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雯
◆摘? 要:語感培養(yǎng)關系到學生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多個方面,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之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做到在語言文字的揣摩上下功夫,更要引導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時刻注意語感的運用和優(yōu)化,將語感能力整合到日常語言運用行為和思考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悟語文、運用語文,促進核心素養(yǎng)進一步發(fā)展和關鍵能力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感培養(yǎng);策略分析
一、立足聲律誦讀,開展朗誦訓練培養(yǎng)語文語感
朗讀是小學語文必備的課堂內容,也是教師帶領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發(fā)音規(guī)律、明晰誦讀節(jié)奏、培養(yǎng)規(guī)律朗讀習慣的重點步驟。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顯示,聲律誦讀活動可以通過語調、語流、節(jié)奏的反復刺激,為誦讀者留下特殊的“聲音映像”,在接受外界信息時,這種內在映像可以自然從記憶中流出。故多讀、熟讀、讀后思考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語感,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加以重視,規(guī)律開展語文聲律誦讀課程,培養(yǎng)學生出聲閱讀習慣。
以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學為例,古詩詞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精髓所在,十分適合開展聲律誦讀訓練。
1.教師領讀:由教師帶領學生逐字逐詞進行詩句連接,保證學生正確掌握每個字的讀音并順暢讀出古詩。
2.生詞識讀:這首古詩中生詞較復雜,例如“瀲滟”“空蒙”等,教師可以在朗讀前著重帶領學生熟悉這些詞語,明晰讀音和重音,解釋詞語的含義。
3.聲律誦讀: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輕松悠揚的音樂和適配該古詩的自然風光視頻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再讓學生跟著視頻示范開展聲律誦讀,掌握語調的抑揚、節(jié)奏的快慢、語氣的轉換。
4.自由朗讀:在掌握基本聲律誦讀方法后,讓學生自由開展朗讀訓練,讓學生聽到自己和同學的聲音,形成語感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古詩的印象,增進情感理解。
5.成果展示:鼓勵學生上臺進行聲律誦讀,并對表現(xiàn)優(yōu)秀者提出表揚。
這樣的朗讀教學模式,可以結合詩詞內容的理解教學一并進行,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又能加深學生對詩詞內容的掌握,在示范中體悟情感與文字間的復雜聯(lián)系。當然,我們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助學習,小組內進行朗讀,注意朗讀的準確,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與輕重,突出朗讀中的情感表現(xiàn)等,不斷訓練,讓學生獲得語言的感受能力。
二、注重咬文嚼字,優(yōu)化閱讀理解培養(yǎng)語文語感
閱讀理解是小學語文中重要的教學和考試組成部分,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主動思考,重組語言材料,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要求學生能夠通過文字材料理會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信息,感知語義,體味感情,領會意境,能捕捉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而語文語感的培養(yǎng)可以讓這個過程更加快速和敏銳,值得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將二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這需要長期反復的訓練,一是因為中國文化和文字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所演化而來的表達方式含蓄內斂;二是由于人文學科的主觀性,導致了理解的多樣化,細微的差別可能造成語義傳達的巨大改變。
閱讀理解本質上就是一個“咬文嚼字”的過程,其建立的基礎是學生對語義和詞義的基本了解,可以通過查閱字典、詞典以及其他資料來進行積累,更深層次的情感分析就需要學生運用自身語言邏輯知識儲備、文化積累和生活經驗加以體悟,形成語言感知,催生語言文學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需要教師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滲透,加強語感的培養(yǎng)。
例如,在學習《燕子》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咬文嚼字,逐字逐句體會鄭振鐸先生所描繪的燕子在春光中飛掠的身影畫面:“斜著身子”體現(xiàn)身形靈快、“一轉眼掠過”形容飛行迅速、“唧唧叫著”表現(xiàn)其心情情況愉悅。如此,這一系列指導讓學生感受到燕子的勃勃生機,正所謂意則期多,字唯期少,是謂如此。當然,在對一些內容豐富的文字閱讀中可以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思考和想象,感受語言運用的魅力。
三、聯(lián)系日常生活,加強寫作實踐培養(yǎng)語文語感
語言寫作是語言信息的輸出過程,它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語言感知能力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越多,體會的越多,語感基礎就越發(fā)扎實和緊密,在寫作中就能更加順暢地把自己所思所想表達清楚。教師可以把寫作作為考查學生語感水平的重要反饋機制,開展別開生面的多樣化寫作和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積累,擴寬眼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語感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以寓言故事《坐井觀天》的學習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飾演青蛙和小鳥的角色,在課堂上將課文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表演的學生可以通過對臺詞的記憶和口語表達深化對其內涵的理解,而作為觀眾的學生也能從表演中感受到兩種對天空的觀點隨著所處場景變化而改變的情況,從而更加體會到文中的青蛙目光之短淺。在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感受為主題,寫一篇課堂隨筆或者小作文,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這則寓言故事中學到了什么。這樣進行寫作訓練,與口語表達訓練相結合,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感,讓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留心生活,打開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翅膀,鍛煉口語表達和語言組織能力,進一步提高語文關鍵素養(yǎng)。當然,小學生寫作能力是比較弱的,我們可以進行點的訓練,就其生活中的一個現(xiàn)象突出一點地去表現(xiàn),力求寫的真實、具體且有味。
四、結束語
綜上述,語感之于語文教學來說就是指迅速而直接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它代表學生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并體會吸收的綜合性能力,是評價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指標。小學階段學生處于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來提升學生文字理解能力、內化文字吸收能力、激發(fā)學習主觀能動性、催生語文學習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聽說讀寫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四個重要方面,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諸多環(huán)節(jié)重視學生的語感訓練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云霞.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J].語文天地,2019(27).
[2]周潔.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策略[J].學苑教育,2019(19).
[3]簡洪倫.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yǎng)[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