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羽鷗,李 淏,李 悅,陳 萌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北京 100700;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北京 100029)
桂枝作為傷寒第一方桂枝湯的君藥,備受醫(yī)者關注。有研究專門統計了《傷寒論》113方,含有桂枝方劑共40首,占全書的35%,且遍布六經病,應用廣泛[1]。對于水液代謝的調節(jié),一些醫(yī)家認為主要是苓桂劑之效,由以桂枝、茯苓藥對為主[2],并有詳細闡釋[3]。一些研究認為藥對中桂枝起通陽作用,又進一步論述了通陽是桂枝在《傷寒論》中的核心用法[4]。亦有研究指出,桂枝利水作用不可忽視[5],更有研究生就桂枝利尿作用進行了文獻挖掘整理[6]。事實上,桂枝非通陽利水,而是通陽行水,其作用在《傷寒論》原文中即有跡可循。
《傷寒論》成書與東漢末年,其中所用桂枝,《神農本草經》稱之為“牡桂”,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jié),補中益氣。其后《本草經集注》增言其功效,如心痛、脅風、脅痛、溫通經脈、止煩出汗。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7]載桂枝有發(fā)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逆之功效。
現代對《傷寒論》桂枝功效的研究,多通過藥物配伍進行分析??伦鹑A等[8]歸納為桂枝伍麻黃、生姜以解表邪,伍白芍以和營衛(wèi)、燮理陰陽,伍茯苓以通陽化氣利水,而桂枝仍有溫陽、助心脾、平沖降逆、通痹之功。韓青等[9]基于配伍分析桂枝藥對,歸納出配伍白術溫陽降逆,健脾化濕,配伍麻黃發(fā)表散寒,配伍桃仁瀉熱逐瘀,配伍芍藥解肌和營,配伍附子溫經除濕等。趙丹等[10]提出角藥的分析方法,從獨立成方、作為方劑主要部分、聯合應用等方面提出11組角藥并詳細分析。項立明等[11]將桂枝分為輕量、中量、中重量及重量,并分析了劑量與功效、配伍及比例與功效的關系。亦有研究如吳麗芹[12]、李左廉[13]雖歸納了桂枝的功效,但仍是通過配伍分析得出。劉永瑞等[14]通過數據挖掘方法,分析了《傷寒論》用藥規(guī)律,并對高頻配伍做了簡要分析。劉淼等[15]則通過對桂枝、芍藥藥對的古今論述分析其功效與現代藥理的相關性。李永桂[16]將桂枝的功效總結為發(fā)汗、解表、解肌、和營衛(wèi)等22種,是一次全面的總結。但再進一步分析,桂枝功效實則可以通陽行水統之。
《傷寒論》第117條載:“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其方后注載:“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奔豚,《金匱要略》載:“從少腹起,上沖咽喉”;《難經》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fā)于少腹,上至心下”;《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載:“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饑,臍下反動,氣游三焦”。故一些醫(yī)家將奔豚以奔豚氣論。但一篇關于現代醫(yī)家治療奔豚用藥規(guī)律的研究[17]顯示,常用藥物依次為白芍、生姜、半夏、甘草、當歸、桂枝。白芍養(yǎng)血斂陰、生姜半夏化痰、甘草調和諸藥、當歸補血活血,均非從氣治之。觀《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即為水道,奔豚發(fā)作雖癥見氣游三焦,究其原因是津液輸布障礙,水停阻礙氣機所致,氣聚而有形,上沖似游動。若三焦水道通調,則水精四布,氣行通暢。若燒針發(fā)汗而復被寒,開合失司,津液當泄不泄,則充于水道?!靶l(wèi)出下焦”(《靈樞·營衛(wèi)生會》),水道不通,上逆而發(fā)奔豚。
《靈樞·營衛(wèi)生會》載:“營出中焦”“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可見三焦在體液互化中起重要作用。參《傷寒論》第65條:“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比舭l(fā)汗后,氣化失常,津液無力入血脈,阻于腸而“臍下悸”;但固攝正常,津液尚可入水道,尋三焦上沖,故“欲作奔豚”。方用茯苓半斤(約125 g),以甘瀾水先煮,使藥性醇厚,專攻于補中健脾以行津。至于《傷寒論》第64條:“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比舭l(fā)汗太多,損及心陽,則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陽,頓服以急治之。
上述三方,桂枝加桂湯用桂枝五兩,桂枝甘草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皆用桂枝四兩,其功效多以平沖降逆論。然何以平沖降逆?觀此三條皆因發(fā)汗而起,或汗出衛(wèi)郁,津液無以外泄,或汗出營傷,津液無以入血,阻滯水道,水滿而沖溢。此時加桂通陽,外開衛(wèi)表,或內化入血。然若僅具溫通之效,無行水之能,津液亦不得行。故加桂枝,當為取其通陽行水之效。
《傷寒論》第174條載:“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其方后注載:“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兩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此與《金匱要略》記載頗為相似。傷寒之后,腠理開泄,表解即愈。若失于調攝,外邪乘虛而入,津液復阻于表,則形成風濕,治以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湯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藥味相同而藥量有別。參《傷寒論》第21條(“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保┡c《傷寒論》第22條(“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太陽傷寒,下后里氣損傷,若僅陽虛不達、宗氣不利而見脈促胸滿,則去芍藥以防酸收礙陽;而若陽虛更甚見微寒之癥,則需加炮附子溫經復陽。此加炮附子而非加桂,可見仲景用桂并非通陽為主。桂枝附子湯較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又增桂至四兩,加炮附子至3枚。風濕本就感寒日久,又復感外邪而陽虛更甚,故加炮附子以溫陽;然津液阻表,水道不暢,非僅附子所能治,故增桂至四兩以通陽行水。而若小便自利,濕從小便出,則無需加桂行水,故去之;但表濕仍在,故加白術以化濕。
