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定市中醫(yī)院 廣東羅定527200)
結腸息肉是由患者結腸內局部黏膜組織發(fā)生良性病變所致,可使患者出現(xiàn)腹痛、便血等癥狀[1]。臨床根據(jù)病理性質將其分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息肉,非腺瘤性息肉多為良性病變,而腺瘤性息肉則存在癌變風險[2]。因此,及時有效地清除結腸息肉是預防結腸癌,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條件。內鏡下息肉切除術是目前治療結腸息肉的有效手段,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的優(yōu)勢[3],但該術引發(fā)的腸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適時護理理論認為,疾病的診療過程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臨床護理應根據(jù)患者不同階段的照護需求提供幫助,以實現(xiàn)全程化干預[4]。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7月31日就診的符合選樣要求的118例患者,對其開展以適時護理為指導核心的全程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7月31日于我院行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的11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jīng)臨床電子腸鏡檢查確診為結腸息肉,符合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相關手術指征[5];②首次行結腸息肉切除術;③年齡≥18歲;④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定意向書。排除標準:①精神異?;驕贤ㄕ系K者;②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患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剔除標準:①中途自主退出研究者;②配合度較差,影響研究結果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9例。研究組男28例(47.46%)、女31例(52.54%),年齡(46.33±8.32)歲;息肉類型:腺瘤性息肉38例(64.41%),非腺瘤性息肉21例(35.59%);息肉部位:降結腸11例(18.64%),橫結腸10例(16.95%),其他38例(64.41%)。對照組男30例(50.85%)、女29例(49.15%),年齡(47.02±7.63)歲;息肉類型:腺瘤性息肉34例(57.63%),非腺瘤性息肉25例(42.37%);息肉部位:降結腸14例(23.73%),橫結腸9例(15.25%),其他36例(61.0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圍術期常規(guī)護理干預措施?;颊呷朐簳r,護理人員對其病情、心理狀態(tài)進行初步評估;指導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向其講解手術注意事項、列舉手術成功案例,安撫其緊張情緒;術后囑患者臥床休息,若出現(xiàn)術后并發(fā)癥,及時處理;給予患者日常飲食及用藥指導;給予患者出院帶藥及復查指導。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基于適時理論的全程護理干預。以適時理論為指導,將護理流程分為術前、術中、術后及出院4個階段,具體操作如下。①術前:a.術前評估。護理人員于患者入院時對其疾病認知度、心理韌性及社會支持狀況進行初步評估;利用臨床血常規(guī)、心電圖、X線等檢驗手段評估患者病情。b.術前健康教育。通過發(fā)放《腸道健康手冊》或一對一講解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屬科普結腸息肉的發(fā)病原因、治療手段、術后護理等知識;介紹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的原理及治療優(yōu)勢;組建“醫(yī)患一家”微信群,以小視頻或圖片介紹的形式向患者推送結腸息肉治療及術后護理相關知識;對學習理解能力較差的患者給予針對性護理,詢問其疑惑之處,結合臨床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解釋部分醫(yī)學術語,了解患者期望達到治療效果。c.心理干預。向患者解釋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為常規(guī)手術,治療2周后多數(shù)患者就可正常工作,且該技術現(xiàn)已成熟,治愈率高,以減少患者對治療及預后的擔憂;鼓勵家屬與患者多交流,關心其病情發(fā)展與預后。d.術前腸道準備。指導患者術前3 d進食少渣、半流質飲食;術前8 h服用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1000 ml,于60~90 min 內服完,后再飲1000~2000 ml清潔腸道,若患者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通知醫(yī)生及時處理。②術中:對患者進行腸鏡手術治療時,做好醫(yī)護配合,使用圈套器和鈦夾過程中動作輕柔,避免損傷腸黏膜,引發(fā)穿孔等并發(fā)癥;術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面部表情、神志及生命體征。③術后:a.并發(fā)癥預防。術后6 h囑患者臥床休息,病情嚴重者應臥床2~3 d;術后24 h內禁食,術后2~3 d由半流質飲食過渡至普通飲食;術后便秘者給予藥物干預,防止腸道出血;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若患者出現(xiàn)腹痛、腹脹、便血、延遲性出血等癥狀應及時處理。b.舒適度護理。家屬應注意患者的個人衛(wèi)生情況,勤換洗衣物,擦拭身體;可通過肢體按摩、幫助患者調整體位等方式,緩解其術后不適;家屬盡量滿足患者的日常需求,如為其準備書籍、電影、歌曲等,轉移注意力。④出院。給予患者出院帶藥用法指導,囑其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禁煙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囑患者定期復查。⑤總結和完善:科室工作人員根據(jù)上述操作步驟,初步制定基于適時理論的全程護理干預工作流程,并在不斷的實踐中對該流程進行改進與完善;將工作流程資料發(fā)放給每一位醫(yī)護人員,以提高護理質量。
