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甘秋瑩 彭旭鋼
[摘 要] 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舉措,如何實施課程思政已經(jīng)成為高等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介紹了海洋科學專業(yè)課程開展的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并著重結合“海洋氣象學”課程闡述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元素在海洋科學類專業(y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融入。在課程教學中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海洋強國的經(jīng)典語錄、我國海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歷史和豐碩成果、國防建設與海洋權益維護、海洋生態(tài)文明建設、海洋文化交融與海洋命運共同體構建、科學家與科研精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極向上的做人品格和生活態(tài)度等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專業(yè)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積極建設海洋科學專業(yè)課程思政素材資源庫。遵循專業(yè)課程“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的教學理念,在課程專業(yè)知識學習中自然地融入價值觀層面的海洋精神指引。
[關鍵詞] 課程思政;海洋科學;海洋特色;海洋氣象學;課程改革
[基金項目] 2019年度廣東海洋大學專業(yè)核心課培育項目“海洋、大氣與全球變化課程建設”(571119032);2017年度廣東海洋大學博士啟動項目“大西洋影響太平洋準兩年周期變化的海氣相互作用過程研究”(R17051);2018年度廣東海洋大學科研經(jīng)費配套項目“南海海域熱帶云團發(fā)展機理研究”(P16100)
[作者簡介] 王 磊(1979—),男,山東菏澤人,博士,廣東海洋大學海洋與氣象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海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研究;甘秋瑩(1997—),女,廣東茂名人,廣東海洋大學海洋與氣象學院2020級物理海洋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海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彭旭鋼(1995—),男,廣東英德人,廣東海洋大學海洋與氣象學院2019級物理海洋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海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
[中圖分類號] G642.4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14-0125-04 ? [收稿日期] 2021-02-09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為新時代的高等學校專業(yè)課程提出了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指明了大學各類課程和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與協(xié)同建設的根本方向。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融入價值觀層面的精神指引,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xiàn)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罢n程思政”引領教育回歸“初心”和“使命”,課程思政實現(xiàn)了教書與育人的統(tǒng)一、教人“真、善、美”的統(tǒng)一、“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統(tǒng)一,是教學的“靈魂”。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舉措,如何實施課程思政已經(jīng)成為高等教育界關注的焦點[2-5]。本文將以“海洋氣象學”課程為例介紹海洋科學專業(yè)課程開展的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
一、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簡介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xiàn)象、性質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理科專業(yè),海洋科學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伴隨著對海洋重視程度的提升而逐漸受到更多的重視[6]。在海洋科學專業(y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如何結合海洋科學專業(yè)的特點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也是需要不斷去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逐漸確定了開展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題和思路。結合海洋科學專業(yè)課程的特點,在海洋科學專業(yè)的課程教學中積極開展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以課程思政為突破口,用“海洋精神”滋養(yǎng)學生思政教育,為思政教育注入“海洋基因”,培養(yǎng)學生“向海圖強,建設海洋強國”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增強學生的“海洋使命”擔當。遵循專業(yè)課程“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的教學理念,在課程專業(yè)知識學習中自然地融入價值觀層面的海洋精神指引。
二、“海洋氣象學”課程專業(yè)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海洋氣象學”課程是為海洋科學專業(yè)本科二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yè)課程,課程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海洋氣象學的基礎知識[7]。課堂上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講授等多種方式“滲透”思政元素的融入點,達到課程與思政有機融合的目標。在“海洋氣象學”課程教學中積極融入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元素。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海洋強國的經(jīng)典語錄
在講授“海洋氣象學”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相關的專業(yè)知識的時候,通過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海洋強國的經(jīng)典語錄讓學生了解研究海洋的重要性。面對這一汪湛藍海水,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jīng)略海洋。從“讓我國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一個明顯改觀”,到“發(fā)展海洋經(jīng)濟、海洋科研”,再到“建設強大的現(xiàn)代化海軍”;從強調“推動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到要求“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再到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習近平總書記為深耕藍色國土指明方向。在教學中積極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海洋精神”感染和激勵學生,使同學們認識到肩負海洋強國建設的重任和堅定為海洋強國而努力讀書的信念。在認識到研究海洋的重要性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學海愛海,不斷增強學生對所學專業(yè)的興趣。
(二)我國海洋科學技術發(fā)展取得的豐碩成果
在講授海流與海浪、氣象衛(wèi)星、臺風、數(shù)值天氣預報等專業(yè)知識點的時候,介紹了我國以“雪龍”“蛟龍”為代表的極地、深海事業(yè)取得的豐碩成果,“藍鯨1號”鉆井平臺、“天鯤號”疏浚重器、“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突破萬米海深等聚焦世界目光的科技成就,以及我國在海洋儀器和觀測、海洋衛(wèi)星遙感技術、海洋環(huán)流觀測計劃、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新一代業(yè)務數(shù)值天氣預報系統(tǒng)GRAPES、無人機臺風綜合觀測試驗等方面的科技進展。這些海洋科技成就和發(fā)展彰顯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創(chuàng)新勁頭和自信風采,激發(fā)了學生自強不息的民族責任和家國情懷,讓學生在了解海洋科技發(fā)展前沿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我們國家海洋科技水平突飛猛進的強勁勢頭和在國際上愈來愈重要的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三)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與海洋生態(tài)文明建設
在講授海洋與氣候變化章節(jié)內容的時候,積極引導學生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環(huán)境問題、海洋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熱點問題的關注和思考。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致辭,讓學生認識到: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huán)境領域挑戰(zhàn),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指出,我國在過去五年中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在全球性問題方面,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等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在保護珊瑚礁、應對海洋塑料垃圾等領域積極打造更牢固的全球海洋生態(tài)安全屏障。
(四)海洋文化交融與海洋命運共同體構建
