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金巍,金葉,楊蕙瑛
齊齊哈爾五官醫(yī)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齲病是兒童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也是導致牙髓炎以及根尖周疾病的主要因素。相關研究[1]顯示,我國在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中顯示5 歲兒童齲病發(fā)生率在50%左右。臨床對于齲病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在患牙上涂抹藥物,在局麻情況下去除腐質后采取復合樹脂或者乳牙預備進行修復。臨床臨床修復方式主要為復合樹脂充填修復、 傳統(tǒng)預成冠、Hall技術,而何種技術效果較為理想為醫(yī)學研究研究重點。此外兒童齲病臨床治療中會造成兒童較大心理負擔,因采取何種治療技術能夠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提升其配合度為注意力的標準。根據(jù)以上情況該次對2017年8 月—2018 年8 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治療乳磨牙齲齒修復的90 例患兒(166 顆患牙)進行研究,從而獲得一種最佳的治療方式。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接受治療乳磨牙齲齒修復的90 例患兒(166 顆患牙)為研究對象。樣本納入標準:X 線檢查顯示齲損達到牙本質層的頜面;臨床檢查或者線顯示牙髓已經出現(xiàn)暴露或者存在根尖周疾病;前后鄰牙無明顯疼痛;患兒家屬同意該次治療。排除標準:不能配合治療,治療后失訪患者;存在不可逆的牙髓炎或者根尖膿腫患者;存在的牙體組織較少;不接受金屬冠治療。按照隨機數(shù)據(jù)模式分為 3 組,A 組 30 例患兒 52 顆患牙,男 16 例,女 14 例;平均年齡(7.3±1.8)歲;上下頜乳磨牙分別為32 顆以及20 顆。B 組30 例患兒50 顆患牙,男 15 例,女 15 例;年齡范圍(7.3±1.2)歲;上下頜乳磨牙分別為 30 顆以及20 顆。C 組 30 例患兒 64 顆患牙,男 17 例,女 13 例;平均年齡(7.1±1.0)歲;上下頜乳磨牙分別為36 顆以及28 顆,分析3 組患兒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結果均衡可比。該次研究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A 組為直接數(shù)值填充: 局麻下去除全部的齲損組織,棉卷隔濕并吹干牙面,使用復合樹脂填充,并進行拋光等工作。
B 組采取傳統(tǒng)預成冠治療:如果具有足夠的空間直接戴冠,位置不足則分牙圈將牙間隙擴大。局麻下將齲損組織去除,預備后牙體后使近遠面平行或者牙體稍微向牙合方向聚攏,遠近中軸角應該光滑而圓鈍,牙頸不預備至齦下1 mm,預備完成后止血。試戴合適大小的金屬預成冠,并將邊緣修整和拋光,使得邊緣在齦緣或者齦下1 mm 位置。粘結玻璃離子后,使用棉球咬緊2 min,檢查戴冠情況,并將多余的玻璃離子去除,使用牙線將牙間隙內的玻璃離子清理干凈。
C 組采取Hall 技術治療治療:空間足夠可直接戴冠,空間不足則分牙圈將牙間隙擴大。選取合適預成冠試戴,并修成邊緣,玻璃離子粘結使用棉球咬緊2 min,之后操作與預成冠治療一致。
治療6 個月以及12 個月分析情況。成功:無明顯疼痛以及不適,牙齦正常或者稍微腫脹,使用探針檢查未出血;失?。喊l(fā)生不可逆的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疾病,牙齦紅腫明顯,探針檢查有出現(xiàn)情況,修復脫落體或者穿孔,修復的邊緣出現(xiàn)齲損[2]。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6 個月后3 組患者的修復成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 12 個月后 B 組和 C 組的成果率明顯高于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B組與C 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 組修復成功對比[n(%)]
