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喜焱
(威海市委黨校 科社教研部,山東 威海 264200)
近年來,在城市規(guī)模有限的背景下,我國大城市已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城市更新將成為未來城市持續(xù)發(fā)展的新增長點。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1]提出,“城市更新是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qū)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俺鞘懈率侵袊鞘邪l(fā)展走向內涵式、集約式、精明增長的重要方式之一”。面對激烈的城市競爭,中小城市要想持續(xù)發(fā)展,既要突破“千城一面”的城市困局,又要改變“攤大餅”式發(fā)展。在城市更新的大趨勢下,中小城市建設重點已轉入存量提質增效階段。威海從2018年起積極推進“精致城市·幸福威?!苯ㄔO項目,打造高層次精致城市,在改善城市環(huán)境,提升城市功能的基礎上,增強城市的文化底蘊。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非遺+旅游”“非遺+教育”不斷興起,擴展的“非遺+”相關行業(yè)領域迅速催生新的創(chuàng)意,迸發(fā)新的活力,進一步融入社會生活,使非遺保護成果越來越為全社會共享。本文將在威海城市品質建設中應用“非遺+”,研究威海精致城市建設中如何既能保留城市的鄉(xiāng)愁和韻味,又能將傳統與新需求、新產業(yè)結合起來,使城市更具魅力與吸引力。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威??疾鞎r明確做出了威?!跋蚓鲁鞘蟹较虬l(fā)展”的重要指示。“精致城市”理念是對新時代城市發(fā)展導向的高度概括,是城市高質量發(fā)展、特色發(fā)展的集中體現。怎樣建設精致城市,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fā)展,是新時代城市工作中必須回答的重大問題[2]。在2019年11月公布的“2019年品牌城市榜單”中,山東省共有8個城市上榜,威海名列第2位,全國第19位。威海的城市面積不大,但擁有宜居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威海以“精致”為核心,正在向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優(yōu)、小而強的目標邁進。威海的城市發(fā)展目標與當下城市更新、存量發(fā)展的要求不謀而合,威海的城市發(fā)展已進入到存量主導的發(fā)展階段。
開展精致城市建設以來,威海以入選 “城市雙修”“美麗城市”建設試點為契機,深入開展城市環(huán)境治理,從一棟建筑、一條街道、一處城市家具或者建筑小品開始,至今,已開展城市規(guī)劃研究50余項,打造了韓樂坊特色街區(qū)、火炬八街、歐樂坊“零點夜市”、經區(qū)濱海步道等備受歡迎的“網紅打卡地”。圍繞出行難、停車難、如廁難、公共活動場所少、老舊小區(qū)環(huán)境差等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實施了21條瓶頸路打通工程、10個停車場項目、10個片區(qū)老舊小區(qū)改造,錯時開放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停車位7 213個,新建、改造公廁20座,改造5處菜市場,建設運營10處“社區(qū)食堂”,免費向社會開放227所學校體育設施[3],大幅度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
城市品質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在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內聯外通、高效便捷的交通體系等城市“硬件”的同時,還需要挖掘文化內涵這個“軟件”,“軟硬件”協同發(fā)展,才能提升城市品質。目前,威海精致城市建設中,城市“硬件”部分已不斷更新、完善,而城市“軟件”部分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城市的文化品質是指一個城市基于其特有的或突出的文化因子所形成的文化精神、文化風貌和文化標識”[4]。城市文化品質應包括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文化空間、公共文化服務及設施、文化經濟實力、公民素養(yǎng)等。威海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其植根于民間,地方特色濃郁,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非遺還具有與文化空間、公共文化服務及設施、文化經濟實力相結合的文化軟實力。所以,應充分應用非遺資源,使它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為城市建設提供創(chuàng)意來源,使城市形象更具魅力和吸引力,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帶來可能。
