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寧,張亦文,姚彩虹,黃紅,劉新民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
抑郁癥是一種情感性精神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快感缺失、絕望感和無價值感為主要特征,并伴有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的綜合征[1]。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抑郁癥的全球發(fā)病率達10%~15%,抑郁癥的高自殺和自殘率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工作學習生活及社會交往,同時產(chǎn)生極大的社會經(jīng)濟負擔[2-3]。抑郁癥正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之后導致人類死亡和致殘的第二大類疾病[4]。
抑郁的產(chǎn)生涉及到大腦最復雜的高級思維活動。從分子、組織和器官水平研究情緒的發(fā)生機制無法反映數(shù)以百億計的神經(jīng)元以及神經(jīng)突觸組成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外界刺激后經(jīng)過復雜的生理、生化加工過程后產(chǎn)生的綜合性整體效應。鑒于動物與人類在進化上的高度保守性,利用實驗動物在不同層次的行為響應特征與人類相比具有的相似性,建立模型推演,實現(xiàn)動物與人之間生物效應的等效性分析,是抑郁癥發(fā)生機制研究及抗抑郁藥物藥效學評價的主要有效途徑。而大鼠和小鼠等嚙齒類動物是生命科學、藥學和軍事醫(yī)學研究領(lǐng)域常用的實驗動物[5]。以PubMed和CNKI兩種中英文文獻庫為重點進行查閱,分析整理以綜述為重點的文獻,總結(jié)各實驗室有關(guān)大鼠和小鼠情緒行為實驗技術(shù)和方法對抑郁動物模型的評價方法及常用的抑郁動物模型進行綜述。
大鼠和小鼠抑郁行為檢測方法是基于興趣缺失、心境低落、絕望和無價值感為主要特征而設(shè)計的??茖W家建立了多種行為實驗方法用于檢測動物的情緒行為改變。抑郁行為實驗方法主要包括糖水偏愛、新奇環(huán)境攝食抑制、新奇物體探索、曠場、強迫游泳、懸尾、獲得性無助等。
獲得性無助實驗是指當大鼠接受連續(xù)無法控制或預知的厭惡性刺激(電擊)后,將其放在可以逃避電擊的環(huán)境中時,呈現(xiàn)出的逃避行為欠缺的現(xiàn)象,同時還伴有體重減輕、運動性活動減少、攻擊性降低等行為改變[6-7]。該實驗是評價抑郁行為一種比較理想的實驗方法[8],可廣泛應用于抑郁發(fā)病機制研究,以及新藥、保健產(chǎn)品研發(fā),在軍事醫(yī)學中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1.1.1 實驗方法
本實驗主要分為模型的建立期和條件性回避反應測試期[9-15]:
(1)模型建立期:a:實驗當天動物應放入測試箱(A室或B室)中,適應5 min。b:動物應在電擊箱內(nèi)接受30~60個運行周期的循環(huán)電擊。每個運行周期應包括無信號不可逃避的雙室足底電擊期和間歇期,電擊時間應為3~10 s,間歇期時間應為3~10 s。電刺激頻率宜為5~15 Hz,刺激電流強度應為大鼠0.65~1.80 mA,推薦0.8 mA;小鼠0.15~0.6 mA,推薦0.25 mA。如采用電壓,大鼠應為65~70 V,小鼠30~36 V。
(2)條件性回避反應測試期:a:模型建立結(jié)束后第2天應進行條件性回避反應測試。b:動物放入測試箱(A側(cè)或B側(cè))中,適應5 min后,進行15~30個運行周期的實驗。c:每個運行周期的總時間應為30 s,包括3~10 s的條件刺激(燈光/聲音)、3~10 s的條件刺激+非條件刺激(電擊條件同前)和5~25 s間歇期(不給以任何刺激)。d:重復上述步驟連續(xù)2~3 d。
