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銘鍾
在紀念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四川省巴中革命老區(qū)隆重推出的大型四川曲藝劇《望紅臺》,在舉國歡慶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后,相繼于巴人藝術節(jié)巴州劇院、四川藝術節(jié)四川省川劇院、第九屆中國曲藝節(jié)天津市中華劇院等地成功演出,為全國觀眾展現(xiàn)了四川曲藝的精彩魅力,其選段多次在全國優(yōu)秀曲藝節(jié)目展演中榮獲大獎,全國各大媒體紛紛聚焦,《人民日報》在評論中稱:《望紅臺》是新時代中國曲藝在創(chuàng)新進程中推出的兼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優(yōu)秀作品,彰顯共產(chǎn)黨是人民主心骨的大主題?!锻t臺》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指示,藝術地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一次嶄新嘗試。
紅色歲月? 立意高遠
巴中是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首府,偉人毛澤東肯定的“中華蘇維埃第二大區(qū)域”,當年有12萬人參加革命,4萬8千多人血薦軒轅。在省文聯(lián)、省曲協(xié)的大力支持下,巴中老區(qū)的藝術家不負眾望,隆重推出大型四川曲藝劇《望紅臺》,該劇告訴我們,從歷史上的川陜蘇區(qū)到當前全國人民邁入的新時代,從饑寒交迫的生存考驗到戰(zhàn)勝艱難困苦的堅強意志,從布衣百姓的樸素情懷到生死守望的堅定信仰,老區(qū)人民矢志不渝,不忘初心,感恩奮進。重塑對川陜革命老區(qū)的認知,讓歷史告訴未來,始終鞭策著我們的心靈,鼓舞著我們抵達希望的彼岸。
《望紅臺》主題鮮明,立意高遠,形散神不散,令人動容,催人淚下。劇中主要人物巴山女兒杜鵑和紅軍哥哥大山,從“苦水臺”到“甜水臺”再至“望紅臺”,三個篇章藝術地演繹了紅色歷史的一段難忘歲月。紅軍到來大巴山之前,窮苦百姓在“高高山上莫搞頭”,“爹也窮媽也窮”,“窮人只剩一口氣”,唯哀“背二哥苦”,當“叫花唱街”唱“賣兒歌”,“苦水臺”民不聊生;救苦救難的工農(nóng)紅軍到來了,如“犀牛望月”、“半夜三更出太陽”,窮苦人跳起了“翻山鉸子”唱起了“要得歌”、“薅秧歌”,“當兵就要當紅軍”的理想信念亦如“革命種子結苞苞”、“甜水臺”欣欣向榮;紅軍長征撤離后,這方百姓依依不舍“送別”,而后就是牽腸掛肚的“守望”,《望紅臺》成為川陜老區(qū)人民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寄托,成為我們今天緬懷革命先輩,砥礪奮進的強大動力。
這部紅色題材的曲藝劇,藝術處理精準恰當,著力詩情畫意結構松散的浪漫,描繪了在殘酷戰(zhàn)爭狀態(tài)下,一對戀人的生離死別和無盡思念,把一個宏大敘事的“望紅臺”形象生動地勾勒成兒女情長的望夫臺?;仡櫦t四方面軍的悲愴歷史和通南巴蘇區(qū)人民的犧牲苦難,編導者把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藝術地體現(xiàn)在舞臺上,通過曲劇演繹傳遞給觀眾,闡釋了“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人看”的深刻定義,鑄就《望紅臺》的戲核。
傳統(tǒng)曲藝? 珠聯(lián)璧合
我們觀賞到的《望紅臺》,是別具一格的四川曲藝的集結。序幕拉開,兩廂樂隊陣容令人眼前一亮,使人迅速進入莊重典雅的傳統(tǒng)藝術氛圍之中。在全劇相繼展示的四川曲藝之大成:揚琴、清音、荷葉、蓮廂、盤子、車燈、竹琴、評書、金錢板、快板書、琵琶彈唱等。四川曲藝精粹一爐熔盡,甚至把巴山特有的巴山背二歌也融入到四川揚琴之中。雖然曲藝門類眾多,編導者卻不是一窩蜂堆砌到舞臺,而是匠心獨運,巧妙編排,恰如其分地把每個曲種的優(yōu)長發(fā)揮得流暢自然。隨著曲劇矛盾的舒緩張弛,人物情感的起伏變化,哪個時候低吟淺唱,哪個時候高歌喧騰,哪個時候說,哪個時候舞,都有別致的編排。唱念做打錯落有致,手眼身法行云流水。最佳結構帶來的形式美感是《望紅臺》的最大亮點,她通過四川曲藝的濃郁地方特色,為紅光四射的舞臺倍添無窮魅力。情景曲藝再加上作品中的浪漫主義構想,決定了舞臺的呈現(xiàn)具有多個空間維度:一是曲藝演唱的空間(舞臺兩廂已經(jīng)呈現(xiàn)),二是情景再現(xiàn)的空間(包括曲藝表演與情景再現(xiàn)相融合的空間),三是情景再現(xiàn)的第二空間(即由于長征在遠方而形成的空間,其中又包括紅軍的靈魂與百姓對話的空間),四是時間推移的空間(春夏秋冬的盼望象征著一生的盼望)。
