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近年來,媒介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傳統(tǒng)新聞行業(yè)的深刻變革,一種多元化、去中心化、互動化和協(xié)同化的敘事方式正被建立起來,傳統(tǒng)的敘事模式亟待轉變和拓新。本文從敘事學的視角,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主流媒體在新聞敘事上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敘事學? 主流媒體? 新冠疫情
作為信息傳播的一種類型,新聞可以當做敘述事實來理解。由此可見,新聞應該是世界上最普遍,人們接觸得最多的一種敘事方式。在傳播過程中,不同的新聞敘事模式會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和社會效應。作為社會話語的主導者,主流媒體承擔著傳遞權威信息、引導社會輿論、凝聚社會力量的重要使命。疫情期間,以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為代表的主流媒體轉變敘事話語方式,有效突破了傳播環(huán)境變革帶來的困境,提升了自身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為媒體成功轉型積累了諸多經(jīng)驗。
一、隱憂與挑戰(zhàn):主流媒體的敘事困境
(一)媒介技術驅動下敘事環(huán)境的變革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移動網(wǎng)絡的快速普及,新的溝通系統(tǒng)以互聯(lián)網(wǎng)絡和社交媒體為基礎,打破了傳統(tǒng)主流媒體單向傳播的舊有格局,新聞行業(yè)正在經(jīng)歷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這一變革首先表現(xiàn)在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上?!?020全球新聞傳播新趨勢》指出,“參與”將是2020年全球新聞業(yè)發(fā)展的關鍵詞。借助于傳播技術,媒體機構與用戶在新聞生產過程中實現(xiàn)互動合作,無論是專業(yè)媒體、自媒體人還是用戶都能介入新聞報道的全流程生產和全鏈條再造的過程中。新聞敘事的主體不再是過去單一的、專業(yè)化的主流媒體,更加多元的、非專業(yè)化的敘事主體參與到了敘事環(huán)境中,媒介與社會之間的界限開始逐漸消解。其次,表現(xiàn)在傳播渠道的多樣化上。媒介技術的發(fā)展拓寬了大眾接受信息的渠道,媒體融合戰(zhàn)略更是實現(xiàn)了不同媒體間的優(yōu)勢互補,全社會形成了多層次、立體式的傳播矩陣,打破了紙媒時代單一的敘事方式。在此背景之下,過去“中彈即倒”的媒體受眾開始轉變?yōu)榭梢宰灾鬟x擇信息內容的新媒體用戶。一種多元化、去中心化、互動化和協(xié)同化的媒介敘事環(huán)境正被建立起來。
(二)傳統(tǒng)敘事模式面臨的挑戰(zhàn)
在媒介生態(tài)和敘事環(huán)境變革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敘事模式出現(xiàn)了難以適應的情況。首先表現(xiàn)在平臺或渠道之上,過去單一的紙質閱讀被碎片化、彌漫式的網(wǎng)絡閱讀所替代。曾經(jīng)以專、精見長的主流媒體敘事模式需要適應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對信息及時、豐富、多元的新要求,新聞產品在敘事風格上也需要關照用戶的閱讀習慣和審美特征。如何進行有效的信息呈現(xiàn),如何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成為主流媒體必須思考的問題。其次,敘事主體的多元化和非專業(yè)化導致了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的流量之爭。相比起社交平臺中常見的訴諸情感及信念的表達方式,主流媒體所秉持的權威、客觀、理性、中立的敘事原則常常面臨著聲量大但流量小,有位置但不一定有效力的困局。
二、調適與突破:轉變敘事策略,強化主流聲音
