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它是一種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的實質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教育教學任務的目的。在組織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科學合理分組,適時開展好小組合作學習。
[關鍵詞]小組合作;合理分組;內(nèi)容選擇;評價激勵
小學《道德與法治》內(nèi)容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fā)點,設計了大量生活實踐問題。這種教材內(nèi)容的設計非常適合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來開展。為了讓小組合作學習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助力學生自我成長,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做好三個準備工作:
一、合理分組,建立長期有序的小組合作學習機制
一提到小組合作學習,很多教師會認為就是小組討論。于是課堂上會出現(xiàn)“假熱鬧”的現(xiàn)象,主要是小組成員分配不合理,組內(nèi)人員分工不明確造成的。要想讓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長期的、任務分工明確的學習合作小組。
教師可以根據(jù)班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差異進行分組,對不同性格、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進行優(yōu)化組合,還要考慮到男女生的搭配。這樣分組有利于學生間的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從而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小組中各成員職責明確,設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各一名。小組長應選具有較強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密切配合,發(fā)揮團隊精神,有效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二、精心備課,有選擇地使用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有選擇地使用小組合作學習。一般來說,合作學習的內(nèi)容要有一定難度,有探究和討論價值,還要有一定的開放性,較簡單的學習內(nèi)容,只需要個人獨立學習或開展全班教學。如一年級的《這樣做對嗎》一課,教材中出示的生活現(xiàn)象學生不用討論就知道對錯,就沒有必要將此環(huán)節(jié)設計成小組合作學習形式。
教師要精心安排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把合作落到實處。如在學生意見不統(tǒng)一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問題的答案不唯一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生思維受阻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從而達到啟迪思維、開闊思路、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目的。但一節(jié)課中不宜安排過多的小組合作學習次數(shù)和時間,防止隨意性和形式化。什么情況下適宜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備課時可以從兩方面考量。
(一)看教學任務
如果教學任務中有一人不易完成,需要同伴幫助的,或教學任務會讓學生產(chǎn)生理解認知上的困惑的,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如二年級《這些是大家的》一課中,有一張“學校公物調查表”需要學生課前完成,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無法獨自完成這項任務,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集體行動,來完成課前學習任務。
(二)看教學目標
如果教學目標需要多人參與,相互協(xié)助才可以完成,或者跨學科的、綜合性很強的任務,需要大家從多個角度、不同層面進行分析,就可以使用小組合作學習。如四年級《我們的班規(guī)我們定》的學習中,教學目標之一是“通過小組探究,討論合作,能制定出解決班級不足的措施”??稍O計教學過程如下:1.出示學習單“我給班級開處方”。2.出示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3.小組合作,引導學生根據(jù)學習單,找出班級中不足的某一點,分析成因,可能帶來的影響、解決措施及負責人。學生結合學習任務,討論時自主發(fā)言,由組內(nèi)記分員統(tǒng)計出小組成員的建議,組長整理好,由發(fā)言人代表本組成員,發(fā)表給班級“治病”的“處方”。4.板書:群策群力獻計獻策。這些教學活動既營造課堂合作的氛圍,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目標。在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的內(nèi)容要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一步一步開展,做到教學內(nèi)容與學習方式協(xié)調統(tǒng)一,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
三、建立長期多元評價機制,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中,易出現(xiàn)兩種現(xiàn)象。現(xiàn)象一:評價沒有具體的分配標準。有的課堂設有回答問題給小組加分的一項,但分數(shù)的多少沒有標準,加多少看教師心情?;蛘弑惶釂柨偸菐酌麅?yōu)生,其他人沒有得分機會?,F(xiàn)象二:評價沒有長期性和多元性。很多教師評價一個小組合作學習是否突出,主要看這個小組一節(jié)課得分多少,與下節(jié)課或其他方面沒有建立聯(lián)系,不能形成對學生的長期激勵作用,更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評價促進發(fā)展”的功能。教師要制定針對小組集體的評價標準,達到以評促學的目的。
(一)評價內(nèi)容
1.課堂表現(xiàn)。課堂上積極主動舉手發(fā)言,答對者每次加1分,能提出有價值問題者加1分。但一周內(nèi)每人加分最高不超過4分,由專人統(tǒng)計登記。
2.作業(yè)完成情況。各科作業(yè)都由小組成員互相督促完成,遇到疑難問題相互探討解決。專人統(tǒng)計登記不交或遲交作業(yè)的同學,實行扣分制。
3.學習成績測評。每學期學校會組織兩次考試,即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每次考試之后,各小組長統(tǒng)計各個小組成員的總分,每進步一個名次,全組成員加1分。
4.補充。本組成員有參加校級以上競賽的,每人次加5分。獲得榮譽者每人次加10分。
評價面對各學科,分數(shù)長期累加,以學年為單位清零。
(二)評價方式
1.教師的評價。教師的評價要有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既重視個人評價與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又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協(xié)作情況,對表現(xiàn)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
2.學生互評與自評。評價的內(nèi)容有:(1)聽到教師開始的口令后再動手、動口,小組交流時要小聲、有序,完成后用坐姿告訴教師。(2)課上能認真聽教師講課、聽同學發(fā)言。(3)積極舉手回答問題。(4)發(fā)言時聲音響亮、清晰。(5)能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活動,能與他人合作。(6)善于思考,并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7)善于傾聽,會指出同學錯誤的解答。(8)作業(yè)干凈整齊,獨立完成。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及時請教教師或者同學。
3.家長評價。家長評價主要是學生在家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如放學后是否第一時間完成作業(yè),有不會的題目是怎樣解決的,教師留的讀、背作業(yè)是否認真完成,作業(yè)書寫是否認真、整潔,個人衛(wèi)生、生活禮貌是否做好等。其評價結果可每月1次或2次,由小組長將所得分數(shù)累計到學生的評價手冊內(nèi)。
(三)評價要求
1.評價要及時。小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是相當關注的,在學生討論過程中、發(fā)言過后,教師及時、積極的評價會給學生小組和個人以動力,無論是肯定或是否定的評價,都表明教師在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對于學生來講也是一種心理需要。
2.評價要客觀。雖然新課程標準下的評價觀注重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給出積極評價,但如果教師在評價時一味去“夸獎”學生,學生可能會覺得教師太“假”,從而對教師失去信任;也不能因為教師個人的“喜惡”對學生有失公正公平的評價,使小組合作效果打折扣。
3.評價要有“彈性”。人是千差萬別的,每個人接受知識、獲取知識的方式與快慢都存在差異,教師如果用“一把尺子”來衡量每個學生是不合理、不科學的。因此,小組評價中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標準,不能“一刀切”。教師要為學生定一個“水平線”,只要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超越這條線,哪怕是隱性的,也要給予表揚和激勵,讓他們充分體驗進步的樂趣。這種彈性評價更有針對性,激勵學生再接再厲。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學策略。在促進學生間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和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不斷學習探究,正確理解和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助力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李炳亭.高效課堂教育實踐:我們的教育學[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2.
[2]張麗冰.合作學習評價的機制及其實施[J].教學與管理,2007,(06).
[3]張愛芬,王建平.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研究,2012,(12).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