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文化的載體,英譯文學作品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有許多中國文學作品英譯本,但系統(tǒng)介紹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英譯書籍卻很少。因此,描寫云南各民族風俗、信仰和歷史的《十二奴局》值得翻譯成英文。譯者選擇該書的第1-2章作為文本進行翻譯,希望為西方讀者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更廣泛地了解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本翻譯任務以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關聯(lián)理論為理論基礎。這一理論主要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闡述言語交際,Gutt將其應用于翻譯研究。Gutt認為,翻譯可以看作是一種交流行為或與譯者的心理能力密切相關的推理過程。該翻譯報告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對翻譯任務的介紹。第二部分闡述了案例研究的理論框架,包括關聯(lián)理論概述以及我們選擇關聯(lián)理論的原因。第三部分介紹了翻譯方法和案例分析,包括直譯、意譯和直譯+注釋的案例研究。最后一部分總結(jié)了翻譯的經(jīng)驗,并提出了進一步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十二奴局;關聯(lián)理論;翻譯方法與策略;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品翻譯
作者簡介:展露露(1994.3-),女,漢族,河南周口人,云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翻譯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6-0-02
第一章? 介紹翻譯任務
該文本是源自于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品《十二奴局》一書。為了更好地弘揚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譯者選擇了該書的兩章作為翻譯任務。這兩章按內(nèi)容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一些民俗、傳奇人物和敘事詩。為了使譯文更具可讀性和可讀性,作者在翻譯這種具有文化特征的文本時,不僅要與原文含義相對應,而且還要考慮到讀者的可接受性。
第二章? 理論框架
2.1關聯(lián)理論概述
1991年,Gutt在他的《翻譯與關聯(lián):認知與語境》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關聯(lián)翻譯理論。他把翻譯看作一個推理的過程,認為翻譯是一個建立在語言代碼和語境基礎上的動態(tài)推理過程,推理的基礎是關聯(lián)。關聯(lián)理論對翻譯進行了有力的解釋。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翻譯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雙重過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考慮到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接受能力。
2.2選擇關聯(lián)理論的原因
翻譯實踐的目的是使外國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本民族文化,因此必須考慮作者的意圖以及接受者的認知環(huán)境和可接受性。為了使譯文盡可能地反映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必須重視源文本與譯文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性??紤]到以上這些因素,譯者選擇以關聯(lián)理論為指導來翻譯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品《十二奴局》,該理論重視作者的意圖和受者的認知環(huán)境和可接受性。
第三章? 翻譯方法和案例研究
3.1直譯加注釋
例1:
原文本:薩啦阿依。
譯本:Sala Ayi ( opening lining words in Hani songs and folklore).
例2:
原文本:造天的是朱比阿龍。
譯本:Zhubi Along( the Hani god who created the sky) made the sky.
例3:
原文本:造地的是朱比拉沙。
譯本:Zhubi Lasha(the Hani god who created the earth) created the earth.
例4:
原文本:莫米用木梳把太陽梳下來。
譯本:Momi( The ruling god in Hani legend) combed the sun and the moon.
案例分析: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翻譯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雙重過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考慮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接受能力。所以,譯者應該解釋什么 “薩啦阿依”,“依莫然瑪”,“莫米”,“朱比拉沙” 和 “朱比阿龍”。 這種直譯加注釋的翻譯方法其實這也是尊重讀者的表現(xiàn),進而達到傳播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品的目的。
3.2直譯
例1:
原文本:一條線照天邊,一條線照地邊,一條線照人。
譯本:One thread was cast upon the skys corner,
One upon the earths edge,
One upon human beings.
例2:
原文本:地頭耙三道,地中耙三道,地腳耙三道。
譯本:After three strikes in the front,
Three strikes in the middle,
And Three strikes in the end.
案例分析:為了使譯文盡可能地反映中國文化,譯者必須重視源語文本與譯文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性,所以譯者選擇直譯的翻譯方法來翻譯“一條線照天邊,一條線照地邊,一條線照人”和“地頭耙三道,地中耙三道,地腳耙三道”。
3.3意譯
例1:
原文本:莫米看到這種人,他的心一點也不來。
譯本:At the sight of these people
Momi felt unhappy.
例2:
原文本:就聽莫托魯舍的話,我們就做一家吧。
譯本:Lets take Motuokulushes advice
And get settled as a couple.
例3:
原文本:我人大腳桿粗,讓我到高山上去吧。
譯本:As the oldest and the strongest
Id like to go to the hilltops.
例4:
原文本:不管到天頭地腳,永遠是親親的一家弟兄。
譯本:No matter how farway you go
Youll be dear to each other forever.
案例分析: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翻譯包含兩個明示推理過程。第一步是把譯者看作是接受者,把原文作者看作是傳播者。第二步,譯者用目的語傳達作者的意圖。因此,譯者應翻譯其原作的隱含意義。所以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來翻譯“心一點也不來”,“做一家”,“人大腳桿粗”和“天頭地腳”。
第四章? 總結(jié)
總之,本文主要圍繞著如何在關聯(lián)理論的指導下分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傳說,并總結(jié)出在此翻譯任務中所使用的相關翻譯策略,進而為以后的翻譯相關的文本提供參考。在接下來的部分,我們將對翻譯的經(jīng)驗和進一步改進的建議進行任務后的評價。希望對少數(shù)民族文學翻譯有興趣的學者們能進一步的研究。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明這顆歷史悠久的皇冠上的瑰寶,吸引著廣泛的讀者。英譯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本是一項需要不斷努力的工作。翻譯專業(yè)的學生尤其是志向成為翻譯家和跨文化交流者學生們,他們有責任為增進全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欣賞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Gutt, 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t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Gutt, 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1.
[3]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 well Publishers, 1995,
[4]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陳育敏.關聯(lián)理論對文化翻譯的解釋[J].海外英語,2007,(11):120-121.
[6]何自然,冉永平.語用與認知:關聯(lián)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7]胡顯耀,李力.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育與出版社,2009.
[8]李軍艷.直接翻譯—文學翻譯的一種有效方法[J].安徽文學,2008,(10):220-222.
[9]林克難.關聯(lián)翻譯理論簡介[J].中國翻譯,1994,(4):6-9.
[10]劉健懷,關聯(lián)理論翻譯觀及其對翻譯的指導意義[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8):92-95.
[11]楊正剛.關聯(lián)理論及其在翻譯當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2019,(7):158-159.
[12]李昌銀, 黃瑛,彭慶華.云南少數(shù)民族經(jīng)典作品英譯文庫:十二奴局[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1):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