據威海非遺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威海市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項,省級非遺項目37項,市級非遺項目114項(其中國家級與省級也同屬于市級)。分析威海非遺資源的級別及類別相關數據發(fā)現:傳統技藝類數量最多,有54項(包括1項國家級,21項省級);其次是民間文學,有16項(包括1項國家級,3項省級);其他按照數量排序分別是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9項(包括4項省級),傳統醫(yī)藥8項(包括2項省級),民俗7項(包括1項國家級、3項省級),傳統美術7項(包括1項省級),傳統音樂5項(包括2項省級),傳統舞蹈4項(包括1項省級),傳統曲藝3項,傳統戲曲1項。
(1)類別齊全,數量不均
威海非遺資源類別雖然較為齊全,但數量不均衡,呈梯狀分布,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為傳統技藝類,是所有類型中數量最多的一類,總量占比達 47.37%;第二層為民間文學類,總量占比為 14.04%;第三層包括四個類別,其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的總量占比為7.89%,傳統醫(yī)藥類的總量占比為7.01%,民俗及傳統美術類的總量占比均為6.14%;第四層包括四個類別,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曲藝、傳統戲曲,這四個類別都具有曲藝表演性質,數量較少,總量占比只有11.40%。
(2)層級分布不均,分層聚集
威海非遺資源層級分布不均,以市級為主,國家級較少,目前只有3項(屬于民間文學、傳統技藝和民俗類別)。省級項目占比較大,但分層比較聚集,主要集中在傳統技藝類別。總體來看,威海各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量隨著級別的升高而遞減,從非遺文化資源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來看,層級越高影響力和知名度也就越大。
城市文化空間既是一個靜態(tài)的物理空間,也是一個包含了文化理念的動態(tài)體系,既是人們文化體驗、文娛活動、信息傳播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宣傳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城市文化空間不僅可以展示城市個性和文化張力,還可以培養(yǎng)居民的文化自信與城市認同感,提升城市形象與吸引力。2020年,威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fā)了《關于開展“美麗城市”建設試點推進精致城市建設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雖然方案中提到對“各類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但內容較為模糊,對非遺資源保護利用的認識還存在不足,沒有針對威海精致城市建設的核心要求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
非遺資源與威海城市空間建設融合不夠,缺乏獨特的城市文化韻味,文化體驗個性不強,文化信息傳播缺乏特色,不足以實現城市品牌營銷。威海的城市建筑雖然體現了一定的濱海城市風格,但品質參差不齊,多為功能性建筑,裝飾及造型簡單,視覺效果不佳。公共設施、城市景觀、公園、廣場、城市文化綜合體等空間載體雖然也經過統一規(guī)劃、治理,但未能形成特色的景觀序列,觀賞性一般,符號性不強,未能彰顯威海的文化特色,城市印象較為平淡。如何通過“非遺+”,使非遺資源融入城市文化建設,凸顯城市特色、更好地傳播城市文化,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威海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占比較小,受眾面及覆蓋范圍有限,勢必會影響非遺資源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很多市級非遺項目又缺乏政府專項資金扶持,未能吸引更多社會群體的參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足,導致無力申報更高層級的非遺項目,不利于打造文化品牌。
目前,威海國家級非遺項目只有3項,其主要是通過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動來維持影響力,節(jié)慶活動之外的保護利用仍顯薄弱。原生態(tài)海洋文化與現代海洋文化融合不夠,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足。省級非遺項目占比較大,主要集中在傳統技藝類別,相關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相對緩慢,缺乏創(chuàng)新性。雖然2018年建成并開放了威海非遺文化空間(海魅非遺部落),有15個名家坊,具備一定的體驗功能,但受到場地及其他因素制約,僅在一些特定節(jié)慶、展會期間開放,或進入學校、社區(qū)進行展覽,受眾面較窄,就目前非遺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來看,占據市場空間小,知名度不高。
