要:STEM教育包括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shù)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而STEM教育的由來就是這四門學科英文字母的縮寫。它是將不同的學科融合在一起的一種教學模式,也是對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一種大膽嘗試與探索,豐富了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內容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
關鍵詞:STEM教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變革
前言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小學開始注重對小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STEM教育是將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融合在一起,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并為小學生未來發(fā)展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現(xiàn)在的小學科學課堂對學生進行STEM教育,可以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與成長。本文對STEM教育促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變革進行了探索,以此來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一、STEM教育的理念
STEM教育包括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四個理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提出來的,它要求學生能將這四門學科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進行學習。我國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要求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因此,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是當前教學要達到的終極目標。學生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可以用科學理論來闡述自然現(xiàn)象;技術和工程的理念能夠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數(shù)學理念是以上三個學科的基礎。STEM理念應用在教學中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引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
二、STEM教育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意義
科學Science是STEM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小學階段的教師將STEM教育引入到科學教學中,能夠充分利用這個時期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更加有效的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知,幫助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更多的科學問題,激發(fā)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素養(yǎng)。
STEM教育中的四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學生不能深入的了解和體會邏輯思維性強、抽象性強的學科,而科學課程的學習就很好的彌補了小學生的這一弱點。科學課程在課堂中的實踐性能夠代替部分講解的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知識,以便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STEM教育中所提倡的技術和工程,是需要學生進行操作實踐而形成的。在小學其他的課程教學中,教師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很少要求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而在小學科學的課堂跟其他學科是不同的,教師在課堂上會提倡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這樣才符合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將STEM教育運用到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可以鍛煉小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STEM教育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1、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教師在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中要結合小學生愛玩兒和好奇心強等的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采取一些好玩的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快速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以此來促使STEM教育更加有效的應用到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
比如,教師可以將授課的課堂轉移到學校的操場上,讓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去參觀和感受,讓學生形成自己對周圍環(huán)境的看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進行一些記錄,并在參觀結束后將自己的觀察記錄展示出來,并介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就能讓學生對課程知識有進一步的理解。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這種直觀的教學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在情境學習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并養(yǎng)成自我探索的意識,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將STEM的教育理念真正運用到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
2、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教師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時要以學生為中心,這樣才能使STEM教育真正被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對于STEM教育而言,無論哪種學科都需要學生自行參與其中,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改變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授《點亮我們的小燈泡》這節(jié)內容的時候,可以準備幾個好看的帶小燈泡的玩具,讓學生在課堂上嘗試點亮燈泡,并讓學生觀察并記錄這些燈泡的結構以及燈泡點亮的規(guī)律,使學生在觀察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看法。之后在組織學生觀看多媒體視頻,并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看看是否與自己所記錄的信息一樣。這種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活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加強他們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以此來促進STEM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變革。
3、開展團隊合作的教學活動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方式還比較幼稚,在課堂上也很難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因此,讓他們獨自探究和分析科學內容不太容易。為了促使STEM教育落實到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發(fā)揮團隊合作的力量,展開教學活動。
例如,在學習《誰更容易吸水》的課程時,教師為學生準備幾種不同的實驗材料,將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并選出組長。每組學生選一種材料進行實驗,組長負責操作,組員負責觀察和記錄,在實驗完成之后,組長將自己組的實驗結果分享出來并進行探討,從而順利完成科學探究教學。通過分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可以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STEM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變革。
結束語
綜上所述,STEM教育對促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變革的意義是很重要的,這種變革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實踐能力的提升起著較為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課本的內容,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授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以及開展團隊合作的教學活動等方式來推行STEM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變革,從而提升整體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吳逢高,滕海川.STEM教育促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變革實踐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8(32):78-80.
[2]蔣紅. 基于STEM教育在小學科學課堂融合的探索與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34):79-81.
[3]孫浩. 基于STEM理念的農村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