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朝成, 魏林杰
(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人們對隱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1]的著作《詩學》中,隱喻被用作一種修辭方式,只關注其文本層面。隨后,人們逐漸認識到,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僅僅對語言文本層面的分析是完全不足以表達其意義的。隨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2]的發(fā)表,人們開始從認知角度對隱喻進行研究,本書中指出隱喻不僅展示出語言的本質,而且是一種人們思考的模式。如今,隨著科技的革新與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逐漸關注多模態(tài)。對隱喻的研究不僅限于語言學方面,還可以擴展到對不同符號的闡釋,例如聲音、圖像、顏色、手勢等。Forceville[3]作為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的先驅,首次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平面廣告中圖文隱喻的組成和分類等。這本書的出現(xiàn),標志著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的開始。以Forceville 為首的一些國外學者首先致力于多模態(tài)隱喻理論的建立。Forceville[4]提出特定的研究話題,例如,對多模態(tài)隱喻與單模態(tài)隱喻,言語隱喻和非言語隱喻做出了區(qū)分。Lantolf & Bobrova[5]通過對美國和烏克蘭啤酒廣告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進行跨文化對比研究,Yu[6]則發(fā)現(xiàn)在政治漫畫中,漫畫家習慣于使用視覺媒介來呈現(xiàn)傳統(tǒng)隱喻。國內對多模態(tài)隱喻的研究相對較晚,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其一,對多模態(tài)隱喻理論的介紹,例如,趙秀鳳[7]根據《多模態(tài)隱喻》詳細展示了多模態(tài)隱喻的起源、發(fā)展、研究方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前景。其二,對不同體裁的案例分析,例如,藍純和蔡穎[8]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對廣告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進行分析。其三,對多模態(tài)隱喻理論的探索,例如,趙秀鳳[9]以一個政治漫畫為例,通過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對多模態(tài)隱喻的構建提出整合模型。
本文以Fauconnier 和 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論為基礎,選取關于野生動物保護的公益廣告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與探討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公益廣告中多模態(tài)隱喻的意義認知構建。
根據心理空間理論,F(xiàn)auconnier & Turner[10]提出概念整合理論。在1978 年的佛羅倫薩學術會議上首次提出心理空間理論,并且受到語義學家的關注。Fauconnier在其專著中詳細的介紹了心理空間理論。Fauconnier & Turner[10]提出心理空間是當我們說話與思考時構建的概念包,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溝通;心理空間作用于記憶系統(tǒng),但通過部分激活長期記憶里的結構而產生。在語法、語境與文化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用心理空間來描述動態(tài)映射模式。接著,在Fauconnier & Turner[10]共同專著中,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他們在心理空間的基礎上,對概念整合理論做了詳細的闡述,進一步闡釋了心理空間的內在結構和限制原則。作為概念隱喻理論的補充,概念整合理論指出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跨域映射,概念被儲存在長期記憶系統(tǒng)里,同時,概念整合理論以其動態(tài)性補救了概念隱喻理論的不足之處,為四種心理空間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解釋。概念整合理論對其意義構建過程進行探索。換句話說,當人們在思考時,可以建立心理空間,然后通過不同的心理空間進而整合與形成新的意義。Fauconnier & Turner提出概念整合模型。