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茵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音樂系, 廣東 廣州 510303)
普羅科菲耶夫是20世紀最杰出的蘇聯作曲家之一,被譽為“新古典主義”的領導者。普羅科菲耶夫《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的“前身”是作曲家創(chuàng)作于1942-1943年的《D大調長笛與鋼琴奏鳴曲》。二戰(zhàn)爆發(fā)后,普羅科菲耶夫離開莫斯科開始流亡生活,此時對新音樂的制裁仍未結束,外界的指責與非議,加上經濟上的窘迫,使得這段時期成為作曲家人生中最為黑暗的時候。蘇維埃作曲家列馮阿托緬拜訪了流亡期間的普羅科菲耶夫,并委托他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最初目的是為了解決其經濟上的問題。普羅科菲耶夫接受了這一委托,卻是因為他對自己作品的創(chuàng)新性的挑戰(zhàn)而非金錢上的酬勞。作品于1943年8月完成,雖然這期間作曲家飽受各種厄難,但這首作品的風格卻清新甜美,描繪了童年的天真無邪和田園式的樸素,這也成為了作曲家在戰(zhàn)爭年代最光明最平靜的作品,代表了那個年代人們內心對和平的渴望。隨后,小提琴家奧伊斯拉赫在聽到這首作品后建議普羅科菲耶夫將其改為小提琴奏鳴曲,因為他認為這部作品中好幾個主題非常適合小提琴的音色,普羅科菲耶夫欣然接受,并在奧伊斯拉赫的幫助下完成對小提琴弓法的編寫,鋼琴聲部則完全沒有改變。1944年6月17日,這首《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由奧伊斯拉赫和雷夫·奧柏林在莫斯科首演。
《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遵循古典傳統曲式,充滿了大膽的主題和動機,旋律寬廣優(yōu)美,帶有鮮明的俄羅斯民族色彩,音樂上具有普羅科菲耶夫獨有的趣味性和詼諧感。作曲家現代化和聲思維的運用,頻繁的離調,諸多巧妙的變音和古怪的經過句,使得作品的音樂線條富有棱角,極具作曲家的個人風格。下面,主要從旋律、節(jié)奏、調式調性三個方面來探討這部作品鋼琴聲部的音樂特征。
1. 旋律
鋼琴在這首作品中不僅承擔伴奏的角色,很多時候也承接著小提聲部的旋律,從抒情寬廣的抒情性詠唱到令人炫目的快速跑動,再到富有活力的大跳,多樣化的旋律體現了普羅科菲耶夫作品戲劇性的特征。例如38—41小節(jié)中,由連續(xù)的八分音符組成的旋律線條平穩(wěn)溫和,在A大調與E大調的調性的切換中,又加入了升C、F音等變音,頻繁地使用變音使得旋律靜中有動,呈現出神秘的色彩,更具現代音樂的特色。(見譜例1)
譜例1:
在44-50小節(jié)中,旋律頻繁運用了六度、八度甚至十度的大跳,連續(xù)的大跳音程帶來了夸張的藝術效果,體現了普羅科菲耶夫在創(chuàng)作時經常將旋律線條尖銳化的特點。寬廣的音程用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來演奏,帶給人一種急促不安的情緒,呈現人們在戰(zhàn)亂時期的恐慌心理,與平靜甜美的呈示部形成鮮明的對比,突顯了作品中戲劇化的效果。(見譜例2)
譜例2:
52-55小節(jié),鋼琴部分的旋律為主部主題的變形,左手和右手聲部都采用了具有緊張感的三連音,兩個聲部仿佛在互相追逐,旋律線條相互穿插,音區(qū)的轉換使音域更為廣闊,音樂此起彼伏,將這個段落中不安定、焦慮的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85-88小節(jié)右手旋律呈持續(xù)下行,旋律線條內斂而獨特,音樂舒緩而優(yōu)美,充滿童話般夢幻的色彩,展現出普羅科菲耶夫晚期作品中旋律抒情性的特征,右手最高聲部運用了半音階式的下行線條,隱隱透著俄羅斯式的痛苦憂郁。