至于《傷寒論》第175條:“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备什莞阶訙倒鹬Ω阶訙珳p炮附子至2枚,加白術二兩,去姜棗而成,與去桂加白術湯之白術四兩亦有別。兩條相較,皆小便不利,故均用桂枝四兩,通陽以行水;本條雖亦為津液束表,但有汗出,且為惡風而非惡寒,提示陽虛稍輕,故減炮附子之量;但雖有汗出,小便仍不利,或可致水存身腫,故加二兩白術以化濕。
然《傷寒論》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贝诵”悴焕炊ス?,似有矛盾之處。但根據條文,此小便不利非風濕相搏,濕阻于表,水液不行而致不利;此乃或汗或下之后,津液不足,無力入血脈故心下滿微痛,無力入水道故不見似奔豚之沖逆,津液阻于局部故無汗與小便不利共見,水少周身經氣不暢故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周身水少,無水可行,用桂枝通陽行水而不效,故去桂加茯苓白術以健脾行津,和芍藥甘草酸甘化陰而治之。
《傷寒論》第163條載:“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碧柌⊥庾C未除,此用外證而非表證,提示仍以表證為主,但遷延不愈,漸由表及里,而里熱未成。參《傷寒論》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北緫纫怨鹬馔猓珔s數下之,下之過重,使邪不由表出,反而入里。此為胃痞兼表證,胃痞是胃氣不降所致,本條里熱未成,誤下過重,陽氣損傷,而致寒痞,應急當救里,故以人參湯即理中湯為主,溫陽健脾。脾胃陽氣受損,影響津液運行,非僅理中湯溫陽可解,需加桂枝行水,煎時后下,以通陽達表,先解外證。又相較《傷寒論》164條:“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贝艘酁椴划斚露?,但屬里熱已成,下之稍早稍重的范疇,惡寒提示尚有表證,雖里有熱,仍當先以桂枝湯解表。
又《傷寒論》第106條“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此為太陽蓄血證,血自下提示熱隨紅汗出而表解,但少腹急結,瘀熱阻腸,治以桃核承氣湯。桃核承氣湯系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枝而成。參《傷寒論》第105條:“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碧柌∵w延不愈,熱結腸腑,自下利是熱從下出,倘若熱盡,脈當微厥;但脈反和,是熱結未盡之征象,故治以調胃承氣湯通腑泄熱。而本條亦為熱結腸腑,故同以調胃承氣湯為基礎,熱盛血瘀故加桃仁活血化瘀;熱盛傷津,津液停滯,水行不暢,結于腸腑,故加桂枝通陽行水以散之。
《傷寒論》第12條載桂枝湯方,有傷寒第一方之稱,其方后載有“啜熱稀粥”“汗出病差,停后服”“不汗,更服依前法”等獨特服法。參《傷寒論》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笨芍鹬3尸F出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的發(fā)病過程。其服法強調無汗服之,汗出而停,“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為度,可知桂枝湯用于感受寒邪,衛(wèi)郁營虛,津不外達之時,以桂枝通陽行水,又借稀粥補液,熱粥發(fā)汗,共促汗出,更有桂甘化陽、芍甘化陰、生姜溫中疏衛(wèi)、大棗補中益營,共期療效。若汗已出則停用,提示津液達表,無需再行。又參《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比艉购蟛恢梗枤馔庠?,陰氣不固,可致陽虛津液不化而小便難,津液不達而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此時仍需桂枝通陽行水,但因陽虛較重,加炮附子一枚以助陽。可見仲景溫經助陽以炮附子為主,用桂枝則取其通陽而行水之效。
較之于桂枝湯證,參《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麻黃八癥,可知麻黃湯證是外感風寒衛(wèi)氣郁閉所致,而葛根湯證則是介于兩者之間的過渡。
《傷寒論》第14條載:“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陛^之于桂枝湯證,本條出現了項背強幾幾的癥狀,提示表郁更重;而桂枝湯本應先其時發(fā)汗,此卻反發(fā)汗,提示表虛亦重。故治以桂枝湯但減桂為二兩,以減其通陽行水之力,加葛根四兩以補衛(wèi)疏經。又《傷寒論》第31條載:“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贝溯^之于《傷寒論》第14條,反汗出變?yōu)闊o汗。然此無汗,非津液不能達表,而是表閉失開更甚,汗不得出,故非加桂枝以通陽助津液達表,而改加麻黃發(fā)陽透表以治陽郁表閉。
《傷寒論》方命名及方后注中加減用藥描述,提示應從藥味加減與癥狀變化體會其功效。陳萌等[18]基于《傷寒論》方后注加減法,進一步提出“經方方元”的概念,認為方元是方劑的組成方法,是經方的基礎方,更能體現方劑的演變規(guī)律。本文借助這一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得出水道滿溢而增桂如《傷寒論》第117條,水道無水則去桂如《傷寒論》第174條,水結不行即加桂如《傷寒論》第163、106條,水少不充服法補如《傷寒論》第12條,水足陽郁則減桂增麻黃如《傷寒論》第35條??梢姽鹬χ髦尾“Y雖多,但實皆可以通陽行水統之,得陽水散,通之而行,水精四布,五臟調和,故病可愈。
現代對方劑的研究多基于藥對分析,然而這只是間接推斷藥效的方法。在日后經方研究中,可嘗試基于條文癥狀及方與方后注中加減進行分析,以應更貼近于藥物本身的功效,而非藥物在配伍組合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