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英
[摘 要]現(xiàn)代詩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對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現(xiàn)代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詩歌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出發(fā),引領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讓學生體驗、理解詩歌的意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引導學生模仿寫作,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詩歌的樂趣。這樣,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現(xiàn)代詩教學;以讀為本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07-0016-02
現(xiàn)代詩形式靈活自由、思維活潑跳躍、想象天馬行空,將作者的情感以一種優(yōu)美的形式表達出來,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屬于現(xiàn)代詩歌單元,其人文主題是“詩歌,讓我們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現(xiàn)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不少的童詩,對詩歌的特點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教學現(xiàn)代詩,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愛上現(xiàn)代詩閱讀呢?
一、以讀為本,在讀中感悟體驗
朗讀是學習現(xiàn)代詩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徑。教師要根據詩歌的特點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以幫助學生在讀中感受到學習詩歌的樂趣。
(一)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
節(jié)奏作為一切事物運動規(guī)律的一種現(xiàn)象,具有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特點?;丨h(huán)往復既是節(jié)奏的核心,又是詩歌的特征。學生對詩歌有著天生的喜愛。在朗讀詩歌的時候,他們就在節(jié)奏的世界里暢游。
如,本單元的《短詩三首》一文,三首詩的第一行都是三個字,下面幾行也隱含著一定的規(guī)律。第一首短詩的最后三行都是五個字的短語,這就是回環(huán)往復。這幾行雖然字數相等,但在朗讀的時候還要讀出它們細微的差別。如,最后一行的“母親的膝上”這句話,讀的時候語氣就要更加舒緩一些,仿佛自己正享受著坐在母親膝上的溫柔。
在朗讀現(xiàn)代詩的時候,不僅要讀出節(jié)奏,而且要讀出韻律。如,《白樺》這首詩中,第一節(jié)的“披了一身雪花”為什么要放在末句呢?通讀全詩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采取四行一節(jié)的形式,偶句押韻。為了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披了一身雪花”就放在了末句。其實,從語義以及意思上來看,它應該是第三句。作者把它放在末句,讀起來音韻自然和諧,如一首歡快的小夜曲。
由此可見,在詩歌教學中,只有讀出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美妙,與詩人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蘊含的情感。
(二)讀中想象,讀出畫面
葉圣陶先生說:“讀詩不僅要睜開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由文字觸發(fā)而構成的畫面。”同時,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邊讀邊想象,把詩歌中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畫面。由于詩人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候是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點的,因此學生閱讀詩歌的過程就要把點還原成為面。這就需要教師循著作者的思路指導學生想象,以讀出蘊含在短小精煉文字背后的無盡意蘊。
如,葉賽寧的《白樺》這首詩,用“銀霜”和“雪花”來表現(xiàn)白樺的一身潔白。教學時,教師可引領學生先想象白樺的形象,再想象在不同光照下白樺不同的美。在學生分享完自己想象中的白樺的美之后,教師可把白樺的一些攝影作品呈現(xiàn)給學生看,最后出示補充資料:“白樺是蘇聯(lián)的國樹。它生性耐寒,通體銀白,氣質高雅,所以詩人對白樺的禮贊便飽含著對民族的熱愛、對祖國的熾烈情懷?!?/p>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想象時間與空間,使學生能夠在頭腦中浮現(xiàn)出相關的畫面,他們就能真正進入到詩歌所描繪的意境,讀出詩歌的畫面感。
(三)讀出個性,讀出自己
朗讀是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有效途徑。現(xiàn)代詩的朗讀應以自由讀和指名讀為主,不宜采用齊讀的形式。在對學生朗讀指導的時候,教師不能單純地采取機械模仿的方式,而要注重詩歌朗讀與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感悟緊密結合,引領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詩人進行深度對話,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與體會,讀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如,在《繁星(一五九)》這首短詩的朗讀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回想一下自己經歷過哪些風雨,當自己躲在母親懷里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只有當學生的個體經驗、情感世界與詩歌勾連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才能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與詩歌進行深度對話,并讀出自己,豐盈自己的內心世界。
二、讀中理解,感受詩歌的特點
