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華 張曉旭
摘? 要:近百年來,學者們對《文心雕龍》的研究越來越細化,目前可查的研究專著已超過350余本,發(fā)表在國家專業(yè)期刊上的文獻以超過6篇。學者們對《文心雕龍》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學科——龍學。這在對古代文論和美學研究是屈指可數(shù)的。這一現(xiàn)象揭示出學者們對《文心雕龍》的共同興趣和重視,通過各種角度去鉆研和探索它,并留下了許多學術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對《文心雕龍》的研究,并不是所有研究者專治龍血,而是有很多其他領域?qū)W者憑借對《文心雕龍》的興趣和愛好,在龍學領域留下筆墨。例如國學大師黃侃、范文瀾、陸侃如等等學術大家都有龍血名著問世。這都充分地顯示了《文心雕龍》的獨特魅力。作為魏晉南北朝士氣文論和美學的“元典”,文心雕龍包含了豐富的文學美學思想,它與中國其他古代文論著作有顯著區(qū)別。其作者劉勰除了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融會貫通外,同時也使用了自己的一些文藝思想。因此要高清《文心雕龍》的文學美學思想根源,首先要搞清其思想體系。其次要搞清《文心雕龍》的文學觀,了解劉勰的文論話語體系。再次要對《文心雕龍》的藝術風格和文學創(chuàng)新風格進行研究,了解劉勰的文論和美學話語風貌。最后要搞清《文心雕龍》中聲律、比興等藝術形式之美。
關鍵詞:文心雕龍;文學美學觀;思想體系;話語體系
作者簡介:李艷華(1980.1-),女,漢族,山東平邑人,碩士,山東城市建設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張曉旭(1982.2-),女,漢族,河北雄縣人,本科學歷,山東城市建設職業(yè)學院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新聞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6-0-02
基于《文心雕龍》本身所蘊含豐富的文學美學思想,使得后代以來的文化名人志士對其的文學美學思想研究成為了一種歷史選擇?!段男牡颀垺钒怂袝嫖淖值臇|西,是著名的文章著作和咋文學著作,甚至是文化學著作。劉勰將所有的文體納入到自己的研究范圍,并誕生的文學觀、美學觀用當前的視角來看,其研究觀念并不純粹,當然我們需要根據(jù)作者所處的時代來的眼光去研究這一著作,用現(xiàn)代文學的標準來衡量其問題、文學體裁,這種態(tài)度肯定不可取。因此在研究劉勰和其筆下的“論文敘筆”,首先要對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文學觀念進行考察。此外,對《文心雕龍》美學研究不能因為趕時髦、隨大流,更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真正地去發(fā)現(xiàn)《文心雕龍》本身的美學意蘊。眾多學者們自發(fā)對《文心雕龍》的文學美學進行研究成為歷史必然的選擇,不僅僅是前《文心雕龍》本身蘊含的豐富美學思想,更因其嚴密且完整的美學體系形成,導致其強大的生命力,成為后代文人窺探先賢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一、《周易》對《文心雕龍》的思想體系的影響
《文心雕龍》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文論和美學的“元典”,其所蘊含的豐富文學美學思想,加上其蘊含的儒道玄佛各家的思想精義。正是其在中國文論史上對先賢作品的深入研究,并加以吸收和借鑒,并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使其成為中國文學作品的歷史長河中璀璨無比、長久不衰。這種文藝理論體系的產(chǎn)生,除了劉勰本身對藝術規(guī)律有更精妙的理解,還因為其自身對文藝理論、哲學思想有更深的認知和思考。
先秦使其的《周易》和《荀子》是對劉勰世界觀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作品,可以說是《文心雕龍》的思想之本。
