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怡清
[摘 要]近20年,思辨能力相關研究在西方國家受到高度重視。如何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是每個思政課教師努力探索的問題?;趦和钜暯?,依據系統(tǒng)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和激勵性原則,采用課前充分準備、教學方法多元、思辨情境創(chuàng)設、課后拓展延伸等策略,可以為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從而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和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思辨能力;培養(yǎng)
思辨能力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關鍵能力,是一個人辯證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體現(xiàn),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著力點。為此,教師需要在堅持思辨能力培養(yǎng)原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課前、課堂及課后的學習,養(yǎng)成敢于思辨、慎于思辨、善于思辨和巧于思辨的習慣,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使課堂效果更好。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1.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引導兒童生活的建構離不開自主道德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就要引導學生提高主動思考、分析、辨別以及說服解釋的能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激活、啟發(fā)學生思考的交流園和活動園。比如,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班級建設人人有責》中的活動園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為一名班級成員,你會給出怎樣的建議呢?請說明理由?!痹谶@一環(huán)節(jié)中,可以通過讓學生自主思考、分析,給出具體可行的建議,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學習需要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學生自己看書,通過提問解答疑惑,提高自主學習意識,在日后學習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
2.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前預習是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強調的學習環(huán)節(jié),通過進行課前預習,學生可以清楚本節(jié)課要講的內容是什么,重點在哪里,在上課過程中會有明確的思路,不至于在上課時找不到學習的方向。課中通過情景交流、以案說法、辯論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未知的領域和課堂中未學習的知識,愿意自己在課下主動學習,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堂認真學習和課后主動探索的好習慣。
3.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小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與價值觀形成的初始階段,對現(xiàn)實生活與社會的認知能力較弱,思想情感和情緒容易出現(xiàn)波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關注學生的生活,在學生面臨生活場景時,可以借鑒教材,幫助其做出正確選擇。通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能正確面對生活中的誘惑,提高對事物的辨識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品格。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1.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在課前需要做足功課,對于課本上的知識要先深入了解,從本班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設計教學,讓教學更有針對性。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共同參與相關主題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調查、觀察、體驗等方式初步了解并開展資料的收集活動。比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8課《網絡新世界》一課時,教師借助課前讓學生進行的“互聯(lián)網生活小調查”,搜集整理學生真實的互聯(lián)網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認識到網絡是一個精彩的世界,里面有許多新事物,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接著,通過小品劇《網聊之后》和網絡安全隱患的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和積極思辨,使學生在交流中意識到互聯(lián)網世界有自己的規(guī)則,我們不僅要學會保護自己,不傷害他人,而且要遵守網絡文明公約,學會在網絡中安全、文明地生活。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提高課堂效率,充分的準備還可以讓學生以更好的狀態(tài)進入辨析思辨環(huán)節(jié)。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不能只用單一的教學模式,那樣只會讓學生感覺疲乏,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課堂教學的方式多元化,利用微課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把這些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說說我們的學?!窌r,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描述自己的學校,說一說“我喜歡的校園一角”,然后,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介紹學校,讓學生對校園有整體認知。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還可以采用戶外教學的模式,引導學生走進校史館,走近學校榮譽墻,走近學校宣傳欄,走進學校各館室,并引導學生回憶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以此激發(fā)學生熱愛自己的學校。一節(jié)課運用多種方式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地進行交流溝通,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3.創(chuàng)設有趣的思辨情境
在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對自己分析出來的內容進行交流,把死板的課堂變得有趣。思維本身就是有趣的,學生的奇思妙想都在思考中體現(xiàn)。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能體會到課堂的樂趣和知識中潛藏的趣味性。思辨能力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學生在學習時若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就會提高學習興趣。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時,要注意把趣味性體現(xiàn)出來,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繼續(xù)學習,愿意跟隨教師的引導去提高思辨能力。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課堂學習中,促進學生自由思考,撥動學生的心弦,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建構智慧課堂。
【案例】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法律作用大》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鄰居遭遇交通事故,改編情景劇表演《誰要負全部賠償責任》:
一女司機違反交通規(guī)則,與另一輛車發(fā)生碰撞,兩個司機為誰負賠償責任爭論不休。
教師追問:現(xiàn)在應該怎么辦?(生:找交警。)
教師解說:交警會公正處理這一問題。
學生繼續(xù)表演,交警(學生扮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法》判定:損失慘重的女司機須全責賠償。
引發(fā)學生思辨:車撞得更嚴重,卻還要負全部賠償責任,這是為什么?
學生通過思辨了解到在交通責任劃分上人們經常用情理去處理,而交警是用法理去處理。肇事女司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規(guī),所以要受到懲罰。法律如同一把尺子,能夠衡量人們行為的對錯。通過這種真實情境的模擬,通過心與心的交流,可以有效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活躍在課堂上,這種手段的合理利用可以讓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
4.做好課后的拓展延伸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中,由于課時安排相對固定,而小學生的思想道德與法治素質還處于培養(yǎng)的初始階段,教師“教書育人”的任務比較重,所以,教師單純依托教材和課堂教學時間所能實現(xiàn)的育人效果非常有限,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會受到很大限制。而課后活動、課后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課后將自己的感悟以多種形式表達出來,深化主題,促進知識理解與思辨能力的發(fā)展。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的課后拓展和延伸,通過趣味性、實踐性、互動性、探究性比較強的課外活動形式或者課外作業(yè),觸發(fā)學生對于現(xiàn)實生活和道德情感的思考與探索,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進而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不讓溺水悲劇發(fā)生》這一課時,教師講完課本知識后,可以鼓勵學生為一些較為危險的地方,如小河、水塘等設計安全警示標記或標志,用繪畫或手抄報的形式在家庭、學校、社區(qū)中宣傳安全游泳知識,使學校與家庭、社區(qū)形成合力,不讓溺水悲劇發(fā)生。學生在思考課后表達形式的過程中,既可以培養(yǎng)思維能力,又通過課外拓展豐富了學識,做到了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應用的有機統(tǒng)一。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對學生的后續(xù)學習能提供很多幫助。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要通過教師有效利用課堂,讓學生能在課前、課堂、課后進行積極地思考實踐,實現(xiàn)課堂學習與課下實踐的有機結合,兩者相輔相成,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瑞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有效性[J].中國農村教育,2019,(08).
[2]王有譜.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J].中華少年,2019,(14).
[3]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06).
[4]李芬.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新課程(小學),2016,(01).
[5]李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36).
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學名師工作室第二批專項課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思辨力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ZS191020)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