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玲,吳小利,翟明賀,劉麗文(遼寧省人民醫(yī)院檢驗醫(yī)學科,沈陽110016)
諾卡菌(Nocardia)廣泛存在于土壤、灰塵、腐爛的植被、動物糞便沉積物以及水環(huán)境中[1],并作為一種機會致病菌,可引起免疫功能受損患者的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2]。目前諾卡菌屬包括100多個菌種[3],其中有接近30個菌種與人類感染有關,包括膿腫諾卡菌(N.abscessus)、非洲諾卡菌(N.africana)、星形諾卡菌(N.asteroides)、巴西諾卡菌(N.brasiliensis)等[2]。隨著分子鑒定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很多少見或新命名的諾卡菌菌種逐漸被人們發(fā)現(xiàn)。老兵諾卡菌(N.veterana)就是其中之一,該菌于2001年從一位78歲患者的支氣管鏡灌洗液中分離并獲命名[4]。目前全球關于人類感染老兵諾卡菌的病例報道已有20多例,而我國僅臺灣地區(qū)有1例報道[5]。目前,諾卡菌的鑒定多采用16SrRNA、secA1、hsp65、gyrA和rpoB等基因為基礎的分子生物學方法[6]。近年來,隨著質(zhì)譜技術的發(fā)展以及諾卡菌參考數(shù)據(jù)庫的擴增,基質(zhì)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zhì)譜(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亦可用于老兵諾卡菌的鑒定。本文報道從1例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癥患者患肢膝蓋后側(cè)膿性滲出物中分離得到1株老兵諾卡菌,對該菌的微生物學特征、鑒定及藥物敏感性進行分析,并結合文獻復習,為臨床實驗室檢出該菌提供參考并加強臨床對于該菌感染的重視。
1.1 研究對象及菌株來源 菌株分離自一位55歲男性橫紋肌溶解癥患者患肢膝蓋后側(cè)膿性滲出物,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并有類固醇激素使用史?;颊呷朐旱?天至第26天膝蓋后側(cè)持續(xù)有膿性滲出物,無臭味,白細胞計數(shù)處于持續(xù)升高狀態(tài),最高可達17.58×109/L,分別在第2天及第10天取膿性滲出物進行一般細菌培養(yǎng),檢出老兵諾卡菌。質(zhì)控菌株大腸埃希菌ATCC 35218購自上海寶錄生物公司。
1.2 主要儀器及試劑 LEICA DM750光學顯微鏡(德國LEICA公司);microflexTMLRF質(zhì)譜分析儀及CHCA基質(zhì)液(Bruker Daltonics公司);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中國彥程公司);革蘭染色液(快速)、抗酸染色液(快速)(珠海貝索公司);DL-96STAPH試劑盒(珠海迪爾公司);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天根公司);EasyTaq PCR SuperMix聚合酶(北京全式金公司);磁珠法DNA凝膠回收試劑盒(上海碩美公司);引物合成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完成。
1.3 分離菌的培養(yǎng)與形態(tài)觀察 將分離菌株接種在血平板上35℃培養(yǎng)0~120 h,取培養(yǎng)24~120 h菌落制片后革蘭染色觀察;分別取培養(yǎng)48 h菌落制片后,參照快速抗酸染色試劑說明書并略改良進行弱抗酸染色:石碳酸復紅染色10 min,2 mol/L H2SO4分別脫色2 s、10 s、15 s、30 s、45 s、60 s、75 s、90 s,亞甲藍染色2 min觀察鏡下形態(tài)。重復2次。
1.4 MALDI-TOF MS鑒定 挑取血平板上培養(yǎng)48 h單個菌落涂在靶板上,自然干燥后加入1μL 70%甲酸,待完全干燥后,加入1μL CHCA基質(zhì)液,待完全干燥后,置于質(zhì)譜儀上進行鑒定并依據(jù)儀器說明書進行結果判讀。
