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基于人工智能、精準算法、數據驅動等新技術的智媒正在深度重構新聞生產傳播的全流程。以“智媒云3.0”版本的發(fā)布為代表的智媒完成更新迭代后,突出智媒實驗室、智慧內容與智媒新基建,完成從單一媒體形態(tài)到多維媒體形態(tài)的轉變。本文通過梳理以“智媒云3.0”為代表的智媒在當下的實踐應用,著重闡述科技聯合傳媒的整體矩陣架構和發(fā)展模式,在此基礎上對智媒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
【關鍵詞】智媒云? 實踐? 架構? 反思
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分發(fā)、用戶、終端等多個維度上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智能化成為各級媒體融合轉型發(fā)展的目標。2017年12月,新華社在成都發(fā)布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研發(fā)的“媒體大腦”,提供“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生產、分發(fā)和監(jiān)測等服務;1年后,新華社發(fā)布“媒體大腦MAGIC短視頻智能生產平臺”;2019年,《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宣布成立;2020年1月,封面?zhèn)髅桨l(fā)布“智媒云3.0”版本,以視頻傳播為主要手段,借助算法和數據的驅動,助力媒體融合與社會治理。技術已經成為媒體發(fā)展、競爭的核心所在,以“智媒云3.0”版本的發(fā)布為代表,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技術將在未來拓寬發(fā)展的新空間。
“智媒云3.0”已經擴展至融媒體建設、都市報融合轉型、黨報和廣電媒體深度重構之中。這種以智能技術為核心,通過數據驅動力打造的算法重構,為互聯網空間提供優(yōu)質、視覺化的視頻信息,為科技巨變中的媒體融合轉型注入了鮮活的動力。實際上,自2017年底,智能App“封巢”就已經貫穿策劃、采編、審核、發(fā)稿全流程,遇突發(fā)事件時,機器人新聞在8秒內成稿1300字,每月的供稿量超過數千篇,集語言和意圖識別技術為一體的人工智能技術,為智能化新聞生產積累了有效的經驗。至2019年,新一代的“智能+”產業(yè)生態(tài)鏈已經初具規(guī)模,從“AI+場景”到“5G+大數據”,新一代的智媒云產品逐漸成熟。
一、“智媒云3.0”在新聞傳播中的實踐應用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fā)的初期,面對突發(fā)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網絡中關于疫情的謠言甚囂塵上。各大媒體都開辟疫情信息專欄頻道,及時發(fā)布第一手權威信息,對網絡謠言進行駁斥和辟謠,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問題。面對復雜的抗疫形式,智媒云采用直播進行信息溝通,開設“國家戰(zhàn)役,武漢直播”專欄,先后直播火神山、雷神山施工現場等專題節(jié)目,將復雜的現場情況以視頻和直播的形式展現,充分運用航拍技術,全景展示宏大的抗疫工作現場,鼓舞全國人民抗疫的熱情。智媒云憑借自身強大的信息采集和數據抓取優(yōu)勢,推出一系列覆蓋武漢抗疫前線的智能新聞作品,運用20余款交互融媒體產品,增強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和專業(yè)性,引導廣大群眾增強信心、堅定信念,積極抗疫。
在2021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許多熱點問題的解讀、重大問題的回應都借助智媒個性化搜索、詼諧化傳播得以實現。在新聞信息的采集方面,機器人小封可以通過傳感器對相關新聞數據庫進行自動化的數據抓取,實現新聞內容自動化采集,經過準確的分析和算法的推演及時輸出數量可觀的新聞信息產品。在語音識別、意圖識別等技術的作用下,智媒新聞可以達到秒級的發(fā)布速度,真正實現碎片化指尖的呈現。“智媒云3.0”版本也以個性化算法推薦的新聞內容為主,聚焦兩會的重點內容,對政府工作報告亮點進行解讀,以期實現最佳的呈現。在新聞內容傳播方面,智媒采取真人播報為主,主打視頻素材推出視頻作品“我AI 中國 100 分”,結合手繪漫畫和智能語音等模式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報道。用詼諧幽默的敘述方式解讀重大政策的實施,以動畫視頻的呈現方式描繪國家未來發(fā)展藍圖,吸引了不同階段的受眾。