在四川曲藝藝術形式下,表達具有大巴山特色的川陜蘇區(qū)歷史事件,更令我們有著強烈的親切感和認同感,我們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對地方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反而疏遠了、陌生了,甚至邊緣化了。觀賞《望紅臺》,我們欣喜看到了巴中文藝家重拾文化自信,把傳承和發(fā)展地方文化藝術,視為自己的歷史責任和自覺行為。這部紅色曲藝劇的藝術表達,注重演出市場的開拓和傳播手段的創(chuàng)新,重建四川曲藝在當代健康發(fā)展的文化生態(tài),激活傳統(tǒng),融入時代,難能可貴。
匠心獨具? 魅力創(chuàng)新
縱觀《望紅臺》,匠心獨具的舞臺設計讓觀眾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傳統(tǒng)戲曲的樂隊(文武場)均是放在舞臺的下場口,且只起伴奏和烘托氣氛作用,樂手基本不參與表演。而《望紅臺》刻意把樂隊放置在臺口左右兩廂,這一處置增強了舞臺藝術的裝飾感和儀式感,營造出典雅莊重的氣氛。不失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風范,方便伴奏,更彰顯出這臺戲主要是曲藝特征,相得益彰,讓人回味悠長。同時,樂手不光是坐地傳情起伴奏作用,而且穿戲裝扮彩妝全程參與表演與演唱,和臺中的角色一唱一和,一呼一應,情景相融,渾然一體,這正是曲藝藝術的獨特魅力所在。全劇無一反派角色,無一骯臟庸俗相,連表現(xiàn)苦難生活的插草標賣女,討口子要飯都表現(xiàn)得那么唯美藝術。演唱方式和敘事角度稍有改變,是為了讓觀眾融入曲劇的大框架,這糅合創(chuàng)新得當,讓植根于民族土壤、富含川人文化基因的曲藝和戲劇聯(lián)姻,誕生了嶄新的曲劇新品,巴中為戲劇改革成功蹚出一條新路。
《望紅臺》劇中人物關系簡單明了,便于曲劇結構集中緊湊。好戲需要有單純的美,把大量時間空間用以人物性格刻畫,戲劇情節(jié)鋪排和矛盾沖突渲染,從而達到演繹豐富的美,這是戲劇美學的辯證法。全劇的詞曲演唱也美得讓人陶醉,親切熟悉的旋律常常會讓觀眾淚眼婆娑。這些經(jīng)過大浪淘沙留存下來的唱腔音律,經(jīng)過現(xiàn)代作曲家的再加工,佐以時尚配器編曲,華麗轉身為分聲部的男女聲輪唱獨唱領唱合唱,余音繞梁,美不勝收。
縱觀《望紅臺》,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一出完美表達內容和形式的好戲,無論是紅色記憶的歷史事件,還是風采各異的曲藝表演,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發(fā)人深省。這樣既不失傳統(tǒng)又與時俱進,既“下里巴人”又“陽春白雪”的曲藝劇,“意、趣、神、色”獨具魅力,美學價值在于符合生活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觀眾求新圖變的觀賞心態(tài),緊緊抓住四川曲藝唯美的內核和本質,讓觀眾領悟到藝術之美、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升華。
紅色記憶的創(chuàng)新表達,是藝術工作者必須履行的光榮使命?!锻t臺》主創(chuàng)及演職人員嘔心瀝血、精雕細琢,使得全劇亮點紛呈,整體結構前后呼應,一脈相承,組成了壯麗的畫卷和紅星史詩,為老區(qū)精神與時代價值追求相融合,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
(本文作者系副研究館員,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社會音樂研究會副主席,巴中市文化館館長,巴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主任,巴中市音樂家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