1.5 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收集單個菌落,按照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說明書進行DNA提取。參照文獻[7]合成細菌16SrRNA引物,序列分別為: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和1492R:5′-TACGGCTACCTTGTTACGACTT-3′。PCR反應體系為30μL:2×EasyTaq PCR SuperMix 15μL,上、下游引物(10μmol/L)各1μL,DNA模板2μL,H2O 11μL。PCR反應條件:94℃5 min;94℃30 s,57℃30 s,72℃90 s,25個循環(huán);72℃7 min。PCR產(chǎn)物經(jīng)12 g/L瓊脂糖凝膠電泳并采用磁珠法DNA凝膠回收試劑盒對目的條帶進行回收,采用Sanger法在ABI 3730XL設備上進行測序,測序由北京睿博興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完成。測序后將序列和GenBank數(shù)據(jù)庫進行BLAST比對。并下載與待測菌相似度大于98.0%的菌種的各個基因序列,其中每個菌種選取相似度最高的1個菌株,用MEGA7.0軟件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1.6 生化反應及藥物敏感性分析 選取血平板培養(yǎng)48 h單個菌落,制備0.5麥氏濁度單位菌懸液,在DL-96STAPH生化反應板孔中每孔加入菌懸液100μL,生化反應包括D-氨基葡萄糖、脲酶、麥芽糖、β-半乳糖苷酶、七葉苷、棉子糖,VP、硝酸鹽;取50μL 0.5麥氏濁度單位菌懸液加入DL-96STAPH試劑盒中的M-H肉湯培養(yǎng)基中,充分混勻并分別取上述含菌液M-H肉湯培養(yǎng)基100μL加入含抗菌藥物試驗孔,35℃孵育72 h,依據(jù)DL-96STAPH試劑盒說明書以及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CLSI)M62文件[8]進行結果判讀。同時采用大腸埃希菌ATCC 35218作為質(zhì)控菌株。
1.7 文獻復習 使用PubMed、中國知網(wǎng)(CNKI)對老兵諾卡菌感染的相關文獻進行檢索,檢索范圍為2001年1月至2020年3月以前發(fā)表的文獻,英文關鍵詞為“Nocardia veterana”,中文關鍵詞為“老兵諾卡菌”,語言限制為英文和中文,對檢索的文獻進行審查,排除人類感染以外的文獻以及對諾卡菌屬感染的匯總分析文獻。
2.1 分離菌的培養(yǎng)特性、菌落形態(tài)及鏡下形態(tài) 分離菌株在血平板上35℃可緩慢生長,24 h呈較小白色干燥顆粒狀菌落,48~72 h后形成干燥白色菌落,菌落有褶皺現(xiàn)象(圖1),且有泥土氣味。鏡下為革蘭陽性絲狀菌,培養(yǎng)24 h鏡下呈分枝狀(圖2A),48~96 h分枝逐漸斷裂(圖2B、2C、2D),120 h后分枝完全消失(圖2E)。弱抗酸染色呈弱抗酸性(圖2F)。
圖1 老兵諾卡菌在血平板上菌落形態(tài)(35℃培養(yǎng)24~72 h)
圖2 革蘭染色及弱抗酸染色鏡下形態(tài)
2.2 生化反應及MALDI-TOF MS鑒定 MALDI-TOF MS鑒定為老兵諾卡菌(得分為2.245)。分離菌35℃培養(yǎng)48 h后,D-氨基葡萄糖、脲酶、麥芽糖、β-半乳糖苷酶、七葉苷陽性,棉子糖、VP、硝酸鹽陰性。
2.3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結果 PCR擴增產(chǎn)物Sanger法測序長度為1 385 bp,將測序序列和GenBank數(shù)據(jù)庫進行BLAST比對,結果顯示分離菌與數(shù)據(jù)庫中的Nocardia veterana(登錄號:NR_115156.1)序列相似性達100%。以Streptomyces gardneri strain NBRC 3385為外類群,通過MEGA7.0軟件構建系統(tǒng)進化樹,發(fā)現(xiàn)分離菌與N.veterana DSM4445在同一分支上,屬于同一菌種,老兵諾卡菌與克露茨克氏諾卡菌(N.kruczakiae)親緣關系較近。見圖3。
圖3 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和運用Neighbor-Joining的方法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