二、“科技”+“傳媒”的整體矩陣架構模式
(一)技術賦能搭建未來媒介實驗室
技術驅動的智媒開始逐步形成規(guī)模體系,搭建起智媒未來實驗室。重點由AI(人工智能技術)為主,輔助Blockchain(區(qū)塊鏈)、CloudComputing(云計算)、BigData(大數據)進行數據的搜集和保護,最后以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作為新聞內容的分發(fā)和流通渠道。人工智能技術對新聞時效性的增強是全方位的,智媒通過數據賦能與云端服務協同工作,讓機器人在未來成為新聞的主要生產者。以新華社的智媒大腦為例,其傳感器系統(tǒng)可以在新聞發(fā)生前進行熱點預測,在新聞發(fā)生和信息流通的同時進行同步采集,24小時無間斷工作。相比以往人力的新聞生產,大大提高生產的效率,數據新聞直觀化的敘述方式使信息傳播更加簡潔、完整。此外,當前智媒行業(yè)內,數據的共享和交換始終難以完美進行,基于區(qū)塊鏈技術的版權內容保護則是數字內容交易和版權維護的最新平臺,通過分布式賬本可以進行數據的追蹤和保護,也極大降低了數據在共享過程中的維護成本。
(二)智庫運營助力智慧內容場景化
智能化的內容運營包括智能化的內容生產、分發(fā)傳播以及場景呈現。智媒編輯部可以做到物盡其用,利用各類新聞素材進行智能化管理運營,而后在智媒演播室進行內容的展示。智媒演播室一方面是智媒創(chuàng)作視頻的演出、播放場地,另一方面也是智慧內容最后抵達的終點。為滿足當下網絡傳播全時段的要求,智媒內容采用多平臺運營,多版本適配,一體化運作模式。在5G傳播的時代,采用4k超高清視頻播放,包括視頻等內容管理全流程的智能化運營,不斷開放應用場景進行泛內容生態(tài)傳播。通過采集用戶信息和關聯信息獲取,加強傳播者對于受傳者對時空場景的理解,并根據用戶的社交關系、喜好偏向、服務使用等情況進行算法篩選,從多個維度描摹用戶信息。各個平臺都嘗試從自身角度出發(fā),繪畫完整的用戶畫像。
(三)智媒新基建開拓數字文創(chuàng)產業(yè)
當傳媒業(yè)逐步向“智能+算法+數據”的高度理性主義方向發(fā)展時,一個高度靈活、時效性強、充分延展的傳媒產業(yè)便逐步建構?;凇爸敲皆?.0”所開創(chuàng)的智媒體新基建,已經逐步與縣級和省級融媒體建設合作,打造“科技+文化”“傳媒+產業(yè)”的新業(yè)態(tài)。在媒體融合轉型升級的今天,智媒已經不再是信息的加工和堆砌,而是社會管理的利器和公共服務的重要部分。以“新聞+服務”的理念,進行可視化專版、政務活動承辦、政務直播、專題短視頻拍攝等各個領域拓展。以智能化政務服務聯動,打造城市移動政務服務平臺,積極將時政新聞與政務服務相結合,提升運營推廣和盈利的能力。以數字文博為例,智媒就可以建立數字化模型和場景式復原,提供便捷的移動化呈現和沉浸式體驗,賦能智慧化管理、策展、保護和交易全過程。2020年9月在第八屆中國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中,封面?zhèn)髅骄屠谩爸敲皆?.0”等技術,以“科技+傳媒+文化”的有機融合,搭建了首家國家級科博會云展館。
三、智媒生態(tài)體對重構新聞生產的反思
(一)算法黑箱的偏見和風險
任何傳播技術(媒介形態(tài))一旦產生,便具有了自身的客觀性和獨立性,傳播技術決定著特定時代新聞圖景的整體呈現方式和結構方式。①算法賦權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媒介接近權和使用權。算法技術的無意識性是一種強大卻不可知的信息運作手段,它生產并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②在算法逐步應用于新聞生產的控制和處理時,通常是處于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因此這種微妙且不透明的方式在嵌入新聞對象時,帶有強烈的技術無意識性。算法在新聞生產傳播的流程包括算法輸入、算法吞吐、算法輸出三個階段。利用數據抓取技術從私人或者公共媒體數據庫中獲取信息,作為算法新聞的基礎“原生材料”,在算法吞吐環(huán)節(jié),機器人按照預先設定的規(guī)則生成既定的語法和語句規(guī)則,進而實現半自動或者全自動的新聞語言生成。由于這一部分技術復雜且無法向用戶解釋,也被稱為算法“黑箱”。在新聞產品的輸出階段,基于LBS系統(tǒng)進行個人地理位置、時空環(huán)境和所在情景的全方面描摹,建立個人的數字檔案,以達到精準化和個性化的推送。隨著機器人模擬人腦思維學習的深入,加劇了“算法黑箱化”的過程。