新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敘事模式的不適應性加速了主流媒體的轉型升級。有學者認為,媒體的長遠發(fā)展,最終還是要回歸新聞內容本身。提升內容制作能力,強化新聞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主流媒體的立身之本。疫情期間,各家主流媒體在堅持權威性的同時,積極轉變敘事策略,表現(xiàn)出了具體的特征。
(一)“聚焦”由外轉內:敘事視角的取向轉變
“聚焦”的概念由敘事學的奠基人,法國文學理論家熱奈特所提出。聚焦所涉及的是誰在作為視覺、心理或精神感受的核心,敘述內容中所包含的信息是通過誰的視角所傳達出來的。熱奈特將敘事視角分為無聚焦、內聚焦以及外聚焦三種基本類型。無聚焦視角又稱“上帝視角”,是一種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鳥瞰事件全貌的視角類型;外聚焦視角則以第三人的角度對事件作冷眼觀察,不介入到事件中任何人物的內心活動中去;內聚焦視角則代表了敘事者等于事件人物的敘事視角,在敘事文本中從事件親歷者的視角出發(fā),借助其意識感知,敘述對事件的體驗感受。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當敘事者以第三人稱的口吻講述故事中某個人物的真實經(jīng)歷,并將這一視野貫穿始終時,其敘事視角仍然屬于內聚焦視角。在新聞敘事學中,內聚焦視角會給受眾帶來更強的親切感和心理沖擊,引發(fā)受眾“悲劇可能發(fā)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代入感和共鳴感。
在此次疫情中,可以明顯感受到親歷者敘事所引發(fā)的社會共情。新浪微博平臺中普通人視角下的#武漢日記#、#武漢vlog#、#武漢有了煙火氣#、#海外抗疫日記#等話題熱度居高不下。鳳凰新聞客戶端公眾號“在人間living”發(fā)布的親歷者自述《媽媽在武漢隔離病房去世》、“真實故事計劃”發(fā)表的《武漢隔離:疫區(qū)、信息孤島與一輛鄂A車的漂流》等親歷者敘事都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這些親歷者聲音在社交媒體平臺中被轉發(fā)、熱議,情感在每一次的信息流轉中不斷被發(fā)酵、被放大,最終內化為了具有一致性的公共情感。
相比于社交媒體,過去,傳統(tǒng)主流媒體多采用無聚焦和外聚焦視角呈現(xiàn)新聞事件,堅持客觀立場的同時但也忽略了受眾情緒的調動。此次疫情報道中,傳統(tǒng)主流媒體積極轉變視角,迅速把握公眾喜好,在報道框架中采用了相當多元的信息來源,而以一線工作人員、患者及其家屬、普通市民為主體的親歷者敘事得到了青睞。如《新京報》推出的“援鄂醫(yī)生日志”欄目,目光聚焦北京援鄂醫(yī)護人員,以日記的形式進行親歷者講述,通過更具在場感的語境,記錄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感。還有一部分主流媒體通過轉述的方式講述親歷者的故事,如央視綜藝頻道所推出的抗疫系列專題節(jié)目《戰(zhàn)“疫”故事》,多位央視主持人擔綱故事講述人。故事聚焦抗疫中的小人物,以微視角切入,轉述他們的抗疫經(jīng)歷。在其間,新聞從業(yè)者的權威性雖然被后撤,但并不意味著平臺控制權力的完全弱化。相比于社交媒體平臺,主流媒體的篩選、把控能力和高水準、專業(yè)化的敘事技巧和制作手段得到體現(xiàn)。通過內聚焦視角的呈現(xiàn),媒體與親歷者的角色重疊,實質上是借親歷者之口傳遞主流價值觀,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同時也為受眾進行多元闡釋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二)公開的敘事者:主流聲音的強化表達
在敘事學中,敘事者是指在文本中講故事的人。研究新聞報道中的敘事者,可以明確報道中是誰在發(fā)出聲音,是以什么立場發(fā)出聲音。根據(jù)敘事者介入故事的程度,胡亞敏將敘事者劃分為公開的敘事者、隱蔽的敘事者和缺席的敘事者三種類型。公開的敘事者是指能夠在新聞文本中清晰分辨出敘事者身份,以“我”“我們”或是“記者”等第一人稱記述事件、表達觀點。隱蔽的敘事者是指在新聞敘事中,敘事者通過整合和篩選新聞事件中的客觀信息,組構新聞文本,以此間接、隱蔽地表達自己的立場。而缺席的敘事者則指作品呈現(xiàn)中很難看到敘事者的身影,作者冷靜而客觀地對事件進行記錄,讀者在其中感受不到任何帶有主觀色彩的語言。