(1)凸顯“藍綠紅”文化頂層設計思路打破“重基礎設施建設、輕文化開發(fā)”的傳統發(fā)展思路,賦予城市新的文化內涵和魅力。威海具有多元文化疊加的城市特點,因此,要理清精致城市建設的特色內核,在藍色海洋文化、綠色生態(tài)文化、紅色文化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將非遺項目融入“藍綠紅”文化之中,結合精致城市規(guī)劃,凸顯城市品質。據《2019年威海統計手冊》顯示,威海市共有國家A級以上旅游景區(qū)45家,其中5A級2家、4A級12家。省級以上農業(yè)旅游示范點78個,省級旅游強鎮(zhèn)38個,省級旅游特色村73個??梢猿浞掷靡延芯皡^(qū)和旅游示范點的優(yōu)勢,統籌規(guī)劃,將非遺資源充分融入其中。將赤山明神的傳說、石島漁家大鼓、威海海參傳統加工技藝、蜢子蝦醬制作工藝、膠東海鮮餃子制作技藝、膠東回水咸魚干傳統制作技藝及開洋、謝洋節(jié)與城市藍色海洋文化發(fā)展相融合。將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威海剪紙、文登魯繡、威海錫鑲制作技藝與城市綠色生態(tài)文化、紅色文化相融合。整體做出規(guī)劃和設計,通過在文旅、城市建設中融入非遺項目,加深市民及游客對威海城市文化的印象。
(2)規(guī)劃主體多元化合作
“精致城市·幸福威?!蔽磥淼慕ㄔO方向是在城市建設設計的“骨架”中,填充文化“血肉”。在規(guī)劃主體方面,要打破主要依靠政府的固有思維,不僅需要精致城市建設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還應充分促進城市文化協會、相關類型的文化企業(yè)以及非遺文化保護單位、非遺傳承人之間的互動,通過制定激勵、保障性措施,吸引知名的城市藝術家、創(chuàng)意者、廣大市民積極參與進來。
(3)結合“精致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創(chuàng)新發(fā)展
抓住2020年“精致城市建設要攻堅突破”的機遇,結合威海市推出的《威海精致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將非遺資源的創(chuàng)新應用融入到精致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中,重點打造“非遺+旅游”“非遺+城市公共文化空間”“非遺+文化展演”“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非遺+學校教育”等項目,凸顯威海城市特色。
(1)打破固有思維
將非遺資源應用于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國已有成熟的做法,例如濰坊市作為“世界風箏都”,將風箏這種民間喜聞樂見、廣為流傳的非遺資源融入到了城市文化空間建設中,在城市廣場、交通工具、天橋,甚至是垃圾桶、公共座椅上都能看到風箏元素,使人們對濰坊的城市品牌建設印象深刻。威海則可以重點打造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項目:首先,打破威海僅是一個濱海城市的固化思維,突破與周邊濱海城市景觀和建筑單調雷同的現狀,應用非遺元素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景觀、建筑、雕塑等文化空間標志性符號,形成獨特的城市風格。其次,打破傳統非遺技藝中材料應用、造型創(chuàng)作的固化思維,突破制作工藝的局限,將威海錫鑲、剪紙、鋦藝、魯秀、面塑、花餑餑、海草房等技藝形式廣泛應用于城市文化空間建設,打造個性化城市符號。
(2)創(chuàng)新城市更新路徑
首先,對已建成的城市景觀、公園、廣場等文化空間進行改造,在原有布局及設施的基礎上進行巧妙設計,構建既節(jié)省成本,又能凸顯威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載體。阿根廷是探戈舞蹈的發(fā)源地,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已成為城市的文化符號,探戈元素被廣泛應用于演藝、繪畫、餐飲等很多行業(yè),在城市廣告、紀念品、藝術品中也隨處可見相關的文化創(chuàng)意。威??梢越梃b這種做法,將非遺文化元素以壁畫和小雕塑的形式進行城市點綴,或者結合功能性設施進行打造。如在公共衛(wèi)生間標牌、城市垃圾桶、井蓋、街道綠化柵欄等設施上融入非遺元素,也可以通過電子宣傳視頻展示來畫龍點睛,還可以在近兩年建成的精品小游園中增添一些符號載體,不僅為市民休閑娛樂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有效地利用了城市空間。其次,根據現有的精致城市建設規(guī)劃方案,將非遺元素融入正在建設中的城市文化空間。例如,可將技藝類非遺資源充分融入正在實施的生肖街、陶瓷路等14條歷史街區(qū)、博物館群建設,也可以開設傳承人代表性作品展示廳,并于節(jié)假日進行體驗式展出,由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工藝技巧。在城市展示中心、城市國際化交流展示中心、產業(yè)創(chuàng)新展示中心等“城市會客廳”的裝飾、空間布局等方面融入非遺元素。在海港公園、金線頂公園和海岸線濱海步道等特色海濱景觀以及機場、碼頭、車站到各區(qū)市、開發(fā)區(qū)的主干路網、景觀道路中充分體現非遺元素。
