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醫(yī)院 廣東深圳518033)
臨床將肝臟發(fā)炎且血液內證實病毒超過6個月的定義為慢性乙肝,為臨床常見傳染病之一,主要因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1]。臨床多以消化功能、神經功能紊亂為主,常見肝區(qū)不適、頭暈、惡心、無力、食欲缺乏、失眠多夢等,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目前治療以降低和保持血清乙肝病毒基因在最低水平,延緩肝纖維化、控制肝細胞炎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為主[2-3]?;颊卟∏樵诤艽蟪潭壬系玫礁纳?,但是由于慢性乙肝病毒隨時都在發(fā)生變化,治療周期長,易造成患者依從性下降而影響治療進程。隨著中醫(yī)學的發(fā)展,中醫(yī)綜合治療被逐漸應用于慢性乙肝中并取得顯著成效[4]。本研究主要探討對慢性乙肝患者采取中藥辯證結合中醫(yī)針對性護理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1日~2020年3月31日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乙肝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5]者;②年齡>18歲者;③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肝炎病毒者;②重要臟器功能代謝障礙者;③合并精神障礙、無法溝通者;④穴位按壓部位有皮膚疾病者;⑤近期接受干擾素或免疫治療者;⑥不配合干預治療者。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將入組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30~65(37.63±5.59)歲;病程1~8(5.41±1.48)年。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31~67(38.58±5.21)歲;病程2~10(5.29±1.5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均接受抗病毒、對癥治療并給予用藥指導、病情觀察、健康教育等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實施中藥干預,根據(jù)辨證分型以濕熱蘊結、肝郁脾虛為主。①濕熱蘊結:采用茵陳蒿湯合甘露消毒丹,藥方組成:茵陳、滑石、連翹各15 g,梔子、制大黃、黃芩、石昌蒲、藿香各9 g,川貝母6 g。②肝郁脾虛:采用逍遙散加減方,藥方組成:白芍、茯苓各15 g,當歸、白術各12 g, 柴胡9 g,薄荷、甘草各6 g。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中醫(yī)綜合護理:①飲食干預。慢性乙肝患者飲食原則應遵循清淡易消化,忌辛辣肥甘、油膩之品,絕對禁酒,忌食添加防腐劑、人工合成食物以及狗肉。濕熱蘊結者其飲食應以偏涼為主,盡可能選擇滑利滲濕清熱食物,如瓜類、鯽魚、慈菇、赤小豆等,促進大便通暢;肝郁氣滯者其飲食應以疏肝解郁、行氣食物為主,如絲瓜、菠菜、茄子等;肝郁脾虛者其飲食應以軟食為主,選擇薏仁、蘿卜等,可適當進食黃芪、黨參、核桃粥制品等。控制甜類食物攝入,忌辛辣肥甘、油膩之物以及酒類;肝腎陰虛者其飲食應以偏涼為主,可食梨、藕、百合、銀耳、花生等涼潤生津之品。②心理干預。中醫(yī)中以七情代表五臟活動,即喜傷心、悲傷肺、怒傷肝、恐傷腎、思傷脾,通過以情勝情方式具體為“悲勝怒、怒勝思、恐勝喜、喜勝憂、思勝恐”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可向患者詳細介紹慢性乙肝發(fā)病機制及預后良好案例,引導患者以正確、積極態(tài)度面對慢性乙肝,理性對待自身疾病,消除其恐懼感。對于憂慮過多者,增加溝通次數(shù)觀察其反應,可引導患者將注意力轉移到患者喜歡或感興趣的電視節(jié)目、音樂、電影等,降低患者對自身乙肝疾病的關注度,提高其治療依從性。③輔助治療。熱熨法合中藥硬膏熱貼敷治療,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選擇日月、期門、足三里穴,中藥外敷方組成為廣東葉下珠、黃芪、血余炭、丹參等;中藥熏洗(沐足)合耳穴壓豆,中藥泡足方組成為首烏藤、茯苓、丹參、酸棗仁等,耳穴壓豆法選取穴位前先以75%乙醇消毒再將王不留行籽貼于耳朵對應肝、膽、脾、胃、胰穴位,然后以螺旋式對穴位按壓,若患者有麻、脹、痛等感覺表示產生作用,每次2~3 min, 3~5次/d,1~2 d換貼,5 d為1個療程,共6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依從性[6]:完全依從是指患者遵醫(yī)囑按時服藥,主動配合臨床醫(yī)護開展治療;不完全依從是指患者不遵醫(yī)囑無法按時按量服藥,出現(xiàn)漏服或自行減量情況,主動意識差需在勸導下配合醫(yī)護展開治療;完全不依從是指患者不能遵循醫(yī)囑,無法配合臨床醫(yī)護展開治療。②心理狀態(tài):根據(jù)焦慮自評量表(SAS)[7]評價患者焦慮情況,量表共20項,按1~4分評價共4個等級,<50分(正常)、50~59分(輕度焦慮)、60~69分(中度焦慮)、>69分(重度焦慮);根據(jù)抑郁自評量表(SDS)[8]評價患者抑郁情況,量表共20項,按1~4分評價共4個等級,<53分(正常)、53~62分(輕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3分(重度抑郁)。③生活質量:根據(jù)調查簡表(SF-36)[9]評價,量表有精神健康、活力、社會功能、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總體健康共8項36個問題,每項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④護理滿意度:根據(jù)醫(y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回訪,其內容為護理技術、護理態(tài)度、護理溝通、健康教育,滿分為100分,滿意>90分、基本滿意80~90分、不滿意<80分。
2.1 兩組依從性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依從性比較[例(%)]
