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梅
摘 要 逆向教學設計“以終為始”,以“學”為教學設計的焦點。通過將教學目標、學習結果作為教與學的起點,不斷引導學生搜集證據,從而讓教學評一體化。實踐中,從應用開始設計、從困難開始設計、從聯結開始設計、從沖突開始設計,致力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學習力提升 逆向教學
當下的數學教學取向、教學重心已經明顯地從“教”轉向了“學”。如何真正站在學生立場上進行教學?美國著名課程與教學論專家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中給出了一個新的、富有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設計理念與設計模式——“逆向教學設計”。逆向教學設計“以終為始”,以預設教學目標作為教學起點,搜集達成預期目標的“證據”,進而確保目標的達成,助推教學評一體化。
一、學以致用,從應用開始設計
小學數學學科知識,絕大多數都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因此,學生學習小學數學學科知識之后往往能看到顯性的效用。過去,我們往往是在學生深度理解知識之后,才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生產實際中去。其基本的教學結構是“學數學—用數學”。而逆向教學設計,將知識應用與知識探究結合起來,從數學學科知識的終端用途入手,讓學生感受、體驗到知識的價值、意義,從而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開掘學生數學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
從知識的終端用途入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而言,能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靈活貫通、融通、應用到生產、生活之中,融通、貫通到做一件具體的事情之中,這就是“素養(yǎng)”。比如教學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過去,我們往往是直接出示一個現成的、標準的長方體紙盒,然后引導學生計算六個面的總面積。在這個過程中,有學生就納悶了:為什么要計算六個面面積的總和?為什么不可以計算五個面、四個面的總面積呢?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應然。在教學中,筆者出示了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物體,如玻璃金魚缸、火柴盒、牛奶盒、影集封套、昆蟲箱等,引導學生思考:做這樣一些長方體物體需要多少材料?如此,學生就會深刻認識到,有些長方體材料需要計算六個面的總面積,有些長方體材料只需要計算五個面、四個面的總面積,等等。這樣的教學設計,將表面積、材料用量的教學整合起來,將材料用量的實用性問題前置,驅動學生從生活應用到數學問題再到數學探究,最后再回到生活應用。如此,首尾呼應,在完成材料設計任務的同時也完成了知識學習任務。
基于應用的數學逆向教學設計,將應用練習與知識探究合二為一,節(jié)省了課堂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知識應用中探究知識,在知識探究中實踐知識應用。學生不是進行純粹的數學思辨,不是進行純邏輯的數學演繹,而是在具體的、真實的、富有驅動力的任務驅動中,去探究數學問題。
二、學貴有疑,從困難開始設計
過去,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總是追求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帆風順,總是追求教學的一馬平川。逆向設計,直面學生數學學習的困難、障礙,直面學生數學學習中可能遭遇的問題,并且努力地將這種問題發(fā)掘出來,將問題連根拔起,從而讓學生直面問題、探究問題、研討問題。學貴有疑,從學生數學學習可能遭遇的困難入手,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讓學生養(yǎng)成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比如教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有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形轉化”時,往往會出示這樣的一道習題:+++,并引導學生通過數形結合的方法來解答。由于算式中的數并不多,因而大部分學生都會運用通分的方法來解決。這樣的算式對學生而言,沒有挑戰(zhàn)性,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探究。筆者在教學中,從學生的思維斷裂處出發(fā),直接出示+++……,這樣的算式對學生來說是有挑戰(zhàn)性的。學生發(fā)現,如果采用已有知識經驗——通分來解決問題,將會很麻煩。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改變思考、探究的思路,從而盤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探究。有學生認為,可以先計算兩個數相加、三個數相加、四個數相加,看一看有沒有規(guī)律;有學生認為,可以用這個算式整體性地乘2,然后再減去這個算式,也就是用1++++……減去+++……,從而將中間所有的數都消去,變成1-=;有學生認為,因為后一個數都是前一個數的一半,因此可以先畫出一個正方形的圖表示單位“1”,然后依次畫出、等數,從圖中可以看出,要求+++……,也就可以用1-=得到結果,等等。不同的學生,產生了不同的探究方法。在互動、交流、研討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各種方法獨特性。
