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鑫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對在審丑教育現(xiàn)狀與價值進行分析,結合漢字教學在現(xiàn)階段的教學情況與相關學理知識,探析在漢字教學中的如何實現(xiàn)審丑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漢字本源追溯文化,樹立其全面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審視文化進步的能力,以探索漢字教學的改善。
關鍵詞:漢字教學 審丑 教學策略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四個維度,“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為其一,席勒曾說審美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手段,甚至是恢復人性完整、改造異化社會、救贖人類靈魂建立理想社會的唯一途徑。這充分說明美育在語文教學中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發(fā)展有重要影響。但有學者則提出了美育教育中存在“美育內容和形式的滯后性”,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審丑教育的命題。在美育關照下的審丑教育實際上是一種更具有深遠意義的教學設想,它是基于更為全面、深遠的角度提出的。
因此,筆者認為在語文教育中,審丑教育也是美育教育的一種,是美育教育的補充,進行必要的審丑教育將有利于學生辨別美丑、提高思維的思辨性,發(fā)展審美素養(yǎng)。審美與審丑雖表面看上去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重視對學生情感發(fā)展的完善,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品質,發(fā)展他們知、情、意、行多個方面。從語文美育實踐活動來看,當前教學中審美教育所占比例更大,而對于審丑教育關注的不夠。而漢字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因此,本文將以漢字教學為切入點,從中看審丑教育,從而為漢字教學提供更多思考。
一.中小學漢字教學要求與現(xiàn)狀
在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識字與寫字”被作為一個單獨的教學領域,并放在了語文五大教學領域之首,這表明了漢字教學在中小學階段占有重要地位。在語文的學習中,識字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識字寫字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是培養(yǎng)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前提和保障。在生活中,漢字也無處不在,學好漢字,對學生未來長遠發(fā)展意義深遠,對傳承中華文化意義非凡。
在不同教學階段,漢字教學的任務有所不同。其大致目標是:在小學認識2500個左右常用字和初中認識3500個常用字的基礎上,高中生要認識4000多個漢字。就中學階段而言,從數(shù)量上看,識字與寫字的數(shù)量各只增加了500個,這個數(shù)字反映了識字與寫字的教學任務由小學主要地位到初高中次要地位的轉變。語文新課標的總目標之一是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體落實到漢字教學方面,應該“充分考慮漢字的特點,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初步領悟漢字的文化內涵”。但在中學漢字教學過程中,漢字學習更多的是被安排到預習階段或隨意性的隨文識字,教師更多的是注重對書本上文章內容情感的分析、藝術手法的鑒賞。因此,漢字教學在中學階段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針對這一現(xiàn)象,眾多研究者與教師積極探索漢字教學新方法,如字理識字,字源識字等,將漢字教學與文字學相結合,讓學生從漢字的源頭讀懂漢字的精髓,理解漢字的意義,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二.漢字中的“丑”的體現(xiàn)與教學價值
楊云萍老師將審丑教育定義為:主要是通過揭示藝術、社會、人類自身中丑的元素,刺激人的心靈,培養(yǎng)包容與批判性的情感傾向的教育。因此,進行審丑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感受丑,感受到厭惡,相反,引導學生進行審丑是能夠讓中學生多角度、多層面思考問題,培養(yǎng)起批判情感與包容心態(tài)。通過在漢字教學中進行審丑,有利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人文情懷的升華。
漢字字源中的“丑”文化實際上早有所體現(xiàn)。一些漢字在創(chuàng)造之初就反映了當時負面的社會風俗或者不平等的階級屬性,了解這些漢字背后的文化,有利于學生更加辯證的看待漢字發(fā)展,明晰文化的進步,關照自己的人生。漢字是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都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蘊藏著故事,通過對其字形本源的探索,也可以看出一些漢字體現(xiàn)著過去時代的一些殘忍性,由此看出今天社會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如“取”這一字,在今天的釋義為“拿到手里”、“得到”。但甲骨文的“取”,字形右邊是“手”字,左邊是斧刃的形狀,合起來表示用手去割取一個人的耳朵,這是一個象征著血與野蠻的字,透露戰(zhàn)爭的殘酷。教學中讓學生明晰“取”的本源意義,這樣一來他們就不難理解賈誼《過秦論》中“南取北越之地”中透露的氣勢何在,情感傾向何在。再如教材中《孔雀東南飛》一文中“妾不堪驅使”的“妾”,盡管在當時只是劉蘭芝的自稱,溯其本源,“妾”的甲骨文下面是跪著的女子,頭頂帶著枷鎖,是指受過刑法有罪的女子,因此即使引申為自稱,從文中依然流露出當時女子的辛酸與卑微。又如《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的“民”在今天是指一般的百姓,但其本義是指被錐子刺瞎一只眼防止逃跑的奴隸,從中也可以窺見上古時期統(tǒng)治階層手段的殘忍。對于這些字的深入解讀,能夠刺激學生的認知體驗,讓他們正視丑惡,更能明了當今文明社會的珍貴。
