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強華
從過往的案例來看,有的教育懲戒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不滿、怨恨和抵觸情緒,甚至與教師發(fā)生沖突,使教師遭受家長的誤解,這一度讓很多教師不敢管學生。
究其原因,是因為一些教師在懲戒學生之前,沒有與學生進行約定。面對犯錯的學生,他們通常是臨時起意,根據(jù)個人的好惡和心情,隨意地懲戒,讓學生覺得老師是在針對自己,心中感到委屈和不服氣。
教師要知道,教育懲戒的目的是調(diào)控和矯正學生的錯誤言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因此在對學生實施懲戒時,要遵循適度、及時和巧妙的原則。
先說斷,后不亂。教師在懲戒學生之前,需要與學生進行約定,避免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使其心甘情愿地接受懲戒,改正錯誤,進而形成契約精神和敬畏規(guī)則的意識。教師進行有理有據(jù)、事先約定的懲戒,也有利于弱化師生之間的矛盾。
教師可以預設學生常犯的錯誤或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利用班會等機會讓學生明白這些問題的危害性和改正的必要性,進而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征、承受能力、成長規(guī)律,與學生約定懲戒的措施、時長、力度和次數(shù)。教師可以對全班學生約定,也可以對一些經(jīng)常犯錯的學生單獨約定,做到因人施罰。必要時,可以讓家長參與約定,實現(xiàn)家校共育。
約定形成后,教師在班上要建立監(jiān)督機制。一旦學生犯錯,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犯錯的次數(shù)、錯誤的程度和主觀意識等,按照約定的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懲戒。在懲戒時,教師要對事不對人,做到公正無私,一視同仁,并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給其留下心理陰影。懲戒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安撫和引導,幫助其認識并改正錯誤,使其感受到教師在懲戒背后的關愛。對進步較大和改正錯誤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適度的表揚和鼓勵,做到賞罰分明。
總之,懲戒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教育手段。教師要以生為本,讓教育懲戒發(fā)揮實效,達到小懲大誡的目的。
(作者單位:重慶市巴蜀渝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