逆向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將設計切入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需要教師通過教學設計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激情。對學生而言,哪里有困難、哪里有困惑,哪里就有挑戰(zhàn),哪里就有思考、探究的價值,學習就應當定位于那里。
三、學在結構,從聯結開始設計
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是先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在此基礎上將數學知識關聯起來,從而不斷地建構、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逆向教學設計,一反這種傳統的做法,從數學知識間的關聯入手,在上位概念、大概念等的指引下,引導學生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通過知識關聯,能有效地把握數學教學的重難點,從而采用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到數學思考、數學探究之中。學在結構,從聯結開始設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展開數學學習。
比如教學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運算律”這一部分內容,很多教師都是按照教材的邏輯順序,先引導學生學習加法交換律,而后學習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及乘法分配律等,這樣的教學固然是循序漸進地教學,卻并不能讓學生將相關的數學知識聯結起來進行整體性、結構性的思考,不能讓學生有效地把握各個運算律的特點、應用條件、應用方式等。筆者在教學中,對“運算律”進行深度研究,抓住運算律之間的關聯點,從整體上逆向設計。通過研究,筆者發(fā)現,交換律(無論是加法交換律還是乘法交換律)是數字順序變了,而計算順序不變,都是從左往右、從前往后,并且在交換的時候要連同數字前的符號一起進行交換,而結合律(無論是加法結合律還是乘法結合律)是數字順序不變,而計算順序變了。有了這樣的對數學知識關聯的認知,筆者就將加法交換律與乘法交換律整合起來進行教學,將加法結合律與乘法結合律統合起來進行教學。以“交換”“結合”作為逆向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始終扣住它們的形式特點、運用條件,就能促進學生的深刻理解。
逆向教學設計既是一種理念,一種將學擺在突出位置、核心位置的理念;逆向教學設計也是一種方法,一種從知識的關聯點出發(fā),來具體學習各個知識點的方法。如果說,傳統的數學教學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將諸多數學知識綜合起來),那么逆向的數學教學就是一種分解式的教學(即從知識整體出發(fā),對局部知識點進行深度分析)。
四、學有動力,從沖突開始設計
逆向教學設計是以結果來組織、以任務來設計、以理解來定義的教學設計模式。逆向教學設計、一方面關照數學學科知識,另一方面關照學生具體學情。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旗幟鮮明地將課堂教學目標定義為“追求理解”。通過解釋、闡明、應用、洞察、深入和自知六個側面,逆向教學設計深入到學生的情感和元認知層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讓學生的學習欲罷不能,進而全身心卷入到數學學習之中。
比如教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3的倍數的特征”時,筆者首先和學生來了一場“對決”:學生任意說出一個數(這個數要盡量地大),判斷這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筆者心算,學生用筆計算或者用計算器計算,看誰判斷得快、判斷得準。這樣的逆向教學設計,一下子就引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學生認識到,老師一定掌握著某種方法,這種方法是什么呢?是否如同2、5的倍數的特征一樣只需要看個位上的數呢?在通過多個較大的數的判定之后,學生迅速否定這一猜想。于是,學生產生了其他的猜想,比如是否與高位上的數有關?是否與末兩位數有關?是否與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的和有關?等等。正是通過不斷地猜想、不斷地驗證,引導學生的數學學習走入深水區(qū)。通過逆向教學設計,探究“3的倍數的特征”成為學生自覺的數學學習行為。這樣的逆向設計的課堂,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數學猜想的積極性,從而引發(fā)學生多維度、多向度的數學探究,引導學生有效地建構數學知識。
逆向教學設計,以學生為本,致力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逆向教學設計具有層次性,能關照學生個體差異,能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探究從低階走向高階。逆向教學設計,一方面要讓學生看到“學的價值”,從而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我欲”;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感受到“我的價值”,讓學生產生學習的信心,從而覺得“我能”。
參考文獻
[1] 管國賢,嚴育洪.任務驅動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教育研究,2012(08).
[2] 崔允漷.課程實施的新取向: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J].教育研究,2009(01).
[3] 威金斯,麥克泰.理解力培養(yǎng)與課程設計:一種教學和評價的新實踐[M].么加利,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