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要: 近年來,“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我國對外傳播的重要議題,而動畫作為一種流行文化,在構建社會認知、傳遞意義與價值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中國風動畫電影因展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遞主流價值理念、內容制作精良成為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更好地利用動畫電影傳承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就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筆者試圖以敘事學為理論基礎,探討中國風動畫電影如何進行跨文化敘事,進而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在其跨文化敘事中存在何種問題,以及如何通過敘事建構起中國動畫電影與國家形象的“存在感”。
關鍵詞:中國風動畫電影;跨文化敘事;跨文化傳播;“存在感”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5-0099-03
2015年國產(chǎn)動畫電影《大圣歸來》一經(jīng)上映便獲得連連稱贊,隨后,《大魚海棠》《白蛇緣起》《大護法》《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一系列高質量中國風動畫電影相繼面世,因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延續(xù)傳統(tǒng)神話故事IP、制作精良贏得觀眾青睞。動畫是影像傳播的重要形式,作為一種流行文化,因其幽默、夸張、想象等娛樂表現(xiàn)手法受到受眾喜愛,更易建構社會認知。且日本動漫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拓展了大眾對動畫的理解,因此,動畫電影也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點。同時,動畫是一種敘事策略,好的敘事能夠降低受眾的抵觸心理,更好地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如今,國產(chǎn)動畫電影已經(jīng)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探究跨文化敘事對于我國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自信意義重大。
一、中國風動畫元素構建共享意義空間
(一)動畫形象本身易于接受,拓展群體
邊界跨文化傳播的本質是存在差異的雙方進行意義分享的過程,因此,解讀意義實現(xiàn)共享是第一步。這就需要建立雙方共通的意義空間、構建分享文化資源的渠道。首先,動畫形象作為一種較淺層次的視覺符號,能夠為受眾識讀掃除部分障礙。且動畫形象不同于現(xiàn)實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它抽象而又具體,現(xiàn)實中諸多難以表達的價值與形象皆可通過動畫得以形象化;其次,動畫也是一種娛樂教育敘事策略,敘事能傳達有感染力的情感,進而降低受眾的抵觸心理,滿足分眾化的娛樂需求,其中蘊含的價值與意義也能起到教育作用。而日本動漫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進一步拓展了大眾對于動畫的理解,動畫并非兒童的專利,童話故事通常蘊涵著人們對真善美的渴望,這種情感跨越年齡與地理范疇,自然拓展了受眾邊界。
(二)中國風敘事原型的國際使用,降低
接受難度中國風元素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是國內外影片創(chuàng)意的重要靈感來源。好萊塢動畫影片中常采納中國風視聽與價值符號,從《花木蘭》到《功夫熊貓》,皆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敘事原型,遵循科學的敘事邏輯,依據(jù)本土的價值理念,構建全新的故事體系。影片中大量貫穿中國風布景與文化,采用中西結合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并在敘事中融入中國儒、道思想與中國功夫。這些表象符號元素客觀上促進了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接受,引發(fā)大眾的感性狂歡,推動了更廣泛的傳播、互動與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也為我國動畫影片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借鑒。由此可見,受眾處于不同的傳播情境中,其認知受理性、感性、涉入感、互動性等因素支配,而中國風元素的國際知曉度相對其它元素呈現(xiàn)率更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化解文化背景差異帶來的隔閡,構建起共通的意義空間,拓展群體邊界。
二、好的敘事構建精神文化內核
(一)滿足敘事可能性與忠實性需求