第二學段的學生初次接觸現(xiàn)代詩,一切都讓他們感到很新奇。教師要在讀中引導學生探尋現(xiàn)代詩的奧秘,以促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使學生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
(一)了解背景資料,探尋創(chuàng)作的意圖
在現(xiàn)代詩教學中,要讀懂詩歌就要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遇等有一定了解。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中,其中一個要素目標就要求學生能夠“根據需要搜集詩歌,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因此,在引領學生探尋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時候,教師就要改變傳統(tǒng)講述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
如,在《短詩三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預習作業(yè):“請大家為《短詩三首》制作作家名片,可從作者生平、創(chuàng)作年代、作品風格等方面進行介紹?!奔热皇侵谱髅?,就需要學生把搜集到的跟作家有關的內容進行提煉。然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交流分享活動,互相補充。這樣,讓學生以自我探究的方式探尋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能有效降低學生詩歌學習的難度,提升詩歌教學的質量。
(二)關注形式,感受詩歌形式的秘妙
語文教學主要是對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的探究,前者指向文本說了什么,后者指向文本怎么說。詩歌的語言較為復雜,教師要找準詩歌言語形式探究的奧秘,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審美意趣、審美理想對詩歌進行感受,并獲得獨到的見解。如,《繁星(一三一)》這首詩,除開頭外,其他三句都是問句,其中一二句都是一行,第三句卻分為兩行。為什么呢?教學的時候,教師不訪引領學生思考,讓學生想一想第三句為什么要分成兩行。由于詩行的安排往往與詩歌的內涵有關,是詩人情緒的外化,彰顯出詩人的表達意圖,暗示詩人情感的強弱與斂放。經過思考以后,學生就會明白第三句之所以分為兩行,主要是作者想把這種思緒拉長,表達作者對童年時生活在海邊的那段時光的懷念。
(三)品味情感,感受詩歌背后的意蘊
現(xiàn)代詩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盡可能地讀懂詩歌蘊含的情感。在詩歌教學中,討論分享并不是為了得到統(tǒng)一明確的答案,而是為了讓學生真正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了解現(xiàn)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抖淘娙住芬徽n的課后練習第3題提出“朗讀第 2首詩,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和同學交流你的感受”的學習要求。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單元語文要素、課后練習,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提升詩歌教學的質量。
三、多元演繹,在創(chuàng)作中升華認識
對詩歌的教學,教師要從詩歌的特點出發(fā),采取豐富多樣的形式引領學生學習,使學生在多元演繹中實現(xiàn)對詩歌的再認識、再創(chuàng)造。
(一)在表演中再現(xiàn)
表演可以把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動作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在現(xiàn)代詩教學中,在學生對文本熟悉、內化的基礎上,采取演讀的方式能讓學生把文本所描繪的情境轉化為圖畫,并以活動的場面顯示出來,這樣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動作表達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如,在教學《在天晴了的時候》這首現(xiàn)代詩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手拉手,邊走邊讀,感受在小徑中散步的那份悠閑。演讀,實際上就是一個由閱讀理解到情感體驗,再到情感外化的過程,也是學生的想象力與表現(xiàn)力得到充分發(fā)揮的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二)在繪畫中創(chuàng)造
張舜民有詩云:“詩是有聲畫,畫是有形詩?!痹娭杏挟?,畫中有詩,因為它們的創(chuàng)作都有賴于意象的獲得。詩歌與繪畫雖然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但詩歌描繪的意象以及表達的情感都可以通過繪畫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色彩是視覺因素中最活躍、最有沖擊力的因素。《綠》這首詩有許多表示綠色的詞語,使讀者閱讀時覺得仿佛深深淺淺的綠就在眼前。教學時,教師可鼓勵學生以繪畫的形式把自己閱讀的感受表達出來,以促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實現(xiàn)對詩歌文本意義的再創(chuàng)造。
(三)在模仿中滋養(yǎng)
詩歌創(chuàng)寫的方式有很多:仿寫、續(xù)寫、改寫……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是要捕捉意象、構建意境、運用修辭并以詩句的形式把自己的感覺與情緒表達出來。教師要善于在詩歌中找到有價值的訓練點,引領學生進行寫作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如,在《白樺》這首詩歌的課后練習有這樣的要求:“可以試著當個‘小詩人寫寫詩,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寫的時候要注意分行。寫完后,和同學交流。”基于這一練習要求,在學完《白樺》這首詩歌以后,教師可讓學生觀察一種植物,再仿照文中的形式,表達自己對這種植物的贊美。這樣對學生進行的詩歌創(chuàng)作指導,不是生硬的灌輸,而是無痕的嵌入,促進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現(xiàn)代詩教學中,教師要緊扣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并根據詩歌的特點,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采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現(xiàn)代詩的特點,使學生愛上現(xiàn)代詩閱讀,愛上現(xiàn)代詩寫作,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韋 雄)