2.節(jié)奏
與20世紀大多數作曲家不同,普羅科菲耶夫沒有放棄音樂中律動而清晰的節(jié)奏,反而有意強調這種規(guī)律性。在這個樂章中,作曲家采用其偏愛的四拍子,節(jié)奏平穩(wěn)舒緩,一開頭鋼琴作為小提琴旋律的音樂背景鋪墊營造出安靜柔和的氣氛,表達出戰(zhàn)爭前的寧靜與祥和。(見譜例3)
譜例3:
除清晰的節(jié)奏外,普羅科菲耶夫也會在規(guī)律性運動中加入復雜多變的節(jié)拍,使音樂織體增加彈性的運動。例如在30-34小節(jié),作曲家用節(jié)拍的變換來打破節(jié)奏的規(guī)律性,拍子在4/4、2/4拍之間變換。
除此之外,普羅科菲耶夫創(chuàng)作中喜好連續(xù)重復同一種節(jié)奏型,以展現其簡約的創(chuàng)作風格。例如在44-50小節(jié),鋼琴聲部左右手同時彈奏分解和弦的句式,節(jié)奏型采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并且將這一節(jié)奏型重復了四次,形成了強烈緊迫的沖擊感,延續(xù)場地聲部無法延續(xù)的緊張感,隨著音區(qū)的不斷上升,將音樂推向了高潮。
普羅科菲耶夫作品中還經常使用不規(guī)律的重音,例如78小節(jié),在連續(xù)的附點八分音符節(jié)奏型中,每一拍都用了重音記號,使節(jié)奏具有動力感和沖擊。又如114-117小節(jié),八分音符構成的分解和弦式的旋律不斷往上走,在每一句的第三拍都加入了重音,結合巧妙的變音,音樂線條富有棱角,體現了現代音樂的節(jié)奏特點。(見譜例4)
譜例4:
3.豐富的調式調性
普羅科菲耶夫最具代表性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在主題中同時使用大小調調性交替的形式,使旋律與和聲在調性方面并不統一。例如第1-4小節(jié),鋼琴部分充當的是伴奏織體與和聲聲部,調性在D大調上,小提充當的旋律聲部則在d小調上,兩種完全不同的和聲色彩進行了混合,產生了新奇的音響效果,具有普羅科菲耶夫式的夢幻般的色彩。(見譜例5)
普羅科菲耶夫另一個人創(chuàng)作特色是在作品不同樂句之間,不采用任何轉調的手法,直接將后一樂句浮動至小二度關系調,以產生對比的色彩變化。例如59—61小節(jié),第一個句在B大調上,第二句直接向下浮動至降B大調。(見譜例5)
譜例5:
在這首奏鳴曲中,鋼琴聲部的演奏技巧和音樂份量不比獨奏聲部輕松,要演繹好鋼琴聲部,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去分析和探索。筆者曾多次在音樂會和比賽中演奏過這首奏鳴曲,也在教學中指導過學生彈奏,對于這首作品有自己在演奏和教學上的心得。下面將從作品鋼琴聲部的音色、力度、踏板、情緒等方面如何把握進行探討,希望對其他演奏在演繹時起到一定的作用。
1.音色的處理
普羅科菲耶夫的另一創(chuàng)新是加強使用了打擊、敲擊的演奏手法,將鋼琴視為打擊樂器這一顛覆性做法使得作曲家的鋼琴音樂充滿了活力和熱情。普羅科菲耶夫在鋼琴音色上追求干、硬、金屬般的光輝,需要在演奏時觸鍵干凈利落,聲音富有彈性,這種特征在第一樂章中隨處可見。例如56-57小節(jié)這個過渡句中,鋼琴聲部是跳躍性的八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組成,猶如小軍鼓鼓點的跳音,聲音要堅定有力但又不能粗糙刺耳,在彈奏時,雙手要運用比較“直接”的觸鍵方式,指尖要有力,落鍵的速度要快,將通透明亮的音色展現出來。(見譜例6)
譜例6:
又例如44-50小節(jié),鋼琴聲部以持續(xù)的十六分音符將這一樂章的高潮表現地更加輝煌,加上頻繁使用的六度、八度大跳,用分解和弦的句式延續(xù)小提琴無法延續(xù)的緊張與不安感。這個部分需要比較“干”的音色,聲音上追求短促而響亮的效果。因此在彈奏時,要以手掌關節(jié)作為支撐,運用手臂跳音,用前臂帶動手指快速集中地向下落鍵,手腕則要盡量壓低彈奏,以確保這些跨度大的音下鍵的“準”,營造出厚實而又有彈性的音響效果。
除了模仿打擊樂的音響效果以外,在這首作品中,鋼琴聲部還有大量音色柔和的抒情段落,充分體現了作曲家高度不協和背景下所追求的抒情性和童話性。例如111-113小節(jié),鋼琴聲部旋律與小提琴旋律形成了二聲部,旋律悠長抒情,音色纖細柔美,音樂充滿新奇而夢幻的色彩。在彈奏時,要求緩慢下鍵,附點八分音符的彈奏要避免突出音頭以保證音色上的統一協調,適當地運用手腕帶動,用手指肉墊部分觸鍵,用增大手指觸鍵面積來增強音與音之間的連貫性。
又例如開頭部分,小提琴是幻想一般的主題呈現,鋼琴則是簡約樸素的織體與和聲,小提琴旋律悠長抒情,鋼琴則以陪襯的姿態(tài)凝望著,音響由遠及近,音樂形象美好而溫婉。在音色上,要充分體現出鋼琴在這一樂句中的鋪墊功能,要烘托出小提琴的主題旋律。鋼琴的伴奏音型是均勻的波浪式的分解和弦,在彈奏時,要求音色要暗淡柔和,右手在雙音與單音的切換中要避免聲音的不均勻,以配合小提琴旋律線條的平穩(wěn)進行。彈奏時手掌可適當放平一些,輕柔地用手腕帶動,盡量用指腹彈奏,避免指尖力度過大而破壞音色上所要營造的朦朧的色彩,更好地配合小提琴表達寧靜抒情的主題意境。
2.力度的控制
在這首奏鳴曲中,隨處可見小提琴與鋼琴相互交融、共同演繹音樂的段落,因此,兩個聲部之間的力度配合顯得尤為重要。下面,主要針對鋼琴聲部力度的把握來探討作品中兩個聲部的協調配合。
20小節(jié)開始,鋼琴率先演奏副部附點材料來引出小提琴的主題,這里的力度標記是“p”,但在實際彈奏時鋼琴的聲音不能過于軟弱,指尖稍微放平,力量要往下沉,輕中要帶著透亮,讓聽眾聽清楚這條旋律線條,填補此處小提琴的四拍休息。到了第22小節(jié),小提琴副部主題從第四拍開始進入,雖然譜面上沒有新的力度標記,鋼琴但如果繼續(xù)用前面兩小節(jié)的“p”來演奏,會蓋過小提琴的音量,所以鋼琴在彈奏這部分時力度應該變?yōu)椤皃p”。
在81-83小節(jié)中,小提琴聲部是快速上行的樂句,鋼琴聲部則是密集的三連音,音樂逐漸走向高潮,氣氛也越來越緊張。這個段落鋼琴除了承接配合外,還需要與小提琴一起將情緒往上推動。鋼琴聲部的力度標記是“ff”,由左右手共用完成上行的琶音,在彈奏時雙手手腕要放松,要特別注意左右手在快速跑動中的銜接。除了這個段落保持非常強的力度以外,右手在彈奏的小字二組的D音時要著重突出這個音,應該用“sf”這個力度進行彈奏,彈奏時注意小拇指要抬高,落鍵的速度要快,注意保持聲音的飽滿與清晰。(見譜例7)
譜例7:
15-18小節(jié)中,鋼琴左手聲部是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與小提琴的十六分音符組成的旋律聲部相互扶持。鋼琴聲部與小提琴聲部的力度標記都是“f”,在實際彈奏中,因鋼琴的左手聲部音區(qū)較低,如果繼續(xù)用“f”這個力度來彈奏,會造成聲音過于厚重而影響小提琴旋律聲部的表現,所以左手聲部在彈奏時要盡量控制音量,用“mf”這個力度即可。第四個小節(jié)小提琴聲部在第二拍和第四拍分別有兩個重音記號,鋼琴左手聲部為配合小提琴在第二拍和第四拍是兩個八度音程,彈奏時要適當突出這兩個八度音程的音量以配合小提琴的旋律,但彈奏時聲音不能過于強,要避免音區(qū)低的八度音程所產生的過于渾厚的音響蓋住小提琴旋律聲部中的重音。
3.踏板的運用
踏板的合理運用,可以在彈奏時修飾聲音效果,提升作品的質量,使音樂形象更加鮮明,音樂更具有感染力。這首奏鳴曲作為20世紀的作品,踏板的使用與前面幾個時代的作品是有諸多不同的,加上譜面上并沒有標明任何踏板的記號,這就需要我們在演奏時要根據作品中的音樂氛圍和情緒仔細分析和琢磨。下面,筆者針對鋼琴聲部在演奏時主要用到的右踏板分為重音節(jié)拍踏板、切分踏板、抖動踏板三種形式進行分析。