1.1.2 評價指標
(1)逃避失敗次數(shù)(times of evasion failures):動物在設(shè)定的非條件刺激持續(xù)時間內(nèi)未完成回避反應的總次數(shù);逃避失敗次數(shù)與動物的抑郁程度成正比。抑郁行為判斷標準:30次電擊,動物逃避失敗次數(shù)大于25次或者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增加(P<0.05)。
(2)逃避潛伏期(escape latency):實驗開始后,動物第1次穿梭至對側(cè)測試箱的時間;逃避潛伏期與動物的抑郁程度成正比。抑郁行為判斷標準:逃避潛伏期大于15 s或者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增加(P<0.05)。
(3)其他:主動回避次數(shù)、安全區(qū)時間(無電區(qū)域)、運動總時間(實驗期間動物處于運動狀態(tài)的時間)、運動總路程(實驗期間動物物理位移的總和)等實驗指標亦作為抑郁行為輔助評價指標。這些指標值越少,表明動物抑郁程度越重。
Porsolt等[16-17]先后于1977年和1978年建立強迫游泳實驗的方法。其原理主要是讓動物被迫在一個局限且無法逃脫的空間游泳,由于嚙齒類動物先天對水的厭惡,它們在水中會拼命掙扎游動,并試圖逃離水環(huán)境,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逃離無望時動物停止掙扎表現(xiàn)出“行為絕望”狀態(tài)(漂浮不動狀態(tài))。大、小鼠強迫游泳實驗以游泳的不動時間為主要指標檢測動物的絕望行為,是抗抑郁藥物初篩以及檢測模型動物是否出現(xiàn)“抑郁樣”行為的常用檢測實驗[18]。
1.2.1 實驗方法
(1)實驗前調(diào)節(jié)測試箱內(nèi)水溫,水溫應為23~25℃。水深應根據(jù)動物體重進行調(diào)整,動物尾巴與測試箱底面保持一定距離。
(2)如同時進行多只動物實驗,每兩只動物間應用不透明擋板隔開。
(3)大鼠強迫游泳實驗[19-21],應在實驗前1 d預游,24 h后進行強迫游泳實驗。記錄5 min內(nèi)動物的不動時間、游泳時間及攀爬時間。
(4)小鼠強迫游泳實驗[22-23],應在檢測當天進行,小鼠游泳時間應為6 min,記錄后4 min的游泳時間、不動時間及攀爬時間。
1.2.2 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應采用動物不動、攀爬、游泳三類動作的時間及次數(shù)進行判定。
(1)不動(immobility):動物在水中停止掙扎,呈漂浮狀態(tài),僅有輕微的肢體運動以保持頭部浮在水面。不動時間越長表明抑郁程度越重。正常小鼠不動時間在檢測時間的40%~80%內(nèi);正常大鼠不動時間在檢測時間的30%~70%內(nèi);抑郁行為判斷標準:不動時間與對照組相比顯著性增加(P<0.05)。
(2)游泳(swimming):動物進行流暢、協(xié)調(diào)的運動,動物四肢始終在水面以下。游泳時間和游泳距離越少,表明抑郁程度越重。
(3)攀爬(climbing):動物四肢強有力伸出水面,并沿測試箱壁做劇烈的上下動作。5 min檢測期內(nèi),SD大鼠攀爬時間60~130 s。攀爬時間越少,表明動物抑郁程度越重。
1985年,Steru等[24]建立懸尾實驗方法,其原理主要是:將小鼠尾巴懸掛,小鼠頭部向下成倒懸體位,剛開始小鼠會劇烈掙扎試圖逃脫這一不適的狀態(tài),但掙扎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逃跑無望會表現(xiàn)出不動狀態(tài),也被認為是一種“絕望”狀態(tài)。懸尾實驗以懸尾小鼠的不動時間為指標檢測動物的絕望行為,是抗抑郁藥物初篩以及檢測模型動物是否出現(xiàn)“抑郁樣”行為的常用檢測實驗[25]。