2.4 藥物敏感試驗 分離菌對抗菌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別為阿米卡星(0.25μg/mL)、慶大霉素(1μg/mL)、克拉霉素(0.25μg/mL)、利奈唑胺(≤2μg/mL)、復方磺胺甲噁唑(1/19μg/mL)、環(huán)丙沙星(8μg/mL)。其中,分離菌對環(huán)丙沙星耐藥,其余抗菌藥物均敏感。
2.5 文獻資料 共納入13篇文獻,英文為13篇,中文為0篇,病例數(shù)為16例[4-5,9-20]。16例感染病例中大部分來源于歐美地區(qū)(11/16),2例來自澳大利亞,3例來自亞洲地區(qū)(日本2例,中國臺灣地區(qū)1例);感染部位多見于肺部(8/16),還可引起腦、腸道、尿道、腹膜及淋巴管感染甚至菌血癥,以及1例足分支菌病及1例眼部感染。鑒定方法大部分采用16SrRNA測序,有2例采用MALDI-TOF MS與16SrRNA測序相結合,經(jīng)過適當治療,有11例效果良好。見表1。
表1 老兵諾卡菌感染文獻復習
續(xù)表
本文對臨床分離老兵諾卡菌進行24~120 h培養(yǎng)后的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該菌可以形成明顯分枝狀菌絲,分枝在48~96 h易斷裂,120 h后幾乎全部斷裂,與文獻中星形諾卡菌鏡下形態(tài)相似[21]。本文分離老兵諾卡菌具有弱抗酸特點。諾卡菌弱抗酸染色的結果與脫色時間有關[21],本文采用脫色時間在2~60 s時,弱抗酸染色為陽性,>60 s顯示為陰性,因此在對諾卡菌進行弱抗酸染色時,要控制脫色時間,以免產(chǎn)生假陰性結果。有研究顯示,老兵諾卡菌七葉苷反應為陽性,而非洲諾卡菌為陰性;非洲諾卡菌棉子糖反應為陽性,老兵諾卡菌為陰性[11],但是由于生化反應特異性較弱,且諾卡菌種類繁多,僅通過生化反應難以實現(xiàn)菌種鑒定。
本文采用的MALDI-TOF MS參考數(shù)據(jù)庫包括星形諾卡菌(N.asteroides)、非洲諾卡菌(N.africana)、巴西諾卡菌(N.brasiliensis)、老兵諾卡菌(N.veterana)等35種諾卡菌。MALDI-TOF MS蛋白質(zhì)處理方法有2種,分別是直接涂布法和蛋白質(zhì)提取法,蛋白質(zhì)提取法可提高鑒定的準確性[22]。由于分離菌生長較為緩慢,依據(jù)文獻[23],本文采用幼齡菌進行鑒定。目前基因測序已經(jīng)成為鑒定諾卡菌最準確的方法,現(xiàn)有文獻報道老兵諾卡菌的鑒定大多采用16SrRNA測序。當有些諾卡菌菌種間序列相似性較高時,可以增加其他管家基因如secA1、hsp65、gyrA和rpoB或構建系統(tǒng)進化樹增加鑒定可信度。本文采用MALDI-TOF MS與16SrRNA測序的方法同時鑒定出分離菌為老兵諾卡菌,另外系統(tǒng)進化樹結果顯示分離菌與N.veterana DSM4445在同一分支上,屬于同一菌種。
文獻復習發(fā)現(xiàn),16例老兵諾卡菌感染的病例中除了肺部感染(8/16),還可引起腦、腸道、尿道、腹膜、淋巴管感染甚至菌血癥,以及足分支菌病及眼部感染等淺表感染,因此,老兵諾卡菌引起的感染范圍較為廣泛。而易感人群大多存在明確的免疫力受損因素,如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HIV感染以及患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疾病,雖然有2例無明確的免疫抑制狀態(tài),但仍伴隨有糖尿病或支氣管擴張等基礎疾病。本文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且有類固醇使用史,亦存在易感因素。由于國際上對于老兵諾卡菌的治療尚無統(tǒng)一方案,文獻報道大部分采用復方磺胺甲噁唑成功治愈,其治療劑量從160 mg/800 mg~320 mg/1 600 mg不等,治療期限為3個月至1年,需要根據(jù)患者的癥狀及免疫狀態(tài)而定。而復方磺胺甲噁唑與阿米卡星、碳青霉烯或頭孢曲松的組合常用于嚴重或全身感染[24]。本例患者分離菌對復方磺胺甲噁唑敏感,治療中聯(lián)合應用了復方磺胺甲噁唑和頭孢他啶,但由于患者基礎疾病較重,最終死亡,未能對其藥效進行評估。利奈唑胺是一種新型唑烷酮類抗生素,2003年Moylett等[25]首次報道了6例用利奈唑胺治療成功的諾卡菌感染患者。因此,對于老兵諾卡菌感染的患者,可選用復方磺胺甲噁唑,對于磺胺類藥物不耐受者,可選擇利奈唑胺進行治療。
綜上,本文對老兵諾卡菌的形態(tài)、鑒定及藥敏試驗進行描述,為臨床實驗室對該菌的識別提供可視化參考;同時總結了國內(nèi)外相關報道及治療經(jīng)驗,為臨床治療提供用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