概念整合理論通過心理空間、類屬空間、兩個輸入空間、整合空間、層創(chuàng)結構,展示出認知模型的結構和意義產生的機制。通常來說,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代表源域與目標域;類屬空間里面的元素包含兩種輸入空間共同享有的成分;兩種輸入空間里的一些成分被有選擇性的映射進入到整合空間;然后,整合空間里的成分通過組合,完成和展開一系列活動形成一個全新的層創(chuàng)結構。Fauconnier[10]這樣闡述概念整合模型,在整合模型里,幾個圓圈代表幾個不同的心理空間,而這些圓圈里面的點則代表每個心理空間的組成成分,實線表明兩個輸入空間里面的組成元素被選擇性的映射,虛線則表明兩個輸入空間和類屬空間、整合空間之間的連接,整合空間里面的方框則是兩個輸入空間經過組合,完成和展開形成的新的概念結構。第一步,在整合兩個輸入空間之后形成一個新的概念結構,而這個結構在每個單獨的輸入空間里都是不存在的;第二步,F(xiàn)auconnier & Turner[10]指出人們往往會潛意識地把其背景知識和結構帶入整合空間,而這確是兩個不同空間進行整合的關鍵一步,在這個過程中,新的概念被激活,新的框架結構在背景知識和結構中形成; 第三步,層創(chuàng)結構可以通過其自身新形成的邏輯結構進一步被解釋。其概念整合模型如圖1所示:
圖 1 概念整合模型
Fauconnier & Turner[12]把整合網絡劃分為四種,即單純網絡、鏡像網絡、單域網絡和雙域網絡。
簡單型網絡是四種類型里最容易識別的,兩個輸入空間中的一個輸入空間具有一個含有組成成分的抽象的組織結構,而另一個輸入空間里則包含了價值,被充當成角色成分。當兩個輸入空間進行整合時,通過兩個空間的跨空間映射,把該抽象結構與價值成分進行整合。例如,小王是李明的客戶。輸入空間1 是抽象的買賣關系,輸入空間2 是小王和李明,整合后為客戶小王。
鏡像網絡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整合網絡,指具有同一個相同的組織框架。如,一個游客上山,一個游客下山。兩個心理空間整合為兩個游客按不同的方向沿著山路行走而遇見。四個空間具有的共同組織框架都是一個游客沿著山路行走。
單域網絡是指兩個輸入空間具有不同的組織框架,在兩個心理空間進行整合時,有且僅有一個輸入空間的組織框架被選擇性的映射入整合空間的框架構成,然而,另外一個輸入空間的組織框架會毀滅。通常,提供組織框架的一方被作為源域,另一方則是目標域。例如,張經理擊敗了李經理。從“擊敗”這一詞中可以看出,這里把兩個經理比作兩個拳擊手,輸入空間1 為拳擊,輸入空間2為商業(yè)。輸入空間1 則為整合空間提供了組織框架。
雙域網絡則是四種類型里最為復雜,難識別的一種,其中,兩個輸入空間具有不同的組織框架,但在整合的過程中,兩個輸入空間的組織框架都被選擇性的部分參與到整合空間,從而生成一個全新的組織框架。Fauconnier & Turner[10]較為典型的一個例子“to dig one’s own grave”。輸入空間1為挖墳墓,輸入空間2為不知情的失敗。最后整合為犯愚蠢的錯誤可能會導致失敗。
本文對50篇野生動物公益廣告進行總結,結果表明野生動物公益廣告主要圍繞三個話題,即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禁止使用野生動物制品和禁止虐待野生動物。本章節(jié)將在每一個話題下選取典型的野生動物保護公益廣告,運用概念整合理論進行其多模態(tài)隱喻的意義構建分析。
一些人認為,野生的動物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食用野生動物可以達到食補的功效;另外,一些人認為野生動物的某部分具有藥用價值,可以治療某些疾病。但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科學證據可以證明野生動物具有食補功效或者藥用價值。圖2是一則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公益廣告。
圖 2 禁止食用野生動物
如圖2所示,該海報中,動物的剪影依次是大海雀,阿特拉斯棕熊,格陵蘭馴鹿,紋兔袋鼠,渡渡鳥,北美海豹,大海牛,旅鴿。我們知道這些動物都已經瀕臨滅絕。他們本應該屬于大草原,而此時卻靜靜的躺在盤子里,盤子是他們的最終歸屬地。而在每個盤子左邊都標注了該動物的名字和數(shù)字,那些數(shù)字則表示該物種瀕臨滅絕的時間。在圖片的右下角,一個筷子正在把抹香鯨的剪影夾進碗里,而盤子左邊標注的不是具體的數(shù)字,而是“before long”指不久以后,說明抹香鯨還沒有瀕臨滅絕,但卻面臨瀕臨滅絕的處境。海報中的標語“Victims”表明碗中的這些物種都是受害者,而正在夾抹香鯨的筷子則代表它正在傷害該物種。整張海報以暗沉的灰白色為背景,在我們的認知里,灰白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是枯木的顏色,代表悲哀和沒有生機。而各種動物的剪影以黑色為基調,更是死亡的象征。把各種動物的剪影看做碗中的食物,海報的重點在于右下角部分,正在被夾進碗中的抹香鯨還沒有瀕臨滅絕,但卻面臨這樣的處境,筷子暗示造成這種處境的原因正是由于人類的捕食和獵殺,在輸入空間1食物被夾進碗里和輸入空間2各種野生動物被捕殺以雙域網絡進行整合,該海報向我們傳達的的意義是:希望不要過度捕食與獵殺野生動物,不要讓抹香鯨也瀕臨滅絕。圖3是該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廣告中的整合模型。