1.3.1 實驗方法懸尾實驗多采用小鼠,其操作方法如下[26-29]:(1)實驗開始前,動物尾部懸吊使小鼠呈倒懸體位,頭部應與懸尾箱底面保持一定距離。
(2)如同時進行多只動物實驗時,每兩只動物間應用不透明擋板隔開。
(3)記錄檢測期動物的不動時間。
(4)實驗時間應為6 min,記錄后4 min內(nèi)動物的不動時間。
1.3.2 評價指標
用不動、運動掙扎二類動作行為的時間進行判定。
(1)不動:動物停止掙扎,身體保持垂直倒懸狀態(tài),靜止不動。動物的在懸尾實驗中的不動時間越長表明抑郁程度越重。空白對照組c57小鼠不動時間較長,均值多大于100 s;空白對照組ICR小鼠不動時間均值多小于100 s;抑郁行為判斷標準:不動時間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增加(P<0.05)。
(2)運動掙扎:動物有明顯可見的掙扎運動。運動掙扎時間越短,表明抑郁程度越重。
糖水偏愛實驗是檢測抑郁癥的一個典型癥狀-快感缺失的經(jīng)典實驗,是利用嚙齒類動物對甜味的偏好而設(shè)計一種檢測方法。動物禁食一段時間后,同時給予白水和低濃度蔗糖水,以動物對蔗糖水的偏嗜度(蔗糖偏嗜度)為指標檢測動物是否出現(xiàn)快感缺失這一抑郁癥狀[30]。該實驗在大鼠慢性應激模型中應用最廣泛,大鼠慢性不可預知性應激模型的建立者Katz和大鼠慢性溫和應激模型的建立者Willner分別于1982年和1987年首次采用糖水實驗檢測抑郁模型動物是否出現(xiàn)快感缺失癥狀[31-32]。此外,該實驗為抗抑郁藥物起效速率研究的最主要的行為學檢測方法之一。
1.4.1 實驗方法
大、小鼠糖水偏愛實驗的操作方法上略有不同,對其分別進行總結(jié)如下:
(1)大鼠糖水偏愛實驗[33-34]:訓練期:動物應單籠飼養(yǎng),進行48 h的蔗糖飲水訓練。前24 h給予兩瓶1%~2%蔗糖水,后24 h,一瓶給予1%~2%蔗糖水,另一瓶給予飲用純水(中途交換兩個水瓶位置)。大鼠禁食禁水14~23 h后,進行糖水偏愛指數(shù)的測定:測定1 h內(nèi)大鼠對兩瓶水的飲用量(g)。
(2)小鼠糖水偏愛實驗[35-37]:操作流程同大鼠。但在48 h飲水訓練時,應全程給予1%~2%蔗糖水和飲用水(中途交換兩個水瓶位置)。訓練期結(jié)束后,禁水(不禁食)9~16 h,測定8~15 h內(nèi)(中間宜交換兩瓶位置1次)小鼠對兩瓶水的飲用量(g)。
1.4.2 評價指標
應采用蔗糖偏嗜度(sucrose preference)作為評價指標,蔗糖偏嗜度(%)=蔗糖水飲用量/(蔗糖水飲用量+飲用水飲用量)×100%。
抑郁行為判斷標準:蔗糖偏嗜度低于0.4或者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減低(P<0.05)。
曠場實驗是經(jīng)典的情緒相關(guān)行為學檢測實驗,最早由Hall設(shè)計[38]。是用于檢測動物在陌生環(huán)境中的行為表現(xiàn),包括自發(fā)活動行為和探索行為,是評價動物在新異環(huán)境中自主行為、探究行為與緊張度的一種方法。檢測指標為動物首次進入中央?yún)^(qū)的潛伏期、中央?yún)^(qū)停留時間和穿行次數(shù);結(jié)合抑郁模型可檢測動物的“抑郁樣”行為和藥物的抗抑郁作用,檢測指標為動物的開場活動性,可人工計數(shù)動物的水平爬格次數(shù)和垂直站立次數(shù)作為行為指標,也可采用自動攝像記錄動物運動軌跡,并采用行為學分析軟件進行分析運動距離、運動速度、休息時間等行為指標。該實驗亦可用于評價抗抑郁藥物的起效速率。
1.5.1 實驗方法
曠場實驗操作簡單,在用于抑郁行為學評價中,無適期階段,操作步驟如下[39-42]:
(1)實驗前,動物應適應檢測環(huán)境30~60 min;(2)動物放入測試箱后,即開始檢測,檢測時間宜為5~10 min;(3)每次實驗時應從同一位置同一方向?qū)游锓湃霚y試箱中央。
1.5.2 評價指標
