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周吉芳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致信祝賀甲骨文發(fā)現(xiàn)和研究120周年時強調(diào)要堅定文化自信。熱愛祖國文字,就是一種文化自信的氣度。語文的識字教學便是培養(yǎng)文化自信的途徑之一?!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1]的目標。如何讓低年級學生更有效地識字,喜歡學習漢字,我們一直在探索。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將繁體字適時引入教學,“繁”為“簡”用,能提升學生識字品質(zhì),引導其感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一、思考“簡”字之匱
漢字是表意文字,自誕生起便烙上了鮮明的民族印記,認識漢字就是認識漢民族文化。識字過程,記的是字,習的是傳統(tǒng)。如今,學生識字識的是簡體字。思考當下,簡體字學習仍存在諸多不足。
(一)教學淺表,忽略構(gòu)字智慧
教師為了快速推進教學,常采用加一加等方法教識字。例如學習“本”字,利用熟字“一”和“木”做朋友加一加就是“本”,如此記憶字形,確實挺有生活趣味。但“末”字又該如何學習?同樣的操作便容易混淆兩字。一橫的位置不同意義也不同,“木”下的橫指樹木根本,“木”上的橫指樹梢末,如果教師能抓住漢字文化特征,關注到“本”“末”的指事字特點,從文化層面稍作點撥,學生不僅能深刻記憶,還能感受漢字構(gòu)字文化的精妙,從內(nèi)激發(fā)求知欲。[2]
(二)信息沖擊,缺少漢字鏈接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文字輸入工具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提筆寫字的時候便越來越少。漢字本身蘊含文化,也賦予了書面文本豐富的內(nèi)涵。漢字離書面語言的呈現(xiàn)越遠,字形和字義從認知中剝離就越快。很多人經(jīng)常有這樣的體會,知道讀音,但卻提筆忘字,或“張冠李戴”。“簡”學時代,我們和漢字的鏈接也越來越簡。
(三)字形簡化,削弱文化傳承
不可否認,簡體字的使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漢字的簡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自身的文化傳承功能。例如“愛”字,古字形像一個人雙手捧著“心”,他的嘴巴張得很大,像在訴說心中的愛意。“愛”字的繁體形式為“愛”,仍然保留了“心”字,說明愛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深厚的感情,體現(xiàn)“愛”的本義。而簡化為“愛”后,失了“心”,這種形象性就遜色了,弱化了漢字的表意功能。還有一些形聲字比如“際”“標”“歡”等,簡化為“際”“標”“歡”后,就失去了表音功能。
二、撿拾“繁”華之遺
由上述可見,在識字教學中適當引入繁體字也是必要的。有哪些繁體字可以引入識字教學中?筆者對現(xiàn)行使用的統(tǒng)編本教材(一至三年級)作了初步研究,發(fā)現(xiàn)有不少繁體字資源可以充實識字教學。
由上表可知,在課標規(guī)定認識的3000個常用漢字中,僅一至三年級就有741個漢字是由繁體字簡化而來,且每冊書中涉及的繁體字比重約為三分之一,有的甚至更多。教材編寫時并沒有考慮到繁體字的問題,但從繁體字的比重中,我們發(fā)現(xiàn),繁體字這一豐厚的隱性文化資源被忽視了。
教材在《日月水火》《日月明》《小青蛙》《動物兒歌》等篇目中集中展示了象形、會意和形聲的構(gòu)字方法。這也為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漢字文化提供了載體。下面,筆者就從教材應用漢字最多的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這三類,來談談涉及到的繁體字所具有的文化教育價值。
(一)象形字——“門(門)”戶人家
“門”是象形字,出現(xiàn)在一年級下冊課文《我多想去看看》中?!伴T”本義就是現(xiàn)在所指的“門”。繁體形式“門”保留了古字形,像兩扇門,直觀可感。門,在中國文化中是有象征意義的,雄偉壯闊如天安門,象征著國家;平凡普通如百姓家門,標志著家庭。所以說“門”里一家人,“門”字可指代家、家族,如古代史料中常出現(xiàn)的“滅門”,指的就是消滅整個家族。[3]
(二)會意字——“習(習)”與性成
