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
◆摘? 要:富布萊特項目是某國政府撥款的國際文化教育交流旗艦項目,旨在增進該國人民和其他國家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是該國歷史上最為成功、影響力最為深遠的國際文化交流項目,在該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富布萊特項目的介紹,挖掘其創(chuàng)立的背景及宗旨,闡述其運營及管理模式,進而探索中美富布萊特項目的成就及啟示,旨在為我國深化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富布萊特項目;富布萊特;高等教育;國際化
21世紀以來,人類聯系日益緊密,全球競爭也日益激烈。在比拼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等硬實力的同時,各國政府越來越意識到思想、文化、教育等軟實力的重要性,因而花大力氣提升軟實力、實施文化外交戰(zhàn)略,以促進本國利益最大化。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加速,并成為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一部分。一直以來,將高等教育作為軟實力重要組成部分的某國都非常重視高等教育國際化,并將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實施文化外交的有效途徑。從世界范圍來看,某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最為成熟和發(fā)達,也取得了無與倫比的巨大成就(高鵬,2015)。本文選取該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進程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富布萊特項目為研究對象,旨在展現富布萊特項目的基本面貌,為我國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參考。
一、富布萊特項目簡介
富布萊特項目創(chuàng)立于二戰(zhàn)結束后的第二年,即1946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作為該國政府撥款的國際文化教育交流旗艦項目,富布萊特項目旨在增進該國人民和其他國家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是該國歷史上最為成功、影響力最為深遠的國際文化交流項目。該項目也是目前世界上涵蓋范圍最廣、持續(xù)時間最長的國際文化教育交流項目(郭薇,2019)。根據該國國務院教育與文化事務局統計數據,截至目前,富布萊特項目涵蓋了1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70多年來全世界共有39萬余人參與富布萊特項目并受到資助。受資助者在政府、科學、藝術、商業(yè)、慈善、教育和體育等領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在這些優(yōu)秀的受資助者中,37名成員曾擔任國家或政府首腦,60名成員獲得諾貝爾獎,72成員是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員,86名成員獲得普利策獎。
二、富布萊特項目創(chuàng)立的背景及宗旨
富布萊特項目是以其倡導者詹姆斯·威廉·富布萊特的名字命名的。富布萊特是該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參議員,曾擔任該國參議員外交委員會主席職務十五年之久,在該國二戰(zhàn)后的外交事務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富布萊特項目的倡議與富布萊特本人的教育經歷和外交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1905年,富布萊特出生于該國阿肯色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鎮(zhèn)并在那里長大。年輕時考上阿肯色州立大學后,年僅20歲的他于1925年憑借驕人的學業(yè)成績和出色的體育表現獲得了羅茲獎學金的資助,并進入牛津大學先后攻讀學士和碩士學位。之后富布萊特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并于1936年回到母校阿肯色州大學先后擔任教授和校長。1942年,富布萊特成功當選為眾議員,從此開始參與該國外交事務,并在該國外交理念的形成和政策的制定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羅茲獎學金的獲得以及在牛津大學的求學經歷使得富布萊特意識到了解和學習各國的文化和歷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受益者,富布萊特深知教育在促進民族之間相互理解和團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正是這種特殊的教育背景,極大促使他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極力推動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并提出創(chuàng)立富布萊特項目的倡議。1945年,該國在如何處置世界各地的戰(zhàn)爭余留物資及賠款的問題上有困惑,富布萊特提出將它們用于資助教育交流項目。這個提議很快在國會上通過,并于1946年由該國總統簽署成法案,這就是著名的《富布萊特法案》。
《富布萊特法案》的通過標志著富布萊特項目的正式確立。富布萊特項目規(guī)定設立基金資助該國教授或學生進行國外講學或研究,同時設立基金資助外國學者或學生來該國進行研究或學習。富布萊特項目旨在通過教育和文化交流來加強各國之間的聯系,增進該國和世界各國的理解與共識。該國總統明確宣稱,該國負有領導世界的責任,要領導世界就必須讓該國了解世界,也必須讓世界了解該國,要實現讓該國了解世界和讓世界了解該國這一雙重目標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加強該國和其它國家的文化和教育交流(胡禮忠,2000)。
三、富布萊特項目的運營及管理模式
富布萊特項目70多年的成功運行,得益于其系統且高效的管理模式,得益于國務院、教育部等聯邦政府層面的配套支持,更得益于外部項目合作國、國際教育協會為代表的非營利組織等各方的大力協助(林迎娟,2018)。從管理模式來看,富布萊特項目運營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多元且靈活。富布萊特的運行由四個官方機構和組織負責,它們分別是:J·威廉·富布萊特海外學術委員會、教育文化事務局、雙邊委員會以及該國教育部。威廉·富布萊特海外學術委員會由來自學術界和文化界的十二位知名人士組成,由該國總統提名,負責項目具體政策的制定。但事實上,該委員會沒有實權,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管理機構。最主要的行政管理機構是教育文化事務局,負責管理該項目的財政資金,每年向國會提交財務預算報告及資金分配。雙邊委員會的成員由數量相等的該國和合作國共同組成,主要負責教育交流的實施,具體工作包括提名富布萊特獎學金獲得者,接待來自該國的富布萊特學者,為去該國學習和交流的富布萊特學者提供服務等。該國教育部主要負責富布萊特—海斯項目,該項目針對的是與該國沒有直接教育交流的國家,以促進現代外國語言在該國的發(fā)展。