(1)立足優(yōu)勢,打造“非遺+”產業(yè)鏈
威海非遺項目中傳統技藝類占比較大,這是威海非遺資源的優(yōu)勢,因為傳統技藝類非遺資源既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易于打造并可以延伸為產業(yè)鏈,要想拓展這些非遺資源的發(fā)展空間,政府一方面要鼓勵還未進行文化產業(yè)開發(fā)的非遺項目積極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要重點打造已有發(fā)展基礎的非遺文化產業(yè)項目,為提升城市品質助力。具體措施如下:首先,將非遺資源數字化。非遺資源數字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才能實現,完全靠政府支持并不現實,建議以“輸血”“造血”方式同時進行,可以分批次進行數字化,重點打造國家級非遺項目,對省級、市級項目中具有地域優(yōu)勢、可與文創(chuàng)文旅結合的項目優(yōu)先進行數字化。請相關專家深入挖掘非遺資源的文化內涵,探索設立非遺數字化專項資金,建立大型數據資料庫,便于后期瀏覽與查閱。在原有的威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網站、威海門戶網站及數字平臺上建立網上數字化非遺博物館并進行滾動宣傳,方便瀏覽者獲取相關信息,了解威海地域特色,推廣并宣傳城市文化。其次,打造“非遺+”城市文化產業(yè)鏈。目前,威海非遺資源面臨傳承人老化,非遺項目與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及體驗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因此,要不斷探索非遺資源產業(yè)經營模式,例如,可以采取“合作社+公司+傳承人”模式,將保護、研發(fā)、生產、客戶體驗、銷售、售后服務這些環(huán)節(jié)串聯起來,不僅經營高端傳統非遺產品,還可以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結合,設計出一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對有一定基礎的非遺文化產業(yè),如錫鑲、剪紙、鋦藝、魯秀、面塑、花餑餑等,要進一步拓展其品牌意識,在傳統非遺資源的基礎上,在材料、形式、主題上進行多層次研發(f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在做好傳承的基礎上與時代文化結合,形成非遺產業(yè)體系,深入研究當前人們的消費喜好,并借助“科技+”“文化+”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傳承創(chuàng)新,促進非遺產業(yè)化發(fā)展。
(2)重點打造國家級非遺項目,增強城市文化影響力
威?,F有3項獨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因此,應充分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打造威海非遺文化品牌,增強城市文化影響力。以國家級非遺項目“漁民開洋節(jié)、謝洋節(jié)”為例,可以將威海榮成地區(qū)原生態(tài)海洋文化與國家倡導的現代海洋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性融合,在原有的“非遺六進”的基礎上,深挖“漁民開洋節(jié)、謝洋節(jié)”的海洋文化內涵,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使非遺走進學校、社區(qū)、企業(yè)、景區(qū)。在數字化保護的基礎上,統籌規(guī)劃,與當地海草房、面花、面塑、剪紙等獨具特色的非遺資源結合起來,將“漁民開洋節(jié)、謝洋節(jié)”標志物進行文創(chuàng)開發(fā),在榮成文化館非遺展示廳、泰斗產業(yè)園非遺體驗基地、院夼龍王廟、各民俗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進行展示與宣傳,增強“漁民開洋節(jié)、謝洋節(jié)”文化名片效應,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
當前,中國城市發(fā)展已進入城市更新階段,“成功的城市更新特別注重城市遺產的價值,從形式上看,更新后的城市是新與舊的完美結合”[1]。非遺文化是城市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城市品質發(fā)展的內在動力,通過分析威海精致城市建設中“非遺+”應用不足之處,認為要將非遺保護落到實處,不僅要將非遺文化資源充分融入精致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之中,還要積極塑造非遺文化標志,支持非遺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通過“非遺+”,使非遺資源成為城市建設中,文化品質提升的催化劑,既能加深人們對威海精致城市的印象,又能促進威海非遺項目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從而加速非遺產業(yè)化發(fā)展與城市消費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