相比較于隱蔽的敘事者和缺席的敘事者,公開的敘事者在敘事中不僅傳遞了客觀信息,也摻雜了敘事者的觀點和價值判斷,以幫助受眾解讀新聞事件。除了以第一人稱敘述事件之外,在新聞敘事中,公開的敘事者常常以評論的形式出現(xiàn),公開表達敘事者在新聞事件中的立場。
疫情期間,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傳統(tǒng)主流媒體加大了評論的刊發(fā)量。通過對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3月15日之間《人民日報》和《新京報》兩家主流媒體發(fā)文體裁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評論體裁在總體發(fā)文中分別占比16.4%和21%。
通過評論員和相關專家、學者等公開的敘事者,傳統(tǒng)主流媒體從專業(yè)的角度剖析和審視了疫情和疫情所牽涉的多種社會問題。這些高質量、強動員的評論在社會各界復雜的聲音之中,成為了受眾的一支強心劑。而這些公開的敘事者,以自身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專業(yè)而理性的視角傳遞主流的價值理念,獲取受眾的信任感并與受眾產生思想共鳴,凝聚社會力量,維護社會穩(wěn)定。在踐行主流媒體社會責任的同時,強化了受眾的認同感和認可度。
(三)背書式敘事:敘事方式的策略拓新
伴隨著全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信息表現(xiàn)出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的特征。公民可以作為信息發(fā)布者公開報道所經(jīng)歷或所目擊之事,從本質上來說,絕大多數(shù)的公民新聞都是一種即興的、區(qū)別于專業(yè)化生產的社會新聞報道。曾慶香將這種即興講述和發(fā)布的公民新聞定義為即興新聞。即興新聞常常帶有較強的主觀傾向,借助于社交媒體平臺抒發(fā)強烈的個人情感。非專業(yè)化生產流程下的即興新聞難免出現(xiàn)虛假、片面等問題,而伴隨著社交媒體的信息流動,即興新聞的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先生產再過濾的即興新聞生產促使主流媒體對其內容進行證實和二次報道,于是就催生了大量的背書式新聞。
“背書”的概念來源于經(jīng)濟學領域,本意是指持有票據(jù)的人轉讓票據(jù)時,在票據(jù)背面批注并簽名蓋章。經(jīng)過背書的票據(jù),付款人不能付款時,背書人負付款責任。背書式新聞特指帶有證實、辟謠意味的新聞報道。
疫情期間,主流媒體的新聞生產除了常規(guī)的信息披露和政策通報之外,還有相當大一部分以背書式素材組構而成的新聞文本。比如起源于一則網(wǎng)絡視頻的武漢紅十字會物資分配事件,傾倒式的民憤最終倒逼央視網(wǎng)、《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介入報道,迫使湖北省紅十字會發(fā)布情況說明,進行信息公開。
背書式的敘事方式強化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權威信息的及時跟進破解了即興新聞可能帶來的負面輿論和社會恐慌。信息的傳遞歷經(jīng)了個人發(fā)布——社交媒體擴散——主流媒體介入——主流聲音放大的過程,主流媒體通過主動出擊,對接社交媒體,把控話語權,維護了疫情輿論場的和諧穩(wěn)定。
(四)受敘者為上:敘事話語的穩(wěn)中求變
1.低語境傳播降低文本理解難度
文本語境是指文本內部語言運用過程,以及上下文之間特殊的結構關系所形成的語言環(huán)境。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曾提出了高語境傳播與低語境傳播兩種語境傳播類型。高語境傳播中被傳播信息通常被隱喻在文本的背景環(huán)境之中,傳播內容的表達較為含蓄、隱晦。而低語境傳播則將大量信息置于清晰的編碼之中,不需要依賴于上下文所構建的情境進行解讀,低語境傳播可以有效地避免受眾理解的多義和歧義,滿足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的需求,達到更加精準有效的傳播效果。