圖 3 “禁止食用野生動物”中的整合模型
如圖4所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正中央的“-1≥1”,顯然,這有悖于我們的背景知識,引起我們的深思。數(shù)字1 里面充滿了不同姿態(tài)的六只白熊,每只白熊的同一個部位都標了一顆紅心。在數(shù)字-1里面充滿了藥片,膠囊,注射器,輸液袋,藥瓶等,這些藥品上都顯示了一只熊的標志。單看圖片很難輕易得出這幅圖所想表達的含義,這張海報中的標語顯示“向活熊取膽說不,每減少使用1種熊膽藥品就減少傷害1只活熊”,由此可知這張圖是關于熊膽藥品的。再來重新分析這張圖,在數(shù)字1里面的熊,他們身上同一個部位的紅心代表熊膽,這里紅色則表示熱情,激情,喜慶,有活力。在數(shù)字-1里面,每種藥品上的熊標志則暗示該藥品是熊膽制品,而且每一個小熊標志都是“+”的樣式,則與醫(yī)療紅十字類似,但這里卻以熊的白色代替紅色,而且每一個藥品都是由白色和紅色組成,在數(shù)字-1里面的紅色則與數(shù)字1里面的紅色所代表的含義大相徑庭,這里的紅色代表血腥,流血的含義。該海報以黑色為基調,渲染一種恐怖、窒息、死亡的氣氛。在海報標語中,以紅色突出“不” 和“每減少使用1種熊膽藥品就減少傷害1只活熊”,以紅色來達到醒目的效果,同時解釋了圖中“-1≥1”,為什么不是“1≥-1” ,這個有違常識的悖論,但確隱藏著另一層涵義,綜合考量,該海報輸入空間1數(shù)學關系與輸入空間2白熊以單域網絡的形式進行整合,多模態(tài)隱喻的整合空間為每減少使用1種熊膽制品就減少傷害1只活熊,在整合空間里-1≥1。該海報向我們傳達的是:希望人們減少使用熊膽制品,減少使用一次熊膽制品,即使力量微弱,也能幫助拯救一只活熊。圖5是該禁止使用野生動物制品廣告中的整合模型。
圖 4 禁止使用野生動物制品
圖 5 “禁止使用野生動物制品”中的整合模型
對野生動物的捕殺與虐待是造成野生動物滅絕的原因之一。目前,對野生動物的虐待主要表現(xiàn)在動物表演方面,一些人傾向于去馬戲團看動物表演,他們認為動物模仿一些人類的動作非常有趣新穎,殊不知這種行為會對人們對動物的認知產生曲解。他們沒有意識到動物表演的背后隱藏著對動物的虐待與殘暴。圖6是一則禁止虐待野生動物的廣告。
圖 6 禁止虐待野生動物
如圖6所示,我們可以看到一只悲傷的小熊站在一個由紅、黃和青組成的球上面,而且一只大手通過線繩控制著小熊的四肢,小熊留下了藍色的眼淚,整個圖像的倒影不是黑色的而是藍色的。我們再看該海報的標語“偶—不是我的本意,救救我!”。顯然,這只小熊被看做成木偶,受人控制。但是,小熊受誰控制呢? 圖中那個由紅、黃和青組成的球讓我們很容易想到五彩斑斕的馬戲團,由此,可以激活我們腦海里動物表演的圖像,那么這個彩色的球就暗指馬戲團??刂菩⌒艿哪菑埓笫肿匀痪褪邱R戲團里的馴獸師。在常人眼里,動物表演是一件很滑稽而新奇的事物,但是這里小熊卻表現(xiàn)的很難過,留下了藍色的眼淚,眼淚通常是無色透明的,這里卻是藍色的,藍色通常是憂郁的象征,表達出小熊不想受人控制的意愿,而倒立的影子也是藍色的,與小熊的眼淚相呼應,表現(xiàn)出在動物表演的背后是成片的眼淚。這張海報的標語中,以小熊的口吻發(fā)出求救,其中,“偶” 和“Help me” 以紅色字體呈現(xiàn),更加證實了小熊拒絕表演。輸入空間1木偶和輸入空間2小熊以簡單型網絡的形式進行整合,表明小熊并不情愿做此表演,但由于受馴獸師的控制與虐待,小熊沒有選擇,該整合空間傳達的是:請停止虐待野生動物,在動物表演的背后隱藏著殘酷與虐待,小熊的求救則呼吁人們傳播愛心,帶給動物自由,溫暖與關愛。圖7是該禁止虐待野生動物廣告中的整合模型。
圖 7 “禁止虐待野生動物”中的整合模型
在概念整合理論里,四個心理空間互相作用于隱喻意義的構建與推理機制,展現(xiàn)出隱藏在隱喻里的認知過程,同時,概念整合理論以整合模型充分展現(xiàn)出隱喻意義構建過程的動態(tài)性,證實了隱喻意義的構建并不直接是從源域至目標域的單向映射,相反,是一種動態(tài)的和多向的建構過程。通過運用概念整合理論,本文對野生動物保護公益廣告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進行詳細的解析,研究發(fā)現(xiàn),野生動物保護公益廣告中主要涉及圖像,文字和顏色三種模態(tài),其中,文字模態(tài)在闡釋保護野生動物時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圖像模態(tài)以其凸顯的形式往往能夠吸引公眾的注意力,然而,一種模態(tài)是不能很好的表明公益廣告的意義的,圖像與文字相互協(xié)調與補充,共同構建隱喻意義。在野生動物保護公益廣告中,文字主要是對圖像起到增強作用,文字可以使公眾對圖像內容更加清晰而明確,從而向公眾傳達出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另一方面,文字是作為對圖像內容的補充,圖像解析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歧義現(xiàn)象或者對其意義不清晰的情況,此時,文字可以消除這些疑慮并確定其意義。顏色對文字和圖像起到輔助效果,在野生動物保護公益廣告中,顏色通過激發(fā)人們的背景知識,為野生動物公益廣告奠定情感基調從而引發(fā)人們深思。只有正確解讀各種模態(tài)符號才能傳達出多模態(tài)隱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