(1)總路程(total distance):動物在實驗記錄時間內(nèi)產(chǎn)生的物理位移累積;(2)速度(speed):動物在單位時間產(chǎn)生的物理位移。5 min內(nèi)正常動物總路程多為1000~2500 cm,速度為3~8 cm/s。動物出現(xiàn)抑郁行為時,速度減少;(3)運動總時間(total move time):動物在實驗記錄時間內(nèi)的產(chǎn)生物理位移時所需的時間累積。正常動物運動時間多大于檢測時間的30%;抑郁行為判斷標準: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減低(P<0.05);(4)站立次數(shù)(number of standing):動物在實驗記錄時間內(nèi)的站立總次數(shù)。10 min檢測時間,正常大鼠站立次數(shù)20~50次。10 min檢測時間,空白對照組小鼠站立次數(shù)60~130次;抑郁行為判斷標準:與對照組相比顯著減低(P<0.05)。
新奇事物探索實驗是一種較新的評價抑郁癥的典型癥狀:興趣缺失的行為學方法。其主要是研究動物對新奇事物的探索行為,是基于動物先天的尋求新奇的行為,并用此來評價抑郁癥模型是否存在興趣缺失癥狀的方法,一般情況下抑郁癥模型動物在新奇事物實驗中的探索行為減少[43]。1998年Harris等[44]通過對慢性不可預測性應激模型大鼠研究第一次將動物對新奇物體的探索行為作為評價抑郁癥動物模型興趣缺失的評價指標。
1.6.1 實驗方法
新奇事物探索實驗分為適應期和測試期兩個階段,操作步驟如下[45-48]:
(1)適應期:動物放入自發(fā)活動測試箱,適應5 min后,取出,放回原籠;
(2)測試期:在同一環(huán)境條件下引入一新物體(應放入中心位置),再將待測動物面壁放入測試箱,開始實驗;
(3)檢測時間應為10 min。
1.6.2 評價指標
潛伏期(latency period):實驗開始至動物首次主動探索(接觸)物體的時間。如規(guī)定檢測時間內(nèi),動物沒有接觸新物體,則潛伏期記錄為檢測時間。正常大鼠潛伏期多在130 s以內(nèi)。抑郁行為判斷標準: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增加(P<0.05)。(注:動物對新物體的探索標準:動物口鼻在新奇物體≤2 cm范圍內(nèi),直指向新奇物體或直接接觸物體。)
抑郁動物模型可以模擬人類抑郁癥的臨床癥狀且這些癥狀可被有效的藥物逆轉(zhuǎn),這對于抑郁癥發(fā)病機制的研究及抗抑郁藥物研發(fā)、臨床療效評價都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抑郁癥的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主要是單獨或者復合利用化學、物理、生物因子建立各種抑郁障礙動物模型。一個恰當?shù)娜祟愐钟舭Y的動物模型應盡可能滿足以下條件:強烈的現(xiàn)象學和病理生理學相似之處(表面效度),類似的病因(建構(gòu)效度)和常見的治療(預測效度)[49]。
Katz等[31]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慢性應激模型的研究,連續(xù)三周給予動物一系列高強度刺激因素如電擊、冰水游泳等,動物呈現(xiàn)抑郁狀態(tài)。Willner等[32]在此基礎(chǔ)上,降低了應激刺激的強度,延長應激時間,并將快感缺失測試作為該模型的主要評價方法,形成了慢性不可預測性溫和應激模型。應激因子包括飼養(yǎng)籠傾斜、潮濕墊料、高溫、噪音、束縛、電擊、游泳、晝夜節(jié)律顛倒等不同刺激因子,且刺激因子安排為多變性和不可預測,可誘導性是模型制造成功的關(guān)鍵。該模型符合抑郁癥的誘發(fā)因素(長期、慢性、低強度的壓力刺激)的特征,具有良好的表觀效度、構(gòu)造效度和預測效度,是國內(nèi)外最為公認的抑郁動物模型,廣泛用于研究抑郁癥神經(jīng)生物學機制也是抗抑郁藥物研發(fā)最常用的抑郁癥動物模型[50-52]。