除了官方機構和組織負責富布萊特項目的運行外,非政府機構和非營利組織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非政府機構主要包括國際教育協會和國際學者交流委員會。國際教育協會主要負責學生項目,遴選并確定赴國外大學留學的人員名單,同時為來該國留學的學生提供日常幫助和管理,保證了富布萊特項目公平而高效地運行。該協會的重要性是政府機構無法取代的,其紛繁復雜的工作內容也是政府機構無法勝任的。國際學者交流委員會是國際教育協會的分支機構,幫助它運行,主要負責篩選到該國講學或研究的外國學者并監(jiān)管他們的日常生活。非營利組織包括拉美學術與職業(yè)項目、該國農業(yè)部研究生院國際協會以及富布萊特之友協會,它們就富布萊特項目的具體運行各負其責。
四、中美富布萊特項目的成就及啟示
中國是最早和該國進行富布萊特項目交流的國家。雖然由于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變化等原因,中美富布萊特項目曾一度中斷,但在世界范圍內中美富布萊特項目已成為富布萊特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美富布萊特項目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47-1950年)、第二階段(1979—至今)。
第一階段是起步階段。中國于1947年11月和該國簽訂富布萊特項目合作協議,1948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來華的該國富布萊特學者名叫德克·博德(Derk Bodde),他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他于1948年至1949年在燕京大學研修,在此期間繼續(xù)翻譯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撰寫的《中國哲學史》,在該國的中國學研究領域中引起強烈反響。除此以外,還有社會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自然科學家戈登·福瑞斯等富布萊特專家都在各自領域取得了較大成就。雖然此階段受到國內外環(huán)境和條件的限制,交流的人數很少,交流的科目也非常有限,但這些專家和學者在中國的研究經歷不僅使他們增進了專業(yè)知識,而且傳播了中國文化,幫助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國。期間,有24名計劃被派往該國參加富布萊特項目的中國人因為國內形勢變化沒有成行。后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中美關系發(fā)生巨變,該項目不得不中斷執(zhí)行。
第二階段是穩(wěn)定階段。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同年鄧小平同志訪美并與該國總統卡特簽訂兩國恢復實施富布萊特項目的協議,項目得以重新啟動,兩國于1980年互派富布萊特學者。協議規(guī)定,富布萊特項目的美方管理機構是該國駐華大使館和該國新聞署,中方管理機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1980-1984),1985年以后是國家教育委員會(1998年改名為教育部)。該國派到中國參與富布萊特項目的類別主要有:傳統該國學者項目、高級專家項目、傳統該國專家項目、該國學生項目。中國參與的富布萊特項目主要有:訪問學者項目、研究生項目、外國語言助教項目、高級專家項目、該國富布萊特客座教授項目。1980-1995年間中國赴該國的學者和學生人數為278人,該國來中國的教師和學生總數為267人。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實力顯著上升,教育和文化影響力也逐步增強,中美對外交流日益頻繁。2002年,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訪美,提出希望擴大富布萊特項目合作的建議,得到美方積極響應。中美雙方2003年簽署了《關于擴展富布萊特中國項目的方案》,規(guī)定以后由該國國務院和中國教育部共同出資、管理中美富布賴特項目。擴展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加中國派出人數,將更多公派學者安排到該國一流大學學習;二是擴大該國學者來華任教的學校范圍和專業(yè)領域;三是設立赴美講學項目;四是增加該國來中國進修的學生名額。該方案于2004-2005年度開始實施。自此,中美兩國互派的富布萊特項目學者和學生數量逐年增加,中方項目院校從之前的幾十所擴大到一百多所,主要學科領域也從之前的二十多個增加到三十多個。
五、結語
富布萊特項目從一開始就將其發(fā)展目標定位為“增進該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富布萊特項目在過去的70多年里已經對世界各國間的相互了解和融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促進世界各國的文化和交流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富布萊特項目實現了提升該國軟實力、擴大其國際影響力、向國外輸出意識形態(tài)等目的。雖然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公正現象,但它在推進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起到了無與倫比的作用。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近年來取得了不小成就,但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方面,特別是應該多向高等教育國際化開展較早、經驗較豐富的該國等國學習,了解他們的成果與經驗,從而不斷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穩(wěn)步前進。
參考文獻
[1]崔建立.富布萊特項目對我國國際文化教育交流的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187-191.
[2]林迎娟.富布賴特項目運行管理模式研究[J].知與行,2018(07):128-133.
[3]郭薇.文教并重,和而不同—富布賴特外語助教項目的啟發(fā)與借鑒[J].外語與翻譯,2019(02): 87-92.
[4]胡禮忠.富布萊特項目與中美教育交流[J].國際觀察,2000(05):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