(1)重音節(jié)踏板
15-18小節(jié)中,鋼琴兩個聲部分別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堅定有力的四分音符,為了表現出這種斬釘截鐵的印象效果,要盡量少用連綿不斷的右踏板,只需在每一個四分音符節(jié)拍點上點綴一下,用來加強節(jié)奏感和進行感即可。(見譜例14)。又例如78小節(jié),鋼琴左右手兩個聲部都是附點八分音符的六度、七度、九度的音程大跳,有如軍隊行進一般,聲音應該是短的、硬的、有彈性的,所以踏板只需在重音標記的音頭部分快速踩一下即可,要踩的果斷并且放的果斷,不可拖沓,否則會影響顆粒性聲音的表現。(見譜例8)
譜例8:
(2)切分踏板
9-10小節(jié)中,鋼琴聲部是優(yōu)美連貫的長句子,為了使旋律能夠有清晰而又連貫的效果,在彈奏時我們選擇運用切分踏板,即在需要換踏板時,先彈音符,在琴鍵發(fā)生的瞬間和手指抬起來指尖迅速更換踏板,要求換踏板時前腳掌的速度一定要利索。第一個小節(jié)中前兩拍左右手聲部構成了D大調的主和弦,下一個音符是升E音,與前兩拍最高音升F音形成半音關系,所以這里必須更換踏板,以確保聲音不混濁。當腳掌換踏板的瞬間,手指應按長點把音符留住,不能跟踏板一起抬起來,以免句子被切斷。
這種踏板法同樣還運用在104-106小節(jié)中,鋼琴最低聲部加上隱伏潛在的律動感,這種連續(xù)不斷的節(jié)奏型,形成了一種左右搖擺猶豫不絕感。在彈奏時要將譜面上的連線做出來,盡量將線條彈的連貫平穩(wěn),塑造出開闊的、綿延不絕的音樂形象。作曲家在這里運用了大量的變音,和聲變化頻繁,所以在每個四分音符的位置都要換踏板,加上鋼琴聲部在這個部分是對對小提琴聲部的烘托,音色要求柔和暗淡一些,所以踏板在使用時不能踩太深,踩一半即可。切分踏板在更換時要速度要快,前腳掌抬起的幅度不能太大,避免破壞音與音之間的音色統一,以達到旋律線條清晰均勻的效果。(見譜例9)
譜例9:
(3)抖動踏板
66-67小節(jié)中,鋼琴兩個聲部都是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動,音符非常密集,音與音之間跨度大,音樂如同暗流涌動,彈奏時需要將樂句持續(xù)不斷向前涌動的感覺表現出來。另外,這個部分彈奏時需要用到的力度較強,所以需要使用踏板將把音量放大出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樂句和聲并不都在同個范圍內,為了能夠達到聲音連貫洪亮又不混濁的音響效果,需要運用抖動踏板,在使用時要注意不能踩太滿,前腳掌要放松,動作要靈活,才能更好地完成連續(xù)頻繁的踩放動作。
84小節(jié)中,右手聲部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組成的三連音,左手聲部則是半音下行的旋律線條,需要彈奏出連貫自如、一氣呵成的感覺。這里的踏板如果根據左手四分音符一拍一換的話,聲音上會因為右手持續(xù)密集的半音而不夠干凈,所以這里換踏板的頻率要高一些,可以運用抖動踏板法,以右手聲部一組三連音為一個單位,半拍內快速完成踩與放的動作,這樣在不割裂音響的同時,能夠將由近到遠,朦朧夢幻的效果表現出來。(見譜例10)
譜例10:
綜上所述,普羅科菲耶夫《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是集“古典性”與“現代性”于一身的佳作,在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細膩的寫作風格和出類拔萃的音樂美感。這首作品因極富特點的藝術性和華麗的炫技性被眾多演奏者所喜愛,成為了音樂會和比賽中高頻出現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