(二)信息繭房的假象與囚禁
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說:“人們會逐漸愛上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雹邸靶畔⒗O房”(Information Cocoons)和“個人日報”伴隨著發(fā)達的互聯網信息技術而來,人們在海量的信息中隨意選擇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而對其他內容熟視無睹。根據自身需求所形成的“個人日報”如同蠶繭一般將自身圍堵在自己所熱愛的內容之中。海德格爾曾說:“大多數人并未意識到自己使用的是一種典型的追問方式,這種追問方式預先決定了什么東西能成為問題,什么能夠被視為合適的證據,以及什么將成為追問的可能結果?!雹墚斚碌乃惴ㄍ扑蛯嵭胁婚g斷的信息主動推送,滿足人在智能時代“懶”的要求,其信息量和精準度已經是選擇性接觸理解所不能比擬的。提出“信息繭房”概念的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桑斯坦認為,如果人們長期生存在與自身意見相近或者相似的信息環(huán)境中,人們就會逐步采納符合自身預期的觀點,形成“回音室”(Echo Chambers)效應,也就是說個人所認同的觀念和事物在正向的刺激中被放大,得到的始終是符合預期的觀點,從而導致人們稱為認知上的“井底之蛙”。長期處于過度的自身興趣信息空間中,將失去了解不同事物接觸的機會與能力。
(三)全景敞視的圍觀與監(jiān)視
技術為我們帶來了便利,也侵犯了我們的自由與隱私,當下我們正處在“圓形監(jiān)獄”的全景敞視之中。18世紀英國哲學家邊沁提出一種特殊的監(jiān)獄設計方式。在這種設計模式下,被關押者處于不同的牢房,而看守者在最高一層的圓形平頂房間內進行監(jiān)視,獄卒可以看見所有人,而犯人卻不能看見他,封閉式分割的管理讓犯人之間缺乏有效傳遞信息的渠道。這種控制模式下無論管理者是否盡職,犯人們都不得不內心預設他們的監(jiān)視,形成一種自覺懲罰和監(jiān)視自我的心理。??聫慕Y構主義出發(fā)而超越結構主義,從“話語”體系研究的角度出發(fā),考察文化制度中的組織權利分配,認為利用信息的不對等,使用道德制約與人的被孤立心理來實現社會治理效果顯著。由此,他認為當下已經處在一種全景敞視主義之下。在數字化生存的今天,工業(yè)化的數字資本主義以新的形式開始對社會大眾進行有效控制。相互連接的數據庫構成了巨大的全民信息網絡,可以對任何人的日常生活進行詳細的建構。一種超級的全景監(jiān)獄突破并撕裂了全景監(jiān)獄,將個體身份進行重構,在無形之中消解了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之間的界限,成為一種數字化生存時代全新的統(tǒng)治模式,這種媒介技術所獨有的權利,強化了社會對個體的監(jiān)控。
注釋:
①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②David Beer:Power through the algorithm? Participatory? web cultures and the technological unconscious. New Media & Society. Vol 11(6). 2009: 985-1002.
③阿道司·赫胥黎.美麗新世界[M].李黎,薛人望,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207.
④戴維·J.貢克爾,保羅·A.泰勒.海德格爾論媒介[M].吳江,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9:29.
作者簡介:揭其濤,北京工商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