“習”是一年級下冊課文《人之初》中的生字。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中,學生就與“習”見面了。“習”為會意字,繁體形式“習”保留了古字形。上部“羽”象征鳥的翅膀,下部“日(白)”代表天天、經(jīng)常,連在一起,代表鳥在空中不停地飛來飛去,像在練習飛翔。反復不斷地練習就是“習”的本義。現(xiàn)在常把“習”用作名詞,習慣?!度酥酢愤x自《三字經(jīng)》,開篇就強調(diào)了習慣教育的重要性。正如《尚書太甲上》所說:“茲乃不義,習與性成?!遍L期的習慣就能養(yǎng)成某種性格。從“習”字,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要從小培養(yǎng)好習慣。
(三)形聲字——“歷(歷)”盡滄桑
三年級下冊課文《趙州橋》中“歷史”的“歷”是形聲字?!墩f文解字》:“過也,從止厤聲”。繁體形式“歷”保留了古字形,“厤”表示山崖叢林等地方,加上代表腳印的“止”,意思就是游歷過很多地方。一段深刻的經(jīng)歷里可想而知付出了多大的精力。懂得了“歷”字背后的意義,學生也就便于和同音形近字“厲”區(qū)別開來,不會把“經(jīng)歷”寫成“經(jīng)厲”了。
形聲字中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隨著字形簡化,一些字作為形旁或聲旁的部分也簡化了。這樣,可以用一個字帶識一串字。例如下表中的字串。
三、相合“繁簡”之策
漢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繁體字相較于簡體字更大程度上保留了古字的形態(tài),也承載了匪淺的文化價值。適當借助繁體字,可以補充簡體字的不足,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興趣,加深對字形字義的理解,探尋深層文化,進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辨析字形,挖掘構(gòu)字智慧
漢字最初是“圖畫字”,后來又有象形、會意、形聲等構(gòu)字方法,可以說漢字字形里藏著先民的構(gòu)字智慧。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繁體字解構(gòu)字形,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字義。
“饣”這個偏旁,常有學生說不出偏旁名稱,筆者甚至聽到有人稱之為飲字旁。究其原因就是不明白“饣”的真正意義。其實,將“饣”還原為繁體形式,意義就非常清楚了?!扳弧狈斌w形式為“飠”,同“食”,本義為飯食,偏旁名稱為食字旁。
一年級下冊課文《園地五》中“有飯能吃飽”,提示了“飽”字和飯有關。這里連續(xù)出現(xiàn)了兩個帶有“饣”的字“飯”和“飽”?!扳弧痹谶@兩字中作為形旁表義。筆者在教學時,播放了微課,讓學生直觀看到食字旁從“食”到“饣”的演變,把抽象的文字以形象生動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吸引了學生注意力,也達到了引導理解字義的目的?!扳弧睆谋玖x引申為和飯食、吃有關的事或物,再加上一個表音部件,就構(gòu)成了許多形聲字,暫且把這些字稱之為食字旁字族。教學中,筆者利用思維導圖將食字旁字族串聯(lián)起來,使學生懂得一個偏旁,識得一串字,再次感受漢字的形聲字構(gòu)字方法,一箭三雕。
像這樣因為漢字簡化而造成偏旁部首形態(tài)變化明顯甚至失去表音表意作用的字還有很多,上文已經(jīng)提及,此不贅述。因此,在教學時可以適機還原繁體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字義,感受漢字構(gòu)字智慧。
(二)了解字義,豐厚文本內(nèi)涵
漢字的表意特征賦予了文字鮮活的生命,也讓古詩詞更具豐富多彩的內(nèi)涵和魅力。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不必對詩句中的每個字“錙銖必較”,抓住重點字詞講解對感知詩意尤為重要。
二年級下冊中《村居》描繪了一幅迷人的春天圖畫。筆者在教學“草長鶯飛二月天”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生讀“草長鶯飛二月天”。)
師: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小草長出來了,鳥兒從南方飛回來了。
師:是啊,早春二月,小草偷偷地從泥土里鉆出來,黃鶯也迫不及待來了??催@個“飛”字(出示繁字體“飛”),正像是——
生:小鳥張開翅膀飛起來了。
師:黃鶯們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飛翔,多么有活力啊,還不時地歡叫著,真是詩句“自在嬌鶯恰恰啼”!