審丑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引導學生辯證思考,還在于讓學生看到當前生活中漢字運用中丑的現(xiàn)象,讓學生學會辨析當前漢字運用中丑惡、低俗的現(xiàn)象。漢字中的丑還體現(xiàn)于今天漢字濫用、亂用。當下網絡文化風起云涌,有一定的漢字濫用現(xiàn)象,這樣一種濫用是對生活,政治,娛樂的一種調侃或揶揄態(tài)度,久而久之一些字詞本來的意義被拋之腦后。社會上流行的錯字,以訛傳訛,更不可小視。在街頭巷尾的各種廣告、標牌里,精品裝璜(潢)、補胎沖(充)氣、白玉豆付(腐)、大豆高梁(粱)等錯別字,不勝枚舉。這一系列對漢字進行亂用、誤用、甚至是沒有任何根據(jù)的亂造字現(xiàn)象充斥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得他們逐漸失去對漢字的敬畏之心,寫錯別字現(xiàn)象比比皆是,學習漢字在眾多中學生眼中變得無足輕重。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不應該回避不談,而是應該引導學生正視這一現(xiàn)象,以自己的眼光去審視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后果,進而引導學生將認識亂用、濫用漢字不是一件小事,更關系到對文化、文學的不尊重。
三.漢字教學中的審丑教育策略
漢字書寫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承載著中華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匯聚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著超越不同語音方言的能量。漢字中有不少體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字,人們也用漢字書寫、傳遞著無數(shù)正能量。學習漢字的過程本身也是引導學生感受美、提升其審美能力的過程。面對以上漢字中的“丑”文化與漢字運用中的“丑”現(xiàn)象。教師要教學生學會審丑,辨別美丑。那么在漢字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審丑教育,有何種策略?筆者提供了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正面學生的質疑、發(fā)展其辯證思維。在漢字教學中,大多數(shù)研究者與教師已經注意到了過去的漢字教學對其漢字本源字形的忽視,積極將文字學相關知識與漢字教學相融合,以讓學生感受文字之美。但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教育現(xiàn)象,中學生比小學生更喜歡與老師唱對臺戲,中學生越來越會懷疑自己學習的價值,這是為什么?原因之一在于他們發(fā)現(xiàn)真實的社會生活與課本中宣揚的“正能量”并不一樣。除了讓學生感受美,讓其正視丑,反思丑也是必不可少的。具體到漢字教學上,學習漢字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透過文字感受到美好,同時也需要結合具體的課文中的相關漢字讓學生盡可能的了解當時的社會習俗與社會面貌,他們才會對文明發(fā)展、文明史怎樣發(fā)展、為什么說文明在發(fā)展有更深刻的理解。如從與“女”“妾”“奴”“娶”一系列與女有關的甲骨字形中可以窺見女子在古時地位的低下,這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形象可感的。再如“民”的本義到今天的“民”的意義有何變化與聯(lián)系,也會帶給他們辯證思考的空間。
引導學生在以悲憫的情懷去感悟文本。語文教育要培養(yǎng)有溫度的人,盡管漢字中不少的字追本溯源會帶給學生震撼,讓他們感受到過去社會的冷血、辛勞,他們會思考會批判過去的社會,但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后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在過去的人的同情,轉而化為對現(xiàn)實人生的關照。如對“南取北越之地”,了解到“取”的本義后,應該讓學生進行畫面想象,這樣簡單的一個字,可能會有怎樣具體的戰(zhàn)爭場面,這樣的畫面對當時的人們、家庭意味著的是怎樣的災難。
引導學生明確規(guī)范使用漢字的價值。當前出現(xiàn)的很多漢字亂用、濫用現(xiàn)象,學生更多的是認為新奇、有意思,他們并不明白規(guī)范使用漢字的重要性,所以才會跟風陷入集體無意識,對漢字也進行濫用。教師有必要讓學生清楚規(guī)范使用漢字的價值,讓學生有目的、有意識的進行對漢字的規(guī)范學習、使用。讓學生正確認識本民族文字的重要性是必要的,例如告知他們日本人在華北地區(qū)推行愚民教育和奴性文化,其中最徹底的一條莫過于日軍在占領區(qū)強制推行日語,這個計劃沒有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中華的漢字、語言的生命力。因此,若僅僅將漢字濫用、誤用看成小事,對民族長遠發(fā)展不利。認真學習漢字、規(guī)范使用漢字、辯證看待漢字中的美與丑,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曹暉.中國美育現(xiàn)代性問題與反思[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2]劉彩霞.中小學漢字教學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
[3]欒貽愛,呂健偉.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識字寫字教學路徑的轉變[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20,36(03).
[4]祝禧.漢字教學的文化價值與實踐探索[J].小學語文,2017,(12).
(作者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