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 要:“生活即教育”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也是陶行知的教育方針,又是教育內容。他指出“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痹谔招兄磥斫逃蜕钍峭贿^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梢?,幼兒一日生活的合理安排、組織與指導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幼兒的健康發(fā)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幼兒教育
從定義上說,“生活即教育”,就是用生活來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來說:生活決定教育。其實生活就是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教育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陶行知先生強調教育內容應貼近幼兒生活,的確,我們一天工作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對幼兒的發(fā)展產生作用,就拿“喝水”這個環(huán)節(jié)來說,我們可能會提醒幼兒喝水前要洗手(學習講衛(wèi)生),到保溫桶前接水時要排隊,排隊時不推不擠(形成規(guī)則意識),杯子里的水要適量(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接水時注意不要把水灑在外面(練習手眼協(xié)調),如果水灑在桌子上了要拿抹布擦干凈(學習生活自理)……只要我們能明確這些活動細節(jié)所具有的教育價值并能有意識地加以利用,自然就可以把教育滲透到一日生活中去了。我國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該為孩子提供健康、豐富多彩的生活環(huán)境,使得孩子們全面發(fā)展,在快樂的生活中得到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驗,強調各領域的教育與幼兒生活的聯(lián)系,強調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教育內容,強調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一、從幼兒的生活中選擇適宜的教育內容
幼兒園日常教育應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讓幼兒從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生活教育是在生活中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課程完全來源于生活,它從生活而來,從生活中開展,也從生活中結束,生活既是教育的內容,又是教育的途徑。我們不能只把集體活動看作幼兒的學習活動,而應該把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賦子教育意義,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所以只要與幼兒生活有關,是幼兒需要的、感興趣的,急于想知道或解決的,有助于拓展幼兒經驗和視野的內容我們都盡量及時地納入到課程中來。實踐證明,越是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幼兒就越喜歡,積極性會越高。
比如:活動“快樂的山楂之旅”就是直接從孩子們的生活中采集到的。有一天散步的時候,一位小朋友很興奮的喊了起來:“你們看,這里有好多紅果果呀”。聽他這么一說,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圍了過來。有的說:“這是什么?可以吃嗎?”有的說:“是不是小番茄呀?”另一個孩子馬上說:“不對,不對,媽媽帶我去采過蕃茄,不是這樣的。”從他們的對話中我發(fā)現,原來長在樹上的山楂孩子們似乎都不認識,因為他們吃過的山楂是已經做成了“冰糖葫蘆”的山楂。孩子們對樹上的紅果果充滿了喜愛和好奇。于是我順勢和孩子們一起開展了有關山楂的課程活動。我們從意外的發(fā)現山楂、采摘山楂、品嘗山楂,再讓他們做冰糖葫蘆,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小朋友的積極性超乎我們的想象,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只要我們走進孩子的生活,從現實生活中選擇材料,教育內容就會非常豐富和廣泛。
再比如:在“好吃的食物”的主題活動中,為了讓幼兒了解土豆從哪里來,我們放棄了以往圖片和多媒體教具,而是讓幼兒親自去實踐,我們帶領幼兒到種植地,讓他們找找土豆在哪里,當他們得知土豆是長在泥土底下時,都紛紛表示想要看一看。于是我們就開展了挖土豆的活動,孩子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和感觀,發(fā)現了土豆的秘密,相比我們讓他們觀看圖片效果肯定要好得多。又如小班《大馬路》的主題中,在戶外活動時,幼兒自發(fā)玩起了大馬路的游戲,于是我們會為幼兒創(chuàng)設紅綠燈、停車場、加油站,教師提醒幼兒,車子行駛時要注意看信號燈;要有序的停到停車場;去加油站加油時注意遵守加油站的規(guī)則等等。不僅在游戲中鍛煉了幼兒,更是把交通安全的概念融入到游戲中。把社會秩序感轉化為秩序行為需要充足的時間,我們通過主題活動,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融入社會秩序,讓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為幼兒以后的生活打下鋪墊。
二、抓住教育的契機,有效的組織幼兒進行活動
生活是一種實踐、一種參與,也是一種體驗。課程可以追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凡是幼兒需要的、感興趣的,尤其是隨時隨地在其生活、學習過程中產生和發(fā)現的,又是他們急于想知道或解決的問題,應被及時地納入到課程和活動中來。