疫情期間,主流媒體建構起了以政治議題為主體的新聞框架。通過對《人民日報》《新京報》兩家不同級別的主流媒體進行新聞報道框架分析,發(fā)現(xiàn)兩家媒體都采用了“政治化”的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議題報道框架。正確的政治決策可以有效減少風險事件對于社會的損耗,同樣的,保持民眾對于政治決策的知情權有助于正確決策的高效落實。但在政治議題的表達中,一味選擇強宣傳、強動員的敘事方式,容易與受眾產生距離感。
為此,傳統(tǒng)主流媒體較多地選擇了言簡意賅的消息文體。在語言表達上更加親民、感性,語言風格通俗易懂,用描述性、解釋性的話語替代專業(yè)詞匯,善用網(wǎng)絡化的語言,消弭與受眾之間的藩籬。同時,用圖解式的敘事方式替代長篇大論的文字敘述。如《人民日報》推出的科普系列《什么是氣溶膠傳播,應該如何預防?這9張圖說明白了》《“血漿治療”能救命嗎?9張圖帶你了解》,以劃重點的方式清晰、快速、簡潔地傳達政治決策和專業(yè)科普中的關鍵內容。
通過低語境傳播的表達,主流媒體更加準確地傳達了與疫情相關的有效信息,規(guī)避了傳播過程中的差異化解讀,有效彌補了社交媒體中的碎片化信息,為公眾展現(xiàn)了準確、全面、易懂的抗疫全景圖。
2.“慢”敘事獲取受眾情感
疫情期間,央視頻App率先推出的慢直播“疫情24小時”,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通過全程無剪輯、無解說、無串場的慢直播鏡頭,“云監(jiān)工”火神山和雷神山的直播在短時間內收獲了超過1億的累計觀看人次。隨后,央視頻App又上線了“云守望:見證此刻期待春暖花開”慢直播,內容以疫情期間的武漢市為主體,其中的直播場景囊括了武漢長江大橋、洪山廣場、會展中心、武漢大學等多處地標性建筑。通過不間斷的實況直播,觀眾可以跟隨鏡頭隨時沉浸其中,獲取云陪伴的情感需求?!奥睌⑹率址ǔ蔀榱嗣襟w獲取公眾注意力的特殊方法。
隨后,新華社推出的視頻《江·湖·行》、央視新聞推出的視頻《市井武漢好久不見蠻想你》以及《新京報》客戶端推出的直播《武漢重啟》都以慢為特征,紀錄片式的鏡頭堆疊配以充滿詩意的解說詞,同時保留視頻中的原生背景音,增添了作品的市井氣息。
而在文字作品中,“慢”的特征也體現(xiàn)于敘事語言之中。如《光明日報》推出“武漢闖關”系列報道,其中刊發(fā)文章《這座城市不會失去溫度》,以“武漢的溫度,從不‘差火”“武漢的溫度,正在流動”“武漢的溫度,與彼相通”三層標題敘述記者在武漢的所聞所見,層層遞進、娓娓道來,將最平凡最真實的抗疫故事慢節(jié)奏呈現(xiàn),不販賣焦慮、不博取眼球,卻更能渲染情感、吸引讀者。
“慢”敘事的手法巧妙抓取了受眾在特殊時期的特殊心理,在生活因疫情按下暫停鍵的時期成為了公眾情感的云寄托。在滿足公眾對于疫情前后社會狀況的好奇心的同時,進一步緩解公眾焦慮、恐慌、不安的負面情緒,以“慢”撫平人心,以“慢”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M].陳德民,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12.
[2]錢彤,王瑞斌.傳統(tǒng)媒體新聞敘事方式的變革——以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6(06):13-15.
[3]劉果.新型主流媒體的敘事嬗變與話語創(chuàng)新[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73(04):85-92.
[4]胡亞敏.敘事學(第2版)[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曾慶香,陸佳怡,吳曉虹.兩極與互補: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樣態(tài)與圖景[J].新聞記者,2017(08):43-51.
[6]方毅華.新聞敘事導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郭欣陽,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編輯:長?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