2.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SF-36評分比較 見表3。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見表4。
表3 兩組SF-36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改變,慢性乙肝發(fā)病率呈增高趨勢,且具有易反復、病程長、傳染性高等特點,加大了臨床治療困難。慢性乙肝疾病特點及臨床治療現(xiàn)狀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從而影響臨床療效[10]。致使慢性肝炎患者依從性較差的原因可能有:①患者對慢性乙肝未形成正確認識,不了解慢性乙肝危害性及治療必要性,對于疾病態(tài)度表現(xiàn)為極度忽視或極度悲觀。②慢性乙肝患者服用抗病毒藥物嚴格要求其按時空腹用藥,而多數(shù)慢性乙肝患者均為家庭治療,不能遵循要求服藥。另外,用藥一段時間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其患者角色功能開始淡化,且社會對待慢性乙肝患者存在偏見,患者不敢面對自身疾病也不愿周圍其他人知道自己患病的事實最終影響全程治療。③慢性乙肝部分治療藥物價格偏高,隨著治療時間延長可能對家庭經濟造成一定壓力,患者可能不配合治療或有放棄治療想法。
本研究將中藥辨證結合中醫(yī)綜合護理應用于慢性乙肝患者中,旨在促進慢性乙肝患者依從性及生活質量提高,為臨床提供參考。由于臨床醫(yī)療環(huán)境的變化,患者對護理要求也隨之提高,不僅僅滿足于疾病康復。中醫(yī)理論中慢性乙肝屬于“黃疸、積聚、脅痛、鼓脹”等范疇[11],其發(fā)病機制為受外部濕熱邪氣影響積于肝膽脾胃,隨時間延長、病情發(fā)展致使正氣虧損、氣血不調最終形成慢性乙肝。中醫(yī)綜合護理以整體角度出發(fā)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展開對患者全面護理,其臨床作用明顯[12]。本研究對慢性乙肝患者采取綜合護理,不同證型患者采取不同飲食干預改善患者相關臨床癥狀,同時采取以情勝情、移情方式促進患者心理狀態(tài)改善,另外對患者進行中藥硬膏熱貼敷、中藥熏洗及耳穴壓豆共同促進機體調節(jié)、疏肝健脾。臨床上還可采用中醫(yī)定向透藥、腕踝針、中藥保留灌腸、穴位貼敷、肝病治療儀等進行輔助治療,綜合護理不僅對慢性乙肝恢復具有促進作用同時也可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總依從率和精神健康、活力、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總體健康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干預后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慢性乙肝患者采用中藥聯(lián)合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可有效調節(jié)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升治療依從性,促進生活質量提高。分析原因:多數(shù)慢性乙肝患者面對自身疾病時均會出現(xiàn)焦慮、緊張、害怕等情緒,而負性情緒對疾病恢復、治療依從性甚至生活質量均會產生不良影響,故有必要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研究組通過增強患者面對慢性乙肝疾病信心、與患者加強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變化、轉移患者注意力等調節(jié)患者焦慮、抑郁負性情緒,從而促進提升治療依從性。中藥方劑中茵陳、梔子、制大黃、藿香清熱利濕,退黃、利膽護肝,滑石、黃芩利尿通淋,連翹、川貝母可清熱解毒促進消腫,石菖蒲具有化濕開胃和醒神益智之效,白芍、薄荷疏肝理氣,茯苓利水化濕,當歸活血祛瘀,白術補氣健脾,柴胡疏肝解郁、疏散退熱,甘草清熱解毒。諸藥合用活血通絡、行氣潤下,配以飲食干預、心理干預及中藥貼敷、中藥熏洗、耳穴壓豆等共同調節(jié)機理,促進生活質量提高。陶軍秀等[13]研究指出,慢性乙肝患者治療依從性與生活質量存在一定關系。飲食干預可促進患者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不良飲食習慣以促進病情好轉從而提升其依從性[14]。慢性乙肝患者飲食原則中進食高維生素食物有利于平衡代謝,促進肝細胞再生和修復;高蛋白食物有利于促進免疫功能修復,減輕患者肝臟負擔;高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提高肝臟解毒功能,維持機體活動所需基本能量;低脂肪飲食主要避免引起病情惡化。穴位選擇日月穴、期門穴及足三里穴,日月為肝腑、腸胃保健重要穴位,按摩此穴位具有降逆止嘔、利膽和胃、疏肝健脾至功效。期門穴又名肝募穴,為肝經氣血積聚之地,按摩此穴位可改善患者腹痛腹脹、脅肋疼痛、嘔吐等癥狀,促進氣血通暢達到疏肝理氣功效;《傷寒論》中該穴是疏泄肝膽首選穴位,能有效調理肝臟。足三里穴屬于“足陽明胃經”穴位,按摩此穴位可改善患者惡心、嘔吐癥狀,可調理脾胃、補肝益氣。另外,耳穴壓豆通過按壓耳朵對應肝、膽、脾、胃、胰穴位具有疏肝解郁、調節(jié)陰陽作用,可促進肝功能恢復。對患者實施中藥貼敷、耳穴壓豆等輔助治療可促進肝氣郁滯消除、疏肝實脾,改善有關癥狀提高生活質量,與邱麗等[15]研究結論一致,有利于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本研究還顯示,研究組護理溝通、健康教育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慢性乙肝患者治療采取中藥聯(lián)合中醫(yī)綜合護理可提升護理滿意度,促進醫(yī)護患關系和諧發(fā)展。
綜上所述,對慢性乙肝患者采取中藥辨證結合中醫(yī)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負性心理,促進提升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但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且中醫(yī)辨證分型少,將來可擴大樣本量對其他分型慢性乙肝治療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