春天,萬物蘇醒,各種各樣的樹開始發(fā)芽了,長出了嫩綠的小芽苞,花兒在靜悄悄地開放。這些小小的秘密當然逃不過小朋友仔細觀察的“火眼金睛”;你看,他們正在悄悄的討論著:“草坪上的這些小草綠綠的,長得真好看;桃樹也開花了,以后會結出很多很多的桃子來……我及時抓住了幼兒的這一興趣點,組織幼兒開展了音樂活動《春天在哪里》。孩子們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圍坐成半圓形,展開了討論:春姑娘悄悄的來了,她要和我們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戲,你知道她躲在哪里嗎?小朋友一聽到我這么一說,馬上就來了興致,于是我在小朋友回答的基礎上馬上就引出了歌曲,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創(chuàng)編環(huán)節(jié)。最后作為延伸活動,我請小朋友用各種形式表現我眼中的春天,小朋友學習的積極性甭提有多高了。
又比如:以主題“嗨,豌豆”為例,小朋友在剝豌豆莢的時候,會情不自禁的數數里面豌豆的數量,還會和旁邊的小朋友的作比較,誰的多,誰的少,于是就生成了數學活動《剝豌豆》。在剝豌豆的時候,小朋友發(fā)現了和豌豆不一樣的豆豆(原來有個別小朋友在摘豌豆的時候誤把蠶豆也摘了進去),看到和豌豆不一樣的豆豆,他們的探索求知欲立馬呈現,“咦,為什么這顆豆豆摸上去有點硬硬的”;不知道它里面有沒有豆寶寶?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于是就生成了科學活動《蠶豆和豌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只有話題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才可以有效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熱情,提高幼兒的注意力,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課程活動中。當活動的主題真正是幼兒所喜歡、感興趣的時候,幼兒就會調動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發(fā)現、去嘗試,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三、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隨機進行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币蝗栈顒咏哉n程就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課程,在園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我們都應有教育的目的。新《綱要》強調,幼兒園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去進行,“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進行。在幼兒的生活中,蘊含了許許多多具有教育價值的生活素材,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仔細觀察生活中的每個教育點,生活既是教育的內容,又是教育的途徑。課程可以追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隨時隨地地在其生活、學習過程中產生和發(fā)現。
比如:駿翼小朋友一個人在收拾玩具,旁邊的書灝想要幫助他一起收拾,但駿翼并不想要接受書灝的幫助,而書灝硬是幫駿翼收拾,結果駿翼大聲哭了起來。類似情景在小班可能經常發(fā)生,在以前還沒有完全跳出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的我們可能認為算不上是什么大事,往往對雙方批評一通就算了?,F在想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豁然開朗,立即抓住時機組織全班幼兒討論“怎樣向他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愿”“是不是應該學著尊重同伴的意愿”“怎樣對待別人主動的幫助”等問題。這種討論表面上看并不是上課,但它可能更勝過我們精心設計的一次社會性教育活動,因為這樣真是的情境不是教師能設計出來的,但它正是幼兒此時急需解決的問題。應該說,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可能成為課程,它更需要教師及時發(fā)現及時反思。
“生活”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也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途徑。幼兒園教育要關注幼兒,關注生活,從現實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把各種教育內容與幼兒現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為幼兒創(chuàng)設更開放的學習空間與內容,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要使生活真正起到促進幼兒發(fā)展的價值,不是讓幼兒靜坐以待,而是引導幼兒投入到本來就屬于自己的生活中去,讓孩子成為生活的主人,真正做到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發(fā)展。
我相信,只要認真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定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更多啟發(fā)。
參考文獻
[1]徐明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