12 個月隨訪顯示,采取數(shù)值填充后乳磨牙失敗的主要原因為繼發(fā)性的齲齒,其次為填充體的脫落,冠修失敗原因主要為冠邊緣不光滑或者過長刺激牙齦引起牙齦炎癥,見表2。
表2 不同修復失敗原因[n(%)]
兒童口腔疾病中磨牙缺損是常見的問題,主要發(fā)生原因是外傷或者牙齒出現(xiàn)齲齒等[3]。出現(xiàn)以上情況一些患兒會采取根管治療,但根管治療會造成剩余牙體較為單薄,或者填充體折斷等情況,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找到一種更加合適的治療方式。
對于兒童牙齲齒治療臨床研究已久,相關研究認為[4],對于該類兒童的臨床治療主要理想效果是患兒不出現(xiàn)明顯的緊張情緒,配合度較好。但治療中由于機械的原因加上患兒對于未知事物的恐懼,使得患兒不能夠很好地配合治療。相關學者研究顯示[5],5~7 歲的兒童在口腔科就診時有15%以上的兒童會出現(xiàn)明顯的恐懼,而恐懼會降低治療效果。因此要求在口腔治療技術中提升治療效果的同時需要降低治療疼痛性。復合樹脂修復是常見的治療模式,該種治療模式雖然在麻醉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但操作時間較長,患兒很難完全配合醫(yī)生操作,并且治療的粘合度以及咬合情況均不夠理想。采用金屬預成冠修復治療模式能夠保留根冠,保持完整的牙齒解剖外形結構,但是術后也容易發(fā)生穿孔以及牙齦炎,在該次的臨床資料中1 例患兒術后發(fā)生牙齦炎,進一步說明金屬預成冠修復的缺陷。但金屬預成冠修復對于正常咬合關系以及咀嚼功能的恢復具有理想效果。在金屬金屬預成冠修復治療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采用簡介預成冠制造方法,從而保證合適的邊緣密度,提高制造精準度。在臨床操作中盡量減少操作時間,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牙體準備是應該在正常解剖高度基礎上減少0.5 mm,保證放置后能夠保持良好的咬合關系。英格蘭醫(yī)生Dr.Norna Hall 于20 世紀80年代發(fā)明了HALL 技術,該種治療模式無需牙體預備,采用玻璃離子直接將金屬預成冠,粘結在需要修復的磨牙上,是一種高效的治療方式[6-7]。HALL 技術因無需牙體準備,金屬預成冠戴上之后會形成咬合高點,甚至將咬合抬高,該種情況下不會影響患兒的關節(jié)情況,不會出現(xiàn)關節(jié)疼痛以及彈響等情況,因此臨床治療安全性較好。對于兒童磨牙進行修復后,由于口腔存在天然的菌群,菌群會附著在牙面上,會破壞牙齒。采用HALL技術治療后玻璃離子會將牙齒和口腔的環(huán)境分開,此外該種技術使用的氟化物釋放還利于減緩口腔中齲齒破損速度,對于牙齒保護具有積極意義[8-9]。但采取HALL技術治療也會有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比如患兒在治療初期出現(xiàn)咬合不適,治療后是否會造成第一恒磨牙的阻生,還有待考察[10-11]。
該次臨床研究采取對比分析研究模式,A 組采取復合樹脂充填修復,B 組采取傳統(tǒng)預成冠治療,C 組采取Hall 技術治療,結果治療6 個月內3 組患兒的治療成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且都在90%以上,說明以上3 種治療模式短期效果均理想;治療12 個月后B 組和C 組的成果率明顯高于A 組;而B 組與C 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復合樹脂充填修復技術遠期效果不理想。李伯琦等[12]同樣將 91 例患兒(168 顆患牙)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顯示治療6 個月后直接復合樹脂填充的成功率為94.40%、 金屬預成冠的成功率為98.11%、Hall 技術成功率為98.18%,結果與該次基本一致。根據(jù)失敗原因可知,樹脂填充后乳磨牙失敗的主要原因為繼發(fā)性的齲齒,其次為填充體的脫落,冠修失敗原因主要為冠邊緣不光滑或者過長刺激牙齦引起牙齦炎癥,提示后續(xù)治療中需要加強治療,盡可能的規(guī)避以上失敗原因。
綜上所述,兒童乳磨牙齲修復治療中采取傳統(tǒng)預成冠、Hall 技術治療明顯優(yōu)于復合樹脂充填修復技術,臨床可根據(jù)患兒具體情況優(yōu)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