在講授海洋環(huán)流相關內容的時候,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介紹國家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過程中給沿線國家?guī)淼陌l(fā)展與機遇,撒播了友誼和互助的種子,促進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財富。引導學生認識海洋在文化交融與命運共同體構建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國防建設與海洋權益維護
在講授海洋內波相關知識點的時候,通過海洋內波等過程影響軍事與國防建設的案例,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和掌握海洋科技知識對國防建設的重要性,積極引導學生對維護海洋權益等方面問題的關注。
(六)科學家與科研精神
在講授我國海洋氣象學的學科發(fā)展歷史的時候,介紹了老一輩科學家赫崇本、王彬華、葉篤正等事跡,讓同學們深刻感受老一輩科技工作者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育人的科學家精神,以及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勇攀高峰、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茖W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我國科技事業(y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后繼、接續(xù)奮斗的結果。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自覺踐行、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學子需要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yōu)秀品質,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yè)中去。在教學中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化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教育,增強職業(yè)責任感,培養(yǎng)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誠實守信、開拓創(chuàng)新的職業(yè)品格和行為習慣。激發(fā)學生自強自信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執(zhí)著堅持、吃苦耐勞的科研精神,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在課堂教學的課間休息時間,引入了海洋氣象詩詞,增強學生對海洋氣象專業(yè)知識的興趣。注重提煉專業(yè)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精神指引。在古詩詞中,有很多包含海洋氣象元素內容的優(yōu)秀詩詞。從這些詩詞當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包含與課程專業(yè)知識相關的海洋氣象元素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能夠接受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和中華傳統(tǒng),富有中國心、充滿中國味、飽含中國情。
(八)積極向上的做人品格和生活態(tài)度
在教學過程中關愛學生成長,在課下與同學談心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將積極向上的做人品格和生活態(tài)度傳授給學生,把健康的人格教育和培養(yǎng)融入春風化雨般的教學過程當中。專業(yè)課中很多的概念和理論知識點都蘊含著深刻和豐富的人生哲理,這些與知識點相結合的人生哲理能讓學生加深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人生和未來多一些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目標,堅守“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情懷,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對教育的熱愛和對學生的關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堅持“待校如家,愛生如子”的理念,遵循“以心潤心,以心暖心,以心育心”的心理育人體系,精心培育海洋科學專業(yè)人才。在心與心的交流過程中,用教師偉大的靈魂去感染更多的靈魂,引導學生積極陽光,在潤物無聲、化育無形的過程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通過以上思政元素在課程教學過程的融入,實現(xiàn)了專業(yè)課程“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xiàn)海洋特色,使學生在“潤物無聲”的課程專業(yè)知識學習中融入了價值觀層面的海洋精神指引。
三、結語
本文結合“海洋氣象學”課程闡述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元素在海洋科學類專業(y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融入。以課程思政為突破口,用“海洋精神”滋養(yǎng)學生思政教育,為思政教育注入“海洋基因”,在課程專業(yè)知識學習中自然地融入價值觀層面的海洋精神指引。
在今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計劃進一步加強教師“手拉手”備課機制,繼續(xù)推進海洋科學專業(yè)課程思政素材資源庫的建設;進一步思考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明確每門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點;把現(xiàn)實生活中大量實際而生動的實例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豐富多彩;注重課程與思政無縫銜接和巧妙融合,既要豐富課堂內容,又要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育人質量;注重把傳統(tǒng)教學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定期組織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心得分享與教學經(jīng)驗交流。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進一步推進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從而可以在海洋科學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中更好地實現(xiàn)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點[EB/OL].(2016-12-09)[2021-02-01].http://news.cctv.com/2016/12/
09/ARTIpLqQSZCLXX17PuXFYw3J161209.shtml.
[2]蘇明,陳省平,劉亞婷.深化課程思政改革,創(chuàng)新推薦課程育人——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1(1):1-4.
[3]姜勝超,徐博,孫雷.“波浪理論及其工程應用”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研究[J].高教學刊,2020(29):11-14.
[4]王虎,張學峰,鄧增安,等.海洋地質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26):118-121.
[5]于潭,胡松,魏永亮,等.海洋類專業(yè)“課程思政”設計思路的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7):86-87.
[6]馮士笮,李鳳岐,顧玉翹.海洋科學發(fā)展對教育改革的需要[J].中國地質教育,2001(2):6-11.
[7]王磊,彭旭鋼,陳柏洋.“海洋氣象學”課程教學實踐探索[J].高教學刊,2020(29):98-101.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Marine Characteristics: Taking the Course of Marine Meteorology as an Example
WANG Lei, GAN Qiu-ying, PENG Xu-gang
(College of Ocean and Meteorology,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How to impl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marine science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marine characteristics, and focuses on the course of Marine Meteorology to expla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marine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arine scienc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e follow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natur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cluding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classic quotations on building a powerful marine country, the history and fruitful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maintenance of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marine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marine destiny,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ositive personality and life attitude. In the meantime, we actively build u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 database for marine science courses. Following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reflected and integrated in the courses"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marine spirit guidance at the value level is natura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rine science; marine characteristics; Marine Meteorology; curriculum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