睡眠干擾包括物理和化學兩種因素誘導的睡眠干擾?;瘜W藥物包括咖啡因、去氧麻黃堿、可樂定口服或腹腔注射。物理睡眠干擾方法包括小平臺水環(huán)境、滾筒、水平轉(zhuǎn)盤、跑臺、人工輕觸刺激等方法。目前應用較多的睡眠干擾造模方法為滾筒法、水平轉(zhuǎn)盤法和跑臺法[53-54]。SI是一種可靠的新型抑郁模型,具有睡眠障礙和抑郁癥的雙向關(guān)系的特點[55-56],對于研究抑郁癥發(fā)生機制和抗抑郁藥物研發(fā)有著重要意義。
慢性束縛應激是一種非損傷性刺激,是一種常用的應激模型。造模方法是將嚙齒類動物重復地置于束縛器內(nèi),限制其行動自由一段時間后,動物會表現(xiàn)出快感缺失、體重減輕、飲食減少等抑郁樣癥狀,而這些抑郁樣癥狀均可以被抗抑郁藥所改善[57-58]。CRS屬于不可逃避性或強制性心理的應激模型,能有效地引起典型的非特異性應激反應,且與人類身心性疾病的致病過程有很大的相似性,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抑郁癥動物模型,對于抑郁癥的病理生理研究有著重要意義[59-60]。
社會挫敗應激模型是一種社會性心理應激的抑郁模型,是以動物間的從屬關(guān)系為基礎(chǔ)的社會應激方式,它通過同種動物相同或不同品系個體間的挫敗行為導致抑郁樣及其他行為改變,能更好地模擬人類社會活動中的社交困難,快感缺失等是人類抑郁癥的核心癥狀[61-62]。將動物反復多次的暴露于另一更強壯的有侵略性的同種動物之下從而導致實驗動物出現(xiàn)快感缺失、情緒低落等癥狀[63]。社會挫敗應激模型具有準確的病因,預測,判別和面部有效性,是目前應用廣泛的一種抑郁癥動物模型[64-65]。
1978年,Cairncross等[66]提出了大鼠嗅球切除致抑郁的動物模型,是一種腦損傷模型,嗅球切除模型大鼠的行為學表現(xiàn)和病理生理改變與抑郁癥患者吻合,抗抑郁藥物在該模型中敏感,且一般需要慢性給藥才能發(fā)揮抗抑郁作用,與臨床起效時程一致[67]。嚙齒類動物嗅球摘除后行為學發(fā)生明顯改變,嗅球摘除抑郁大鼠模型在行為學、生理學、神經(jīng)化學和免疫系統(tǒng)的改變均和人類非常相似,很多抗抑郁藥物對該模型的行為表現(xiàn)有良好的糾正作用[68-69],手術(shù)切除動物嗅球是一種經(jīng)典的抑郁動物模型。
利血平模型是最早的藥物誘導動物模型。1963年,Askew[70]發(fā)現(xiàn)首次發(fā)現(xiàn)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丙咪嗪)能夠拮抗利血平引起的相關(guān)癥狀,證實了利血平拮抗實驗是一種新型的抑郁模型。利血平拮抗模型的原理是通過耗竭腦組織中的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zhì)(如5-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來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動物腹腔注射利血平后,會表現(xiàn)出運動不能、眼瞼下垂、體溫下降等癥狀[71]。利血平模型簡單、可靠,應用廣泛,還可以區(qū)分起效慢、作用時間長的抗抑郁藥和起效快、作用時間短的抗抑郁藥[72]。
此外還包括高劑量阿撲嗎啡降溫實驗、5-羥基色氨酸(5-hydroxytryptophan,5-HTP)誘導甩頭實驗等。
基因工程動物模型多針對與抑郁病變相關(guān)的基因外源性轉(zhuǎn)入或敲除、或誘導所形成的動物模型。目前主要有WKY(Wistar Kyoto)大鼠、5-羥色胺1A受體(5-HT1A Receptor,5-HT1A)低敏感性FSL(Flinder Resistant Line)大鼠、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能突觸突變性FH(Fawn Hooded)大鼠、多巴胺神經(jīng)功能低下大鼠(Swim Low-active Model,SwLo)。