動畫雖以數(shù)字技術為支撐,但其內容與價值依舊倚仗敘事得以表達。敘事就是講故事,通過敘事人們更能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敘事所包含的隱喻也為人類生活經(jīng)驗提供意義與價值。敘事是情感的外顯符號,具有消減疲累的社會功能,好的敘事能夠降低受眾的抵觸心理,而好故事的評價標準就是敘事的邏輯性。敘事可能性與忠實性是驗證邏輯性的重要標尺。前者指故事連貫性,會影響故事信度,而信任是接受的前提,這對于影像敘事是硬性要求。后者則指好的說服理由邏輯,即故事與真實經(jīng)驗的相符程度,尤指故事中所傳遞的價值觀念與日常生活相符的程度。
動畫基于現(xiàn)實文本創(chuàng)作而來,善用隱喻傳遞價值,因此其蘊含的價值觀是考量邏輯性的關鍵。中國風動畫電影以傳統(tǒng)的、耳熟能詳?shù)纳裨捁适聻閿⑹碌妆?,哪吒、白蛇、孫悟空等動畫人物跨越時代,經(jīng)歷時間的檢驗,建構起社會集體記憶,引發(fā)大眾情感共鳴,符合邏輯理性。而其故事背后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蘊與價值內涵,能夠起到教育作用。盡管這些形象千差萬別,但傳遞的理念均為懲惡揚善、助人為樂、俠義精神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符合價值理性,進而構筑起民族精神內核,實現(xiàn)本土文化認同,而這也是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的前提。
(二)講述個體生命故事并鏈接普世價值
Fisher的敘事觀更加關注傳播中的“共享”“共有”“平等”理念[1],隨后,F(xiàn)reeman提出敘事是建立共享世界的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通過敘事,人與人、人與社會、社會與社會間可以產(chǎn)生意義交集[2]。這意味著,當我們試圖創(chuàng)造和維護與他人的認同感和人格感時,敘事能夠起到關鍵作用。這與我們研究跨文化傳播的初衷不謀而合,即建立雙方共享的意義空間,分享文化資源。由此可見,跨文化敘事是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手段。
講述生命故事是敘事的核心所在,中國風動畫電影通常以個人生命故事為核心,因此,盡管故事本土色彩濃郁,但宏大敘事方式使受眾把關注點落在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與生命經(jīng)驗上,其背后的價值與意義通過個人經(jīng)驗傳遞給受眾,這樣就弱化了語境對于敘事的限制?!赌倪钢凳馈芬灾袊鴤鹘y(tǒng)神話故事原型哪吒為焦點,講述其逆天改命、征服邪惡的勵志成長經(jīng)歷;《大圣歸來》則打破從前的敘事模式,從其背后的成長歷程說起,講述了大圣涅槃的生命故事。由此可見,不同形式的敘事彼此競爭,環(huán)環(huán)相扣之余任何故事總能追溯到背后的價值觀。而本土化的傳統(tǒng)價值與“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式普世價值鏈接,為實現(xiàn)跨文化認同提供了共通的價值前提。
三、跨文化敘事中存在文化折扣現(xiàn)象
(一)敘事環(huán)境與文化語境的錯位
中國風動畫電影的敘事環(huán)境基于中國文化土壤,以神話故事或中國風傳統(tǒng)元素為依托進行內容創(chuàng)作,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文化,能夠喚起本土民眾的情感共鳴,使其產(chǎn)生歸屬感,從而構建身份認同,實現(xiàn)民族認同。然而,這僅是基于中國獨特的敘事環(huán)境。神話故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元敘事,不同民族的神話范疇不同,其中包含的知識譜系與文化背景也不相同,而語言與文化環(huán)境的差異就進一步給其他民族的受眾帶來了理解難題。因此,要想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在建構本土的民族認同外,構建國際認同才是難點。
國內外文化分屬不同語境,在我國的跨文化傳播中,中國文化屬于高語境,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由于國外受眾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較低,所以,高語境信息難以解碼,意義傳遞受損,造成文化折扣。因此,盡管中國影視劇已經(jīng)走出國門,但由于敘事環(huán)境與文化語境的錯位,我國動畫電影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依然不容樂觀。
(二)敘事語言與非語言的折損
中國風動畫電影走向國際市場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就是翻譯。在跨文化文本的翻譯中,既要做到通俗易懂,又需在不折損語義信息的前提下盡量還原源文本語義,還應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大量的中國神仙體系的專業(yè)術語,煉丹、八卦、急急如律令等難以跨越翻譯的這道門檻;“太乙真人”的“川普”口音承包了該影片的大部分笑點,然而翻譯卻造成了幽默折損。除語言要素外,布景、音樂等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都存在誤讀。本土化的意義經(jīng)過翻譯受到折損,傳播效果也會被大大削弱,難以構建國際認同。動畫電影能夠基于文化記憶創(chuàng)造社會記憶,而構建國際社會的記憶就需要打破現(xiàn)存瓶頸。一條捷徑就是高文化語境向低文化語境轉向,采取國際化敘事策略,傳遞本土化內容。