1.3 評價標準 ①疼痛狀態(tài)評估:于患者術后1、5 d采用疼痛數(shù)字評分法(NRS)[6]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0~10分計分法計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疼痛程度評價:總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影響睡眠的中度疼痛,7~10分為嚴重影響睡眠的重度疼痛。②疾病認知水平評估:于患者術前及術后5 d采用科室自制的結腸息肉認知問卷對患者的疾病認知度進行評估。該問卷包含病因、治療方法、術后并發(fā)癥及自我護理4個方面,共20道選擇題,每題記1分,總分0~2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越好。認知度評價:總分≤7分為較差,8~14分為中等,≥15分為良好。③心理狀態(tài)評估:于患者術前及術后5 d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7]評價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CD-RISC包括25個條目,堅韌性、力量及樂觀性3個維度。采用0~4分評分法,0分為完全不正確,4分為幾乎所有時候都是這樣,總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心理彈性越好。④生活質量評估:于患者術前及術后5 d采用GLQI生活質量指數(shù)[8]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GLQI量表包括主觀癥狀、心理情緒、社會活動、生理功能4個維度,共36項測定內容。采用0~4分評定法,總分144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包括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
2.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2.2 兩組NRS評分及疼痛程度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NRS評分及疼痛程度比較[例(%)]
2.3 兩組疾病認知水平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疾病認知水平比較[例(%)]
2.4 兩組CD-RISC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CD-RISC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GLQI評分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GLQI評分比較(分,
結腸息肉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其病變種類多樣,且具有癌變風險,應盡早治療[9]。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內鏡下操作技術日趨成熟,在消化道息肉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術中侵入性操作可使患者發(fā)生腸穿孔、術后出血等并發(fā)癥,同時息肉發(fā)展的不可預知性,降低了患者的治療信心,影響其治療效果。研究表明,科學合理的圍術期護理是保證內鏡下息肉切除術患者獲得良好預后的關鍵[10]?;谶m時理論的全程護理干預可根據(jù)患者圍術期不同階段的護理特點,給予其針對性干預,有利于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其生活質量。
患者對疾病診療知識及護理常識的缺乏,是影響其圍術期心理狀態(tài)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發(fā)現(xiàn),給予患者適時護理理論為指導的全程護理干預,可改善其疾病認知水平及CD-RISC評分(P<0.05),這與適時護理干預可于術前給予患者良好的健康教育相關。醫(yī)護人員通過發(fā)放《腸道健康手冊》及床旁講解的方式加強患者對結腸息肉及內鏡切除術的了解。而“醫(yī)患一家”微信群的建立可將疾病及相關術式知識,以簡單易懂的圖片或動畫形式呈現(xiàn)給患者,有利于患者對醫(yī)學術語的理解。適時心理干預是幫助患者及時排解負性情緒的有效措施。一方面本研究通過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度,緩解其術前恐慌情緒;另一方面鼓勵家屬積極與患者交流,關心其舒適度及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家庭支持,從而增強治療信心[11]。另外,對接受能力較弱的患者群體,本研究采取重點關注措施,確保每例患者得到足夠的重視,故研究組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有所改善。
提高患者術后舒適度,縮短其康復進程是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患者圍術期護理的主要目標。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接受基于適時理論的全程護理干預后,其術后恢復狀況(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及疼痛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谶m時理論的全程護理干預可根據(jù)患者病情將圍術期分為術前、術中、術后及出院指導4個階段,分別予患者對癥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就診舒適度[12]。醫(yī)護人員術前嚴格按照術式要求,指導患者進行腸道清潔,可保障手術順利進行;術中執(zhí)行腸鏡插入操作時,應盡量減少牽、拉等動作,可保護患者的腸道黏膜,防止術后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術后給予患者臥床休息,流質飲食指導,有利于其胃腸功能恢復。相關研究指出,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是影響其術后痛感的重要因素[13]。本研究采用肢體按摩、觀看電影等措施,轉移患者注意力,有利于緩解其術后焦慮情緒;幫助患者勤換洗衣物,擦拭身體,可提高其術后舒適度,穩(wěn)定情緒,緩解疼痛。
此外,本研究對兩組患者術后恢復狀況展開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術后5 d的GLQI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適時理論的全程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由于基于適時理論的全程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對結腸息肉診療的認知,提高患者疾病治療的積極性。同時,醫(yī)護人員于術后給予患者科學飲食指導、運動指導及疼痛護理,可提高患者的就診舒適度,促進患者康復,從而提高生活質量[14]。
綜上所述,基于適時理論的全程護理模式對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患者具有較好的干預效果。該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彈性和疾病認知水平,縮短其康復進程并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