生:我都忍不住想做那只小黃鶯了……
借助一個“飛(飛)”字,使得爛漫春色動起來了,讓學生更入情入境體會到春天的迷人,水到渠成地動情朗讀。
再如有教師在執(zhí)教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時,利用繁體字將識字與古詩詞教學融合。以下是教學設計片段:
詩境的感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這位教師抓住“斷”“開”二字,借助其繁體字,漢字溯源,四兩撥千斤,輕松而愉悅地領略了李白所描繪的詩境。由此,學生朗讀熱情高漲,朗讀也更加到位。
(三)鏈接意蘊,感受傳統(tǒng)文化
漢字里保存了先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思想意識,承載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借助繁體字,通過簡單解析,讓學生將漢字的形體與其蘊含的文化意義鏈接起來,學生更容易掌握文字意義,理解文本,同時接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
中國是禮儀之邦,一個“禮”字就有豐厚的文化意蘊?!岸Y”的繁體形式寫作“禮”。右部分“豊”字象形,意為祭祀所用的鼓樂和玉器,本義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后來增加了部首“示”,繼而簡化為“禮”,還引申為贈送之物。在教學“禮”字時,筆者出示繁體字“禮”,告訴學生:“右半部分‘豊就像盛滿物品的祭祀容器,人們正在舉行祭神求福儀式呢,多隆重!現(xiàn)在‘禮從儀式拓展為禮節(jié)、禮物等。無論行禮或贈禮,都是敬意和情意的表現(xiàn)。”有學生聯(lián)系生活補充說:“怪不得人們常說‘禮輕情義重呢!”如此,“禮”字已經(jīng)真正走進學生內(nèi)心,學生也才真正走進“禮”字。
又如有教師執(zhí)教《人之初》時對“義”字進行教學:
師:(認讀“義”)瞧,它還帶來了一個字,你認識嗎?(出示繁體字“義”)
師:對,它也是讀yì,是“義”的繁體字。它的上半部分是什么字呢?
生:羊!
生(馬上有學生聯(lián)想起上節(jié)課學的“善”):“性本善”的“善”跟它很像!
師:是呀,古人把“羊”當作吉祥的象征,把羊奉為宗教祭祀的貢品。羊渾身是寶,羊肉鮮嫩美味,羊奶香濃,羊毛給人保暖。人們喜歡羊,把“羊”字用在美好的字里,比如羊大為“美”,還有?
生:善、鮮、祥、義(義)……
師:是的,“義”和“善”“美”這些字一樣,自古以來是中華民族追求的道德信仰,是做人應當遵守的品行。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儒家思想“仁義”,“義”的崇高地位可見一斑?!傲x”的本義是威儀,是一種古代禮儀的象征,又引申為儀制、法度?,F(xiàn)在,“義”指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如正義、義氣。荀子曰:“人能群而有義”,從而區(qū)別于禽獸。“義”在心中扎根,從古至今,多少英雄人物“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傲x”凝成一種文化。教師在教學時,借助繁體字“義”,不但讓學生記住了字義,還聯(lián)動“善”“美”等對學生進行了美德熏陶。
綜上,教師可以借助繁體字,深挖漢字的隱性文化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識記漢字,加深漢字文化體驗,提升語文素養(yǎng),讓語文課更具“語文味兒”。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繁體字的選擇和引入要適當,在識字教學開展過程中,教材要求的簡體字仍是主體,繁體字認識即可。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6頁。
[2]馬琳:《借助繁體字優(yōu)化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策略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周衛(wèi)勇、宋道曄,第18頁。
[3][東漢]許慎著、吳蘇儀編:《圖解說文解字(畫說漢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34頁。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孫文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