四、借助敘事彰顯國家“存在感”
(一)彰顯國家“存在感”
敘事是人類對其生活經(jīng)驗的建構過程,既組織過去,又啟發(fā)未來。動畫電影敘事構建了好的中國故事,而敘事是展現(xiàn)“存在感”并帶來實質性反思的重要渠道[3]。這種存在感的本土性與國際性彰顯,就是一種國家形象的展露。動畫是構建本土文化空間的渠道,也是鏈接國內外文化空間的重要媒介。它作為一種媒介,本質是傳遞價值與規(guī)范,只有符合本土的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才能夠體現(xiàn)民族精神實質,彰顯真實的國家形象。其實,早有研究表明,動畫能夠構建國家形象,影響他者對自我形象的認知,二戰(zhàn)后日本國家形象的重建中動畫起著功不可沒的作用[4]。因此,在跨文化傳播中,動畫能夠充當傳遞文化與構建認知的重要載體。中國風動畫電影中蘊含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能夠更好地把中國文化與中國聲音傳遞出去,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隨著中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的“軟文化”在“硬實力”的保護下也茁壯成長,影視作品中中國文化的聲音越來越強,中國形象也愈發(fā)豐富,彰顯了中國文化與中國形象的“存在感”。
(二)反思敘事方式
動畫電影中表現(xiàn)出的反思也能夠進一步完善動畫電影的跨文化敘事,達到重建與修正的作用,塑造更真實、更完善的國家形象。近年來,中國風動畫電影的國內市場不斷擴大,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49億的票房成績創(chuàng)下國產(chǎn)動畫電影票房之最,并走出國門沖擊奧斯卡。然而國際市場并不樂觀,《大圣歸來》海外票房僅占0.16%,《大魚海棠》海外票房占0.45%,《哪吒之魔童降世》海外票房占比達0.87%[5]。這也再一次印證了國產(chǎn)動畫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依然存在障礙,在堅持本土化內容題材,靈活使用國際化形式,從高語境向低語境轉向的同時,不斷提升國家的硬實力,軟硬實力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為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提供保障,構建起國際認同與良好的國家形象。
五、結語
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植根于中國大地,就是把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xiàn)好、展示好,把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闡釋好。文化作為一種國家軟實力,越來越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文化碰撞的日益激烈,動畫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成為構建文化空間,傳播意義與價值、構建社會認知的重要載體。一系列中國風動畫電影的出現(xiàn)為我國動漫事業(yè)的發(fā)展開辟了新路徑,然而想要沖擊國際市場依然困難重重。好的敘事能夠構建起民族精神文化的內核,為跨文化傳播提供內容與價值支撐,也是實現(xiàn)跨文化認同的重要前提。同時,敘事環(huán)境與文化語境的錯位也并不意味著我們要一味地迎合國際市場需求,而是要以本土內容為文化基石,同時做到與時俱進,博采眾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元素相得益彰,為傳承中國的文化提供國際化的技術支撐,走好中國道路,從而構建起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1]Fisher, W. R. 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 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 value and action[M].Columbia, C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87.
[2]Freeman,M.Life “on holiday”?In defense of big stories[J].Narrative Inquiry,2006,16(1):131-138.
[3]臧國仁,蔡琰.大眾傳播研究之敘事取向——另一后設理論思路之提議[J].中華傳播學刊,2013(6):159-193.
[4]何德功,周夢.日本力推“動漫外交”用動漫影響他國民眾[J].國際先驅導報,2006(5).
[5]https://www.boxofficemojo.com.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