WKY大鼠是抑郁和焦慮共病遺傳模型。強迫游泳時間長,習得性無助行為顯著,對應激敏感,游泳應激后,皮質(zhì)酮水平顯著升高。在曠場實驗和高架十字迷宮中表現(xiàn)焦慮狀態(tài)。同時,WKY大鼠對5-羥色胺重攝取抑制劑具有抗藥性,因此可用于抗抑郁藥物的抗藥性研究[73]。
FSL大鼠對膽堿能受體激動劑敏感,5-HT1A受體敏感性降低[74]。食欲減少,快動眼睡眠潛伏期縮短,時間延長。免疫系統(tǒng)異常,但糖水偏愛實驗未表現(xiàn)快感缺失。FSL大鼠對抗抑郁藥物敏感,可用于抗抑郁藥物篩選。
FH大鼠腦內(nèi)5-HT能突觸突變,喜好攝入大量乙醇,基礎(chǔ)皮質(zhì)酮水平高,常用于抗抑郁藥物的篩選[75]。
SwLo大鼠多巴胺神經(jīng)功能減弱,強迫游泳時間長,活動少[76]。慢性而非急性抗抑郁治療可以增加其在強迫游泳中的活動時間。
前面常用情緒行為實驗方法中,獲得性無助、強迫游泳、懸尾等方法本身也可利用正常動物,模擬抑郁癥動物模型進行研究。
大、小鼠與人類同源基因高達85%,是最常使用的實驗動物,廣泛用于抑郁癥發(fā)生機制及藥物防護的研究,其結(jié)果可以類推到人,避免了直接以人為對象進行研究的風險和倫理問題[77]。抑郁癥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癥狀多樣,根據(jù)人類抑郁癥的核心癥狀:興趣缺失、心境低落、絕望和無價值感為特征,科學家設(shè)計并建立了多種用于檢測動物的抑郁樣行為改變的大小鼠行為實驗方法,主要包括糖水偏愛實驗(評價快感缺失)、新奇環(huán)境攝食抑制、新奇物體探索(興趣缺乏)、曠場(活動度減少)、強迫游泳、懸尾和學習無助實驗(絕望行為)等。常用的抑郁癥動物模型包括應激模型、藥物誘導模型、轉(zhuǎn)基因模型及其他模型等。如何選擇規(guī)范的行為學檢測方法及合適的動物模型,對于抑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研究,以及新藥、保健食品功效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結(jié)合本文的綜述結(jié)果,一般來說,研究抑郁行為改變時,應至少采取上述抑郁行為實驗方法中的2種,每種實驗方法應重復1次,且全部行為檢測方法中,應都呈現(xiàn)同向性改變或至少1次應表現(xiàn)出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性差異;選擇動物模型時,應選擇兩種或以上不同致病原理模擬的動物模型,且至少兩種模型顯示出改善作用并出現(xiàn)統(tǒng)計學意義。
目前的抑郁行為的評價方法主要是關(guān)注于動物的單一行為活動對其評價,是以提取動物的整體活動指標為主,如時間、次數(shù)、飲水量等指標,缺少對復雜行為學變化的評價的多維、精細、敏感的指標體系。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的出現(xiàn),計算機、成像、傳感、電子工程和信息等多種新興學科的迅速發(fā)展和各種新技術(shù)向動物行為實驗領(lǐng)域的交叉滲透融合[78],給行為學實驗中提取動物的三維空間運動情況、面部表情變化,聲音辨識等指標提供了技術(shù)基礎(chǔ),也為行為學評價方法從評價動物單一部位、二維空間行為變化推進到多部位,三維精細活動信息全方位采集提供了可能。同時,隨著一些能同時捕獲多種行為信息的設(shè)備不斷問世,單一個體的行為檢測手段正向群體環(huán)境下交互行為研究方法轉(zhuǎn)變,可以同時獲得多只動物在群體的抑郁行為學數(shù)據(jù)動物抑郁行為特征??梢灶A測將多學科的技術(shù)融合于動物行為實驗研究中,建立規(guī)范、穩(wěn)定的更接近人類抑郁癥臨床表現(xiàn)的動物模型,構(gòu)建更精準、系統(tǒng)的行為學評價方法,準確解讀、全面詮釋模型動物的行為學表型內(nèi)涵,并與臨床癥狀相匹配,提高動物模型的表觀、預測、結(jié)構(gòu)效度,是動物行為實驗方法的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