《周易》包括《易經(jīng)》和《易傳》兩部分。前者是古代的占筮之術,后者是對《易經(jīng)》的注解。因此,對劉勰的《文心雕龍》產(chǎn)生最重要影響的作品當屬《易傳》,當然,也不能說《易經(jīng)》對《文心雕龍》沒有聯(lián)系,畢竟《易傳》是對《易經(jīng)》的注解,《易經(jīng)》間接的影響《文心雕龍》是沒有錯的。易傳所構建的天、地、人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是影響劉勰世界觀的關鍵。尤其是《易傳》中筆墨最多的是大千世界本身,而不是世界的本體,它是想探尋人們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變化規(guī)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日月麗乎,百谷草木麗乎。天地撼而萬物化生。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難,坤道成女。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來則暑往,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兑讉鳌分兴鶖⑹龅木鶆輰μ斓厝f物運行規(guī)律的探索和概括。這種詳盡的描述,看起來簡略,但是確實千古來最永恒的法則,極具魅力。這就是《易傳》所傳遞出來的思維特點。
《易傳》對文心雕龍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文心雕龍》的開篇中看出:“文之為德也,大矣!”就是對當時時代環(huán)境中繁榮的文學現(xiàn)象的肯定,并對文章的規(guī)律進行深入探索。劉勰秉承的觀念是:天有天之文,地有地之文,人也有人之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是自然之道。表明劉勰認為文學的發(fā)展是不以人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和自然規(guī)律一樣,屬于客觀規(guī)律。
除此之外,還有《荀子》魏晉時期的玄學、佛學,均對其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二、劉勰文論的話語體系和創(chuàng)新風格
(一)話語體系中的情感表達和修辭手法
《文心雕龍》是語言藝術的集大成制作,他揭示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本問題是什么。劉勰認為:萬趣會文,不離情辭;繪事圖色,文辭盡情。劉勰總結(jié)文章離不開“情”和“辭”;繪畫離不開色彩和布局。在文學藝術發(fā)展的早期,繪畫和音樂首先是突出色彩沒和聲音美而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而文章的出現(xiàn),則是更加注重文人們所要表達的感情色彩。與繪畫相比,文章是人情感的載體,從現(xiàn)在人們的觀念來看,音樂、繪畫等等都是“情文”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但在文學藝術發(fā)展的早期,繪畫和音樂知識因為色彩和聲線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其所表達的情感并不突出。從這個角度就可以充分理解劉勰的對文章的理解了。
劉勰曾在《序志》中對創(chuàng)作部分進行了說明,對文辭盡情進行了概括,認為人們內(nèi)心產(chǎn)生的思想感情需要用語言表達出來,由于人們先天的才氣和旗幟,所處的環(huán)境熏陶有差異,這就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文章,但是終歸是不同感情的表現(xiàn)形式和風格差異而已。劉勰認為穩(wěn)重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感化作用、所蘊含的風骨,是作戰(zhàn)對其思想感情的一種規(guī)定和要求,實現(xiàn)“情與氣偕、辭共體并”。識作者思想感情和氣質(zhì)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文辭與風格想統(tǒng)一。
(二)《文心雕龍》的創(chuàng)新風格
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文學發(fā)展經(jīng)歷了由質(zhì)而文的過程。不論是建安文學中的雅好慷慨所形成的漢魏風骨,還是后期晉世群才,所產(chǎn)生華美靡麗之風下的精雕細琢。
西晉文人葛洪的觀念認為,文章由“醇素”走向“雕飾”是時代發(fā)展下的必然產(chǎn)物。不能停留在今山不如古山高,今人不如古賢的論調(diào)。此外,與劉勰同一時期的裴子野也對當時崇尚的雕飾文風進行了批判。
而劉勰的觀念則是提出對文學的繼承和革新,認為需要通和變。因此,其在《通變》一篇中詳細的常熟了文學的繼承和革新問題。他認為,變是通的前提,通是變的結(jié)果。這一理論與現(xiàn)代文藝理論的繼承與革新具有相通之初。劉勰指出,文學的創(chuàng)作是歷史發(fā)展下的必然產(chǎn)物,其文風、體裁等等都是時代的反應,都是作者通過筆墨來表達情志的,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讓文學不斷發(fā)展。因此,要“變”,這個“變”不是單純的變換,而是有繼承、有創(chuàng)新,才能實現(xiàn)“通”。劉勰在《通變》一文中將文學的發(fā)展中歷史實際和具體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了大總結(jié),并積極影響后世的文學發(fā)展。
三、《文心雕龍》藝術形式之美
文心雕龍的藝術形式之美,主要體現(xiàn)在問題、風骨、體勢、聲律和比興五大方面。
(一)文體之美
劉勰的《文心雕龍》從第六篇一直到二十五篇,共計二十篇文章,被龍學界公認為問題論。文章中一共記錄了三十四中文體,其中還有部分問題進行了細化剖析。可以說劉勰在收集文體上是下了極大的工夫的。雖然以現(xiàn)代的眼光來看,屬于文學范疇的問題只是少數(shù),但是劉勰所處的歷史時代,沒有這么深遠的研究,也沒有成熟的概念。這三十四種文體的剖析和論述,為后人們?nèi)ジQ探先賢的精神世界和文章風格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因此,用后世的文學觀念來解讀《文心雕龍》是極不適宜的。因此,我們需要甩掉現(xiàn)代思維,去賞析古代的文體的美感。以自己的美來去查閱形形色色的問題,總結(jié)文體的發(fā)展和規(guī)律,挖掘古文的美。
(二)風骨之美
劉勰的《文心雕龍》核心問題就是表明,文章的美,首先表現(xiàn)在文章的“風骨”上。并歸入《文心雕龍》的第三篇。并以風骨為題,進行專篇論述,不僅是為了糾正當時文風中的“濫”病,是一劑良方。劉勰認為,文章的正確寫作思路,首先要體現(xiàn)在“風骨”上。劉勰指出一個文章寫作的正確方向,首先要有“風骨”,從而充分的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作者的個性,從而連接讀者的內(nèi)心。
(三)體勢之美
劉勰認為體勢之美,是文正除風骨之外,需要具備的另一具體要求。也就是說探討文章除了要體現(xiàn)出作者的風骨外,怎么樣寫才是美的,除了糾正當時的文風之外,他從《定勢》中表明,文章對“勢”的研究,推向了更高層次。文章的“勢”成為繼兵家、政論家、哲學家、書法家之外,將文學中所要體現(xiàn)的內(nèi)容,明晰出來。劉勰認為每個作者都是不同的個體、所處的時代熏陶各有千秋、書寫手法也多種多樣。因此,劉勰認為文章的“勢”需要根據(jù)問題的特點順勢而為,堅持秉承自然之理。
(四)聲律和比興之美
將聲律和比興放在一提,是因為都是文章的一種表達形式。我們只要去欣賞下古代的詩詞曲賦,就能了解到聲律在古代文學中的重要價值。不僅是詩詞曲賦講究聲韻,文學也是如此。劉勰認為人們慣性的將聲律問題看成是形式美是錯誤的,這也是他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文風肯定的一個表現(xiàn)。
劉勰在《文心雕龍》的創(chuàng)作中,對藝術手法做了十分全面的總結(jié)和剖析,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還屬“比興”。他揭示“比”是比附的意識,是用類似的例子來說明事理。“興”則是興起感情,是有某種微小的事物引發(fā)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觸物而生情。并對“比興”悠久的傳統(tǒng)進行剖析,并形成基本精神,得到了后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欒棟. 《文心雕龍》辟文學之美學思想芻議——兼論文學的“自覺”與“非自覺”[J]. 哲學研究,2004(12):63-68.
[2]李曉華. 文學批評原創(chuàng)理論的新收獲:《〈文心雕龍〉雅麗思想研究》評介[J]. 品位經(jīng)典,2019(11):9-10+102.
[3]王萬洪,楊雨佳. 《文心雕龍》:“文學自覺”時代的文論巔峰[J]. 語文學刊,2020,40(02):10-16.
[4]洪威雷. 《文心雕龍》研究的新收獲——《〈文心雕龍〉雅麗思想研究》評價[J].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1):83-87.
[5]張辰. 劉勰《文心雕龍》與亞里斯多德《詩學》相異論[J]. 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01):72-79.
[6]王萬洪. 文學地理學批評:《文心雕龍》研究的新方法[J]. 臨沂大學學報,2018,40(06):31-42.
[7]李云云. 先秦思想對《文心雕龍》的影響[J].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38(07):57-61.
[8]李兆新. 莫恒全的《文心雕龍》寫作學研究[J]. 